朱云洪
摘 要:“文學以特殊的材料和手段——語言塑造形象和反映社會生活。”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多途徑、多層次、全方面地創(chuàng)造學生體驗生活的機會,全面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注意引導學生廣泛閱讀,以積累語言文字,豐富和充實學生的語言倉庫。這樣,幫助學生做好充分的寫作準備,學生寫起作文來自然如魚得水。
關鍵詞:興趣引路;體驗生活;廣泛閱讀;如魚得水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痹诂F(xiàn)實的作文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做好作前準備呢?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一、興趣引路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實際的作文教學中,大多數(shù)學生缺乏寫作興趣,將寫作視為一項不得已的任務來應付。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人類本質(zhì)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崩眠@一點,我把作文教學諸環(huán)節(jié)中的評講環(huán)節(jié)作為“重頭戲”來抓。每次批改,我總是認真尋找學生習作中的佳作,認真尋找學生習作中的好詞好句。在評講作文時,我總是不惜時間讓學生大聲朗讀自己的“得意”之作、精彩片段和優(yōu)美語句,讓學生與同學老師一起分享自己寫作的“成果”,一起分享寫作的快樂。特別是一些寫作不好的學生,我總是特意尋找、及時發(fā)現(xiàn)他們作文中智慧的火花,即使是微小的進步,我也將之放大,讓之亮相。哪怕是一個貼切的詞語,或是一個形象生動的句子,我也會用充滿激情和希望的批語鼓勵學生,如:“這個詞用得太恰當了!”“這句話寫得真生動,老師佩服你!”“你的想象力真豐富!”讓學生在這樣的評價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擁有寫作的自信。隨著這種體驗的不斷增多,學生會越來越親近作文、喜歡作文。
二、體驗生活
在習作課上,我們看到有的學生寫起作文來,文思如泉,筆走如飛。究其原因,便是在體驗與積累上下工夫,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和優(yōu)美詞匯;有的學生提到寫作文就面露苦色,唉聲嘆氣,一節(jié)課只寫了幾句話。其根本原因是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對生活缺乏體驗與積累。
著名作家葉圣陶先生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每次作文,我總是先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中尋找與習作有關的真實體驗。如果沒有這樣的體驗,我就帶領學生去親自體驗生活。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我經(jīng)常聯(lián)合家長,一起幫助學生打造精彩的課外生活:有時組織學生在“干”中體會——到長江邊放風箏、挖野菜、野炊、捉蟛蜞……有時帶領學生現(xiàn)場看——看春暖花開、爭奇斗艷,看迷人的秋色,看熱鬧的街市,看日出日落……在周末,我總會布置一些生活作業(yè),如:洗一次衣服、炒一次菜等。家住農(nóng)村的學生,讓他們經(jīng)常幫助父母干農(nóng)活,體驗勞動的辛苦與快樂。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建議他們的家長帶孩子走出家門去游覽各地的風光。在這樣的觀察、實踐與體驗中,學生有了對生活的真實感受和對社會的觀察體驗,不但積累了寫作素材,還學到和收集到來自生活的鮮活的口頭語言。如此,習作時,學生自然就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感可發(fā),有情可抒,自然也就不“頭疼”了。
三、走進書籍
學生作文的興趣再濃,學生的生活體驗再豐富,腦海里沒有這樣的詞匯來形容,作文只能是有骨架而無血肉。《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廣泛地閱讀。閱讀是作文的基礎。平時,筆者注意引導學生大量、廣泛閱讀,以積累語言文字,豐富和充實學生的語言倉庫。以下是筆者的幾種做法:(1)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向?qū)W生推薦讀物。如:在教學《裝滿昆蟲的衣袋》一文后,推薦學生閱讀法布爾寫的《昆蟲記》。(2)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推薦相應的課外書籍。注意引導學生廣泛閱讀中外各種名著,引導他們做讀書筆記,背誦其中的優(yōu)美語句和精彩段落,寫讀后感,以不斷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日長天久,學生的語言儲備就會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3)推薦與習作要求相關的文章。習作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大量的閱讀可以給習作做鋪墊。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有一篇習作,要求學生寫一寫自己喜歡的動漫人物,寫出人物的特點。作前,可指導學生把描寫自己喜愛的動漫人物的文章、名著好好讀一讀。如:有的學生喜歡孫悟空,可讀一讀古典名著《西游記》,也可在各種報紙、雜志上搜集介紹孫悟空的專題資料。
總之,作文教學要以激發(fā)興趣為前提,以閱讀積累為基礎,引導學生經(jīng)歷生活、體驗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切實幫助學生做好作前準備,才能讓學生愛讀、善寫,享受到作文的樂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劉甫田.文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7:262-286.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