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臻
摘要:兒童期是語言發(fā)展的最佳時期。抓緊這個時期發(fā)展兒童的語言能力,使之逐步形成良好的言語習慣,將受益終生。語文教師在小學低年段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與寫話能力,從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激發(fā)學生興趣,給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幫助他們達到有話說,想說,說得好的三個境界。
關(guān)鍵詞:語言 表達 引導 合作
語文的核心就是語言。兒童期是語言發(fā)展的最佳時期,抓緊這個時期發(fā)展兒童的語言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將受益終生,我們語文教師就需要給學生們提供一個發(fā)展語言,鍛煉表達能力的平臺,做一個引路人幫助他們達到語言表達的三個境界:第一是有話說,第二是想說,第三要說得好。
一、有話說
(一)心中無話,如何說得
在低年級學生中往往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平時在私下里滔滔不絕,可是一到動筆寫話卻寫不出個所以然來。遇到說自己心里的感受往往用一個“很好”來概括所有;故事里所有的正面人物特色都用“勇敢”來形容;遇到描寫植物的樣子,公園的景色等話題往往只會說“很美麗”“很漂亮”之后就沒有下文了。
很多時候成人總是以學生年紀小,肚子里有“貨”倒不出為由來解釋這個問題??善鋵嵅蝗?,他們寫不出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腦中的儲備太少,或者是讀過很多書,但不會作文。
(二)授之以“魚”,擴大儲備
發(fā)現(xiàn)學生們這樣的問題,筆者決定先“授之以魚”擴大他們的語言儲備。
首先,緊抓教材這條“大魚”。教材的編撰是專家們的心血,不少篇目語言文字優(yōu)美又不乏趣味,而且是學生最容易接觸到的文本。
例如,《綠色的和灰色的》一課里“一張張棕櫚”的品讀:
師:咱們看看書上的插圖,每一只小兔都拿著棕櫚葉,蓋在頭頂上。平常,我們說一片片小雪花,一片片小葉子,這兒為什么不說一片片棕櫚而說一張張棕櫚呢?
生:用一片片感覺葉子比較小,用一張張感覺棕櫚的葉子特別大!
師:是呀,用詞可真準啊!正因為大,才能完全遮住小兔子呀!
此處的教學,自然而然地把“一張張”這個量詞的理解與課文插圖、生活連接起來,讓詞語在學生的腦海中從形到義再到形象走了一遭,這樣的過程實際就是在幫助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
其次,抓住時機,授以“小魚”。日常生活老師可以創(chuàng)設(shè)了各種各樣的情境,為學生的語言提供了訓練的機會,比如,一次筆者在路邊發(fā)現(xiàn)了一只“逃家”的小鳥,把它帶到班級里,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們觀察,想辦法幫小鳥找到它的家。小組里的學生們快速分工,有的負責查找資料,了解這種小鳥的習性,有的則用自己的文字描寫小鳥的樣子。學生們?yōu)樾▲B寫了一份《尋主啟示》并貼在了學校周邊的公告欄中。通過這一活動,把語文學習變成了學生們的情感需求。為了能幫助小鳥,學生們會更加細致的觀察小鳥,會通過各種渠道認真查找資料,會想盡一切辦法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只小鳥。這一切正是老師希望學生在寫話時要關(guān)注的。
二、想說
(一)精選話題,激發(fā)興趣
沒有任何興趣,僅靠強迫維持的學習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學習是不會長久的。教師要重視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尤其是對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的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特別的重要。要讓學生想說,我們訓練說話的話題要能夠激活學生的學習心向。
例如,《螞蟻和蟈蟈》一課的教學:
(1)(出示:圖片)你看,一群螞蟻在天氣最熱的時候搬糧食,他們一個個——(滿頭大汗)
(2)滿頭大汗是什么樣? 螞蟻怎么會滿頭大汗的?
