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艷紅
摘要:《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程教學內容豐富且偏重理論,而實踐教學內容不足,學生很難將理論運用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面對新的教育形勢,根據(jù)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要求,課程面臨新的問題,諸如理論教學內容如何取舍與講授,理論教學和實踐內容的安排和設計、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等亟待解決,本文結合具體教學實踐,對獨立學院《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改革提出了一些思路,以期更符合新時期教育教學及培養(yǎng)人才的需要。
關鍵詞:獨立學院 對外漢語教學 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23-0169-02
一、課程教學改革的理念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旨在培養(yǎng)對外漢語教師,課程以語言規(guī)律、教學規(guī)律、語言學習規(guī)律為依托,分析和闡述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理論和相關問題,使學生具備相關的教學理論知識與教學能力。結合獨立學院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定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核心理念為: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理解和積極踐行這一理念。首先是要讓課程內容體系能夠緊密聯(lián)系學生未來的工作實際,能滿足學生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基本需要;二是教師在具體理論的分析和講授過程中,必須以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與教學體驗為前提,創(chuàng)設相關的實踐和實訓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踴躍參與教學實踐;三是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引導學生逐漸養(yǎng)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四是要明確成績考核要成為檢驗學生基礎理論及提高技能的輔助載體,是實現(xiàn)教學相長的手段,對學生的成績評價要多元、客觀和合理。
二、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實施
按照深化課程改革的要求,我們應努力改進教學組織方式,優(yōu)化教學內容,提升的教學方式、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調整課程教學目標?!秾ν鉂h語教學概論》課程是培養(yǎng)漢語國際教育應用型人才的不可或缺的主干課程。從就業(yè)和考研方面來講,該課程是相關專業(yè)研究生的必考科目,是《漢語國際教師資格證書》的考試科目。因此,本課程的教學效果對學生今后從事教學和研究都有著深刻的影響。結合漢辦的考試大綱和目前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新動態(tài),綜合考量獨立學院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必須對課程的目標進行調整,以期更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
(2)優(yōu)化課程的教學內容?!秾ν鉂h語教學概論》課程理論和實踐并重,因此對于教學內容,必須以辯證的、系統(tǒng)的、發(fā)展的觀點來對待。從教材選擇到課堂教學、實踐教學,都須體現(xiàn)出“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特色。
首先,要對理論教學內容進行優(yōu)化整合。其次,課程的重點要及時更新,實現(xiàn)課程難點的沿革及變化。三是理論滲透同時要結合加強實踐、實訓,結合學生多渠道了解漢語學習者習得漢語的經歷,使學生掌握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基本理論,通過教學觀摩使學生掌握對外漢語教學方法及課堂教學設計,利用網絡及新媒體資源使學生了解并學習漢語公派教師、志愿者的教學實踐經驗。
本課程要將動手實踐納入課堂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布置教學實錄觀摩、教案設計、模擬對外漢語課堂等相關實踐任務讓學生體會、印證課堂知識。通過實踐使學生提高對漢語國際教育的認識和興趣,提升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信心和熱情,使學生逐步積累對外漢語教學的感性經驗,掌握影響漢語習得的各種主客觀因素,提高教學的分析、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方式要有所突破。課程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課程的教學思想,該課程要以激發(fā)興趣、鍛煉能力、擴大視野為基本理念,以漢語教學為基本手段,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
