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
摘 要:對怎樣“利用信息技術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yè)成長”進行了研究,認為可以從信息化技術的特點入手——信息技術具有區(qū)別于其他技術的特征——信息性,用“信息性”提升教師的道德品質——師德。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依靠信息技術獲取信息、傳遞信息、存儲信息。信息技術具有技術的一般特征——技術性,用“技術性”提升教師的專業(yè)技能——師能。具體表現為:設備的先進性、技能的熟練性、方法的科學性、經驗的豐富性等。
關鍵詞:中小學;信息化技術;專業(yè)成長;傳統(tǒng)認知;特征
一、“信息性”提升教師道德品質
1.獲取信息方式多樣性
現代化的信息傳播方式不再是靠人與人的互動,更多的是打破時間和空間界限,實現跨時空的信息交流。例如,我們可以關注名師微博、師德模范公眾號,或在網絡直播中與師德楷?;拥?。在這種日常信息的獲得過程中體會師德“潤物細無聲”的特點,師德模范不再是被神化的圣人,他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往往也是我們所遇到的,及時獲取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平常心對待以往你眼中的“奇葩事”,慢慢地會發(fā)現,對待學生多了耐心和寬容,少了急躁與苛責。
2.信息傳遞規(guī)范性
傳遞信息的過程也是個人品質的展現過程,這也是通常我們所說的“朋友圈”現象。一個人對信息的二次加工和傳播,往往是其個人修養(yǎng)和人品的全息展現。同理,作為一個教師,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師德規(guī)范就是要具體化、人格化,對個體受教育者來說,就是使他們在富于形象性的、可觀感的榜樣具象中受到啟迪和教育。對教師來說,就是要通過正能量的傳播增強教師道德水準的社會認同度、可信度。
3.存儲信息有效性
信息存儲就是根據不同的應用環(huán)境通過采取合理、安全、有效的方式將數據保存到某些介質上并能保證有效的訪問,總的來講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它是數據臨時或長期駐留的物理媒介;另一方面,它是保證數據完整安全存放的方式或行為。
師德學習,如果只像以往傳統(tǒng)信息存儲那樣——聽聽會議、抄抄筆記,只求集點滴而成大海,那永遠只是“量”的變化的物理存儲。在信息化技術的廣泛應用下,我們可以更便捷地存儲有效信息,通過交流互動進行多次反思,形成共鳴,達成質變。如,通過教育云平臺,我們可以通過網絡視頻開展校際、區(qū)際甚至是省際的師德模范事跡的講演,現場反思、點評。對引起大家共鳴的事跡或點評可以實時推送到公眾平臺,參與社會討論,在這種廣泛的互動性交流和個體反思中提升教師的師德水平。
二、“技術性”提升教師專業(yè)技能
1.信息技術應用熟練性
教師個人信息技術應用的熟練性,是利用信息技術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前提。目前有部分教師信息技術水平僅限于在多媒體上播放PPT,連獨立制作PPT的能力都沒有。往往是學?;蛏霞壱罅?,迫不得已,才在網上下載和課堂相關的PPT臨時應付。甚至在不少高規(guī)格的競賽上,有的年輕老師隨身帶著本校的信息技術老師,有問題就讓其代勞。在學校,設備偶有問題就不知所措,搗鼓半天還是向信息技術老師求救。這樣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本身就是教師“師能”的欠缺。要彌補這種失能行為,必須從認識上糾正。班級多媒體設備的簡單維護是每個教師的職能,要積極學習掌握創(chuàng)新技能,具有勇于探索的學科精神,例如學習如何制作PPT、微課、慕課等,并將其運用到日常教育教學中,成為新技術的“熟練工”。
2.信息技術發(fā)展廣度和深度
信息化技術的廣度和深度讓這種時間空間的壁壘瞬間瓦解。互聯網擁有海量的圖書館、文獻庫和信息源,只要愿意,誰都可以隨時進入并從中獲取最新最全的學科知識,互聯網的快捷性和交互性,理論上使身處世界任何地方的教育工作者都可以成為交流、研討的同伴,無論你是普通的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還是全國著名的專家學者、大學教授,都能在網上進行實時討論、協(xié)同研究,從而拓展了教師綜合素質提升的深度,引領一線老師由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學者轉變。某種意義上說,通過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消除了區(qū)域間信息的不對等,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公平。
要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可以在學校大環(huán)境的引導下,先建立不同學科具有代表性的教師個人網上工作室。教師可以把自己的教育隨筆、教育教學論文、課堂實錄、課例分析等一一展示,同時接受同行們的互助互學式研討,在不斷的反思、積累中提升個人素質,最后以點帶面,促進整個學科、學校的發(fā)展。
3.信息技術應用
廣泛連接也是信息技術的一大特點。教育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者間有效配合,我們追求的是共同的目標——我們與孩子一起成長,教育信息化就成為三者之間的紐帶。通過微信、QQ建立家校共同體群組,管理班級日常事務,展現班級特色;建設iPad教室,讓學生課堂作業(yè)實現實時傳送,讓家長時刻關注孩子的成長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老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劉良華.教師專業(yè)成長[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