(3)這么重的糧食他們是怎么搬的呀?你能做做背的動作么?拉的動作呢?(能看出來你這只螞蟻搬得很累)
(4)小螞蟻可團結(jié)啦,他們搬糧食都是集體出動,書上只寫了幾只螞蟻。大部隊可在后面呢。它們還會怎樣搬糧食呢?在小組里交流。
一群螞蟻在搬糧食,它們有的背,有的拉,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個個滿頭大汗。
課例老師引發(fā)想象:小螞蟻還會怎樣搬糧食呢?這樣的情景創(chuàng)設(shè),自然而然,激發(fā)起學生們說的欲望,練說中,學生的語言也在生長,用上了背和拉以外的表示動作的詞語。
(二)小組合作,互相切磋
小組的合作學習對學生們語言表達的培養(yǎng)也有很積極的意義。小組合作給學生提供了共同參與學習的時機。學生們雖有差異,能力有強弱,個性也不一樣,但只要老師積極引導,發(fā)動全體學生來共同參與教學,就能讓每個學生得到培養(yǎng)與發(fā)展。筆者身處于一所小班化學校,小組合作是課堂上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式,有時是表演,有時是分角色朗讀,有時是合作練習說話等。正如上文中出示的句子,小組中每一個人都必須開口練習。
(三)平臺展示,取長補短
這個年齡的學生在心理上特別渴求別人的肯定,于是他們都希望表現(xiàn)自己。“小演講”活動應(yīng)運而生,每天下午第二節(jié)課前的10分鐘,由學生擔任演講人,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愛的話題進行演講,如旅行見聞、奇妙的魔術(shù)、我看媽媽做蛋糕,等等。每個學生的演講教師都會通過小視頻發(fā)到家長QQ群里,讓家長參與到活動中來,互相評價,取長補短。時間久了,學生們更加落落大方了,表達的積極性提高了,語言表達水平也同時得到了提高。
三、說得好
(一)反復實踐,準確用詞
詞匯是組成句子組成篇章的要素,一篇好的文章往往用詞都非常精當。低年級學生的表達也是如此,能夠準確地表達,是他們能“說得好”的必定要素。語言的獲得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生只有通過反復實踐,才能加深理解詞義,懂得詞語的準確用法。例如,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看”這個詞,就讓學生通過它的詞義和對實際生活的聯(lián)想,找出它的同義詞“瞧”“望”“盯”等。讓學生在詞匯之間建立聯(lián)系,加深對詞匯的理解和認識,那么他們的語言便會更準確、生動。對于一些可以用動作演示的詞匯,除了要求學生能用語言表達詞匯的含義外,還可以讓學生試著做做動作,例如,“思考”是用腦筋想事情的意思,有的學生能用皺眉頭,有的學生托腮幫等,把抽象的概念和具體的事物緊密的聯(lián)系起來,加深對詞義的理解。
(二)授之以“漁”,學會表達
古人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嘗試給學生“魚”來擴大他們的語言儲備,并且教會他們表達,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們?nèi)绾斡^察,看到一幅風景,我們要有順序的觀賞,從上到下或者由遠及近,我們說圖也要有一定的順序??吹揭环硎鍪虑榈膱D畫,那么我們就要關(guān)注這是什么時候,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我們還可以想象他先做了的什么后做了什么,他可能會說些什么……這樣的觀察說話的方法,滲透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之中,慢慢的學生也就掌握了觀察與說話的方法。
另外還可以利用課本中的句式引導學生練習。例如,《雨點》這一課是一首兒童詩,全篇都是“雨點落進( )里,在( )里( )。”學完這一課,可以引導學生也來當當小詩人,自己寫寫詩。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出示了一幅雨落在玻璃上的圖,先給他們做個示范“雨點落在玻璃上,在玻璃上畫畫”;接著又出示了一些其他的雨景圖,小組里的學生互相作詩,內(nèi)容豐富多彩;最后再讓學生自由聯(lián)想,自作詩篇,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拓展,同時也將這個句式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話匣子不由得打開“雨點落在屋檐上,在屋檐上滑滑梯”“雨點落在雨傘上,在雨傘上跳高”“雨點落在樹葉上,在樹葉上蕩秋千”多美的句子,多豐富的想象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語言是智力發(fā)展的基礎(chǔ),也是所有知識的寶庫。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時時處處尋找這讓學生能夠發(fā)展語言表達能力的機會,讓他們有話可說,積極想說,又能說得好。愿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出口成章”的學生越來越多。
參考文獻:
[1]葉黎明.寫作教學內(nèi)容新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
[2]吳忠豪, 張晨瑛. 小學語文教學內(nèi)容指要——寫話·習作[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3]朱作仁,祝新華.小學語文教學心理學導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王宗海.有效教學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本文系江蘇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師生同構(gòu)兒童多彩學習生活的研究”(課題編號:D/2016/02/123)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