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英英
摘 要:在初中語文學習中,寫作占有重要地位,寫作是一種語文綜合能力的訓練,通過寫作,學生能鞏固平日所學的語文知識,提高語言邏輯能力,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實際的寫作練習中,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的作文無論是構思、選材還是立意都很不錯,文中無不流露出真情實意,但全文看完,總感覺文中缺少某些東西,就如一鍋燉好的肉湯,雖香味撲鼻,菜品色澤鮮艷,看著讓人食欲大增,但卻缺少最重要的提鮮要素——鹽,讓人感覺無比嘆息。而在寫作中,學生所缺乏的這一要素,就是修辭知識,掌握一定的修辭知識,學生寫作水平將會有飛躍般的提升。對不同種類的修辭手法及其在不同情況下的運用進行闡述。
關鍵詞:修辭知識;初中語文;寫作教學
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只要正確認識到修辭知識對于寫作的意義,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修辭不僅不會喧賓奪主,還能在文章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文章提升檔次,教會學生恰當?shù)剡\用修辭知識,對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和綜合的語文素養(yǎng)有巨大的幫助。
一、修辭知識在寫作中的作用與意義
所謂修辭,即是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運用多種語言手段使語言表達達到最佳效果的一種語言活動。而用于文字寫作的修辭手法,則是通過修飾、調(diào)整語句,及運用特定的表達形式以提高語言表達作用的方法。通過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使文章的準確性和可理解性得到提高,突顯文章的感染力,字里行間盡顯生動和立體,使文章中的人物場景活化。這就是修辭知識在寫作中的作用和意義。
二、初中寫作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及作用
1.比喻
在初中寫作教學中,比喻是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修辭手法,也是學生最先接觸、最為熟悉的修辭手法。比喻說白了就是打比方,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描繪一件事物或道理,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使模糊的東西形象化,在文章中使用比喻修辭,能使文章中的字句立顯生動,使人身臨其境,讓讀者更能體會文章的思想和意境。比如在寫作教學中學習如何通過比喻表現(xiàn)人的情感,在文字中,情緒情感看不到摸不著,如何能讓讀者有所體會呢,李煜如是寫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睂n愁比作春江水,讀者立馬感受到愁之多,愁之濃。又比如要描寫一個女孩子的美,可以通過人們所熟悉的事物進行比喻:“她的眼,如璀璨星空中的點點繁星;她的唇,像棲霞山上紅透的楓葉;她的心,不就是那天山上晶瑩剔透的雪蓮么!”相信看到這段文字的讀者都會被女孩的美所折服。學生都知道,比喻由三個部分組成,本體、喻體和比喻詞,但學生卻不太了解常見的比喻通常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不同的情境描寫中練習恰當?shù)厥褂貌煌谋扔魇址?,為文章增色?/p>
2.比擬
比擬修辭,可分為擬人和擬物,顧名思義,即是將物“人化”,或?qū)⑷恕拔锘?,通過賦予物體以人的情感、思想、活動或?qū)⑷吮葦M為某物,從而達到表達作者鮮明的情感、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的目的。在進行擬人化的寫作練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心體會觀察本體,將實物與人的思想活動相聯(lián)系進行擬人描寫。例如七年級語文上冊朱自清的《春》中寫道:“一切都象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在這句描寫中,將春天大地復蘇比作人剛睡醒睜眼的樣子,讓讀者真切體會到經(jīng)過一個寒冬大地回暖的情景。在進行擬物化的寫作練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所要描寫的人物,思考可以通過哪些物體情景對其進行比擬,如比擬人的狼狽:“在群眾的呼喝聲中,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北葦M人的得意:“他驕傲自滿,取得一點成績,尾巴就翹得天樣高?!币陨暇渥油ㄟ^擬物的修辭手法進行潤飾,人物形象立馬飽滿起來,更加活靈活現(xiàn)。
3.夸張
夸張是學生在寫作中喜歡用的一類修辭手法,但在運用夸張修辭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夸張不是浮夸,學生的想象能力比較豐富,有時不能把握夸張的度,使用夸張必須合乎情理,脫離實際生活和事實依據(jù)的夸張并不能達到修辭的目的——突出事物本質(zhì),加強渲染力從而引起人們的聯(lián)想。其次并不是任何類型的寫作都適合使用夸張修辭,如報告、說明文等闡述事實的文章類型就不宜使用夸張修辭。
除了以上三種比較常見的修辭手法,排比、反問、設問等都是可以讓學生接觸練習的修辭知識,隨著不斷地深入學習,一些比較高級的修辭手法如頂真、雙關等都可以讓學生有所涉獵。當然,寫作中使用的修辭手法還遠遠不止這些,學無止境,要想接觸借鑒更多的修辭知識,唯有進行更多的課外閱讀,閱覽更多的文學作品,拓寬閱讀面和知識面,才能學習到更多的修辭知識并運用于實際寫作中。
參考文獻:
[1]趙桂梅.初中作文修辭教學相關問題的探討[J].新作文(中學作文教學研究),2015(9):46-47.
[2]潘秉雄.作文表達要善于運用修辭手法[J].文學教育(上),2013(9):90-91.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