該課程具有極強的前沿性和時代性,教師的基本理論講解、分析要有意識地關照最新的學術前沿和學術研究動態(tài),考慮到課程理論內容的復雜性和邊緣性,講授中教師要精準把握各個知識單元之間的科學性、聯(lián)系性和系統(tǒng)性。教師的理論講授亦要始終貫穿著“觀察—分析—解決”的思想方法,教師要要求學生熟悉第二語言教學的基本理論,掌握基本概念,培養(yǎng)學生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付諸研究、解決的能力。教師還要秉承“教學相長、學以致用”的基本精神,實現(xiàn)教學模式的互動,要引領學生逐步構建“跨文化交際”的基本觀念,有意識地將漢語的語言及相關文化背景知識進行對比分析,教會學生把握對外漢語教學活動中教學內容的安排和設計等。
一是,教學模式要體現(xiàn)互動性。教學中要由原先以講授為主逐步轉向講授和實踐結合的互動式教學模式。教師要吸收學術界對于漢語教學研究的新成果,尤其是有關第二語言教學的研究成果,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法,結合對外漢語教學光盤、教學實例,并結合適當?shù)挠懻摵途毩曔M行講授,要切實實施理論聯(lián)系教學實際的原則,培養(yǎng)學生解決對外漢語教育、教學的相關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是提升教學方法。教學中為切實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教師可以將傳統(tǒng)教學方式與現(xiàn)代教學方式相結合,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教師可以將課前的任務驅動式討論、課中的理論講授及課后的重難點理論問題的開放式作業(yè)有效結合。課前的任務驅動式討論側重開發(fā)學生理解和拓展理論研究的能力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教師的課中講授、講解要體現(xiàn)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的理論性和科學性,引導學生構建理論知識體系;課后的開放式作業(yè)如課后思考、專題小論文和教案設計等重在挖掘學生理論知識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能力,考查學生對重點理論的創(chuàng)新性見解等。多種教學方法綜合使用旨在加強學生對漢語教學的感性把握,加深對理論問題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促進學生的拓展型學習。
(4)力求客觀、公允的考核方式。該課程中教學技能是學生需要掌握的重要方面,在考核中,要將實踐考核運用其中,讓考核更具科學性??己朔绞缴?,要由原來以單一考試為考查方式轉向以考試、實踐和撰寫論文相結合的綜合考查方式。對于學生的平時成績要以作業(yè)和實踐項目為依托,側重學生對所學理論的考查,輔之以課后作業(yè)等,要求學生談認識和體會,要有效的考查出學生的理論水平。
三、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
(1)構建“學為主、教為導、做中學、做中教”的教學模式。傳統(tǒng)的教學法是教師展示基本理論然后演繹具體現(xiàn)象和案例,而如今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教師的角色要實現(xiàn)根本性轉變,教師要努力成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指導者,課堂中的師生關系應該是和諧而平等的探究關系。教師要在一體化教學環(huán)境中完成教學,“做中學、做中教”,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實現(xiàn)教學過程學生的主體化。具體做法是,教師要先明確教學目的,下達學習任務,結合案例示范,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實施開展,最后由教師進行集中的檢測和評價。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可以使學生對具體知識的認知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
(2)成績評價是衡量學習效果的主要依據(jù),也是教學效果的重要反饋。成績評價具有現(xiàn)實反饋和導向功能。成績評價直接影響“教”和“學”的效果和質量,考試內容和考試方法決定了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己藘热葸x擇必須落實和體現(xiàn)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要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檢驗,要將相關教學實踐的考核和學科相關理論知識考核兩相結合,確定合理的分值分配比例,要從對外漢語教學能力要求出發(fā),確定相應的考核內容、考核機制和評價標準,實現(xiàn)成績評價的科學化、有效化,達到促進教學相長的目的。
(3)學習任務的設定,不宜一刀切。對于學生課前及課后的學習任務設計可以是某一具體教學內容實踐,也可以是典型的案例、現(xiàn)象的分析及解決;可以是某一特定理論的探究和評價,也可以是包容完整的對外漢語教學過程的具體某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等,總之,要根據(jù)具體的學習領域的實際情況進行精心的設計。學習任務的設計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的關鍵,因此,對于任務的設計要師生共同參與、集思廣益,體現(xiàn)科學性、針對性,并擬定量化的標準??茖W而合理的學習任務設計將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也能讓教師自己開闊自己的思維和視角,使教學更加體現(xiàn)“學以致用”的原則。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