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穎
摘 要:分析了小學數學趣味性教學的重要性以及意義,在此基礎上,結合工作經驗,提出幾點小學數學趣味性教學的策略,以期可以為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關鍵詞:小學數學;趣味性;教學策略
數學知識邏輯性較強,對于學生而言其難度相對較大,但是數學知識又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必須掌握的知識,為此,通過采用適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習趣味性,讓學生可以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下主動學習數學知識十分重要,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趣味性教學是很有必要的。
一、小學數學趣味性教學的意義
實施小學數學趣味性教學具有以下幾方面意義:一是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質量,小學生年齡較小,常常在學習中也想著玩游戲,如果能夠以游戲、競賽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工作,不僅可以避免學生出現上課走神的不良情況,而且還可以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游戲與競賽過程中,在游戲環(huán)節(jié)中學習到相應數學知識,從而豐富學生數學知識掌握量,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果;二是有助于活躍課堂氛圍,為學生后期學習數學知識打下基礎。實施趣味性教學時,學生會處于相對輕松的課堂氛圍中,減輕其學習壓力,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正確的認識,保證在后期成長階段也可以積極學習數學知識。
二、小學數學趣味性教學的策略
1.基于教學內容,舉辦課堂游戲
小學生本身更喜歡做游戲,若能在游戲中融入數學知識,既可以起到提高課堂教學趣味性、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作用,也可以起到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興趣,提高學生動手能力與合作能力的作用,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舉辦課堂游戲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基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豐富學生數學知識掌握量,在舉辦課堂游戲時,教師需要保證該游戲中能夠更好地涉及數學內容,達到寓教于樂的最終教學目的。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為學生講授“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就可以舉辦搭火柴這一課堂游戲,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動腦思考加法技巧。
2.結合學生生活,合理運用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不僅與學生生活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有助于使學生處于相對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下,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正視數學,促使其可以將數學知識運用于生活中,因此,筆者建議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在實施趣味性課堂教學時,就要充分了解學生生活,以學生生活與自身生活為基礎,為學生引入一些與數學知識有關的故事,幫助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將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
例如,在為小學生講授“認識時間”時,為了讓小學生掌握正確的時間讀法與換算方法,教師就需要進行趣味性教學,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產生興趣,此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為學生舉出自己看錯時間而延誤上課的故事,通過該事件可以有效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并讓學生認識到正確閱讀時間對每一個人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認真程度。
3.創(chuàng)設趣味化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場景與教學情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學生學習興趣又直接影響著其學習有效性,基于此,要想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更感興趣,在開展趣味性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就要積極創(chuàng)設趣味化情境。
首先,小學數學教師應基于學生數學水平與教學大綱,制定出本節(jié)課教學計劃以及教學任務,以此為核心開展課堂教學工作。其次,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準確設置課堂疑問,此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以圖片等方式展示出問題,通過利用卡通人物、動畫等提高問題趣味性,讓學生可以在趣味性教學情境中深入思考問題,在自身好奇心、數學知識趣味性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最后,小學教師應根據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回答,做出相應總結,保證學生所記憶的數學知識均是準確無誤的。
4.組織課堂競賽,活躍數學課堂氛圍
競賽是趣味性教學常用的手段,它可以起到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提高學生主動思考能力的作用,因此,筆者在總結自身教學經驗后,建議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情況,設置出難度合理的數學課堂競賽,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數學課堂中,對數學知識產生更為濃厚的學習興趣。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為學生講授“平行四邊形與梯形”時,就可以將班級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通過組織課堂競賽,讓每一小組學生在相同數量圖形中挑出平行四邊形與梯形,通過比較每一小組準確率以及時間,評出競賽冠軍,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利用已經掌握的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知識完成競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印象,同時該競賽也起到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教學趣味性與有效性的作用。
總之,為小學生創(chuàng)設趣味性課堂、開展趣味教學有助于學生在感受快樂的同時學習到知識,希望本文所提出的小學數學趣味性教學策略可以為更多小學數學教師提供參考,讓小學數學成為一門充滿快樂的學科。
參考文獻:
[1]張俊芹.小學數學教學中趣味性教學方法的應用[J].華夏教師,2016.
[2]楊珂.趣味性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研究[J].學周刊,201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