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國儒
摘要:面對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新形式,需要每一個德育工作者不斷探索德育教育新方式、新途徑、新策略。一是借助現代傳媒技術,寓理于事,寓理于人,以趣味化方式讓學生攝取價值經驗。二是通過課堂教育主渠道,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情感性的情商喚起增強學生的自我完善意識。三是挖掘德育教育新成果,樹之以標、率之以范,把學生的道德意識轉化為道德行為。當然,除此之外,需要探索的還很多。
關鍵詞:新形勢 現代傳媒 高中 德育教育 途徑
隨著現代傳媒手段的突破性發(fā)展,電腦、手機等負載信息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傳統(tǒng)的德育教育方式在新形勢下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需要。為此,迎頭趕上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新形式,需要每一個德育工作者不斷探索德育教育新方式、新途徑、新策略。
一、借助現代傳媒技術,以趣味化方式讓學生攝取價值經驗
治水之道在于疏而非堵。目前,家庭電腦的普及手機使用的大眾化,已成為時代、學校、家庭難以拒絕的事實。與其像“警察”一樣,成天把學生視為“小偷”,還不如因勢利導把現代傳媒工作當作招牌,把其獨特的教育價值挖掘出來。例如,通過教育內容趣味化的處理,把它方便地輸出給學生,讓學生通過網絡介入,以強大的吸引力吸引學生參與進來,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攝取價值經驗,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如果我們仍然像以往一樣,把教育內容掛在口上,單調、枯燥、乏味地去向學生灌輸,學生肯定不會買我們的帳。學習興趣從何而來?教育效果從何談起?當然,在大眾傳媒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通過這種途徑讓青少年獲取足夠的價值經驗,增強道德意識,還需要教師創(chuàng)新性地開展工作。我們知道,在這一新形勢下,這一教學途徑在負載教育內容的數量、復雜性、提取速度等方面已超遠遠超過了政治教材為基礎構筑的課程經驗,而且,德育成效的體現需要經歷一個外部影響不斷內化和內在觀念逐漸外顯的復雜過程。所以,通過這一途徑把有效的德育教育建立在有意義的道德價值經驗的學習與體驗之上,寓理于事,寓理于人,我們的德育教育才有有血有肉的故事,才有鮮活鮮亮的人物,才有真善美的價值經驗的習得。至于簡單的道德說教、苦口婆心的無效啰嗦,也只能與低效德育效果說再見。
二、通過課堂教育主渠道,以情感性的情商喚起增強學生的自我完善意識
在目前的學校教育教學中,無論從哪個層面論起,過度關注學生的智力因素,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事實上,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發(fā)展和成長也相當關鍵。在班級管理和德育教育工作中,如果我們以智力為基點,構建學生的德育大廈,顯然會根基不牢、彼此失衡。如果我們以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為基點,構筑學生的德育大廈,則必然會付出就有回報。德育工作者通過課堂教育主渠道,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情感性的情商喚起主導德育工作,讓學生在進行自我分析中,找到道德、情操的歸宿點,知曉人生價值的體現處,產生戰(zhàn)勝缺點、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欲望。充分利用課前灌輸,每次選取一個針對性很強的小故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及時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事物、正確評價事物。所以,德育工作,尤其是高中階段的德育工作必須轉向以學生的情感教育為中心,通過情感教育更加關注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情操、情感喚起。更主要的是課堂滲透,思想政治課作為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其作用與效果歷來受到肯定。所以,在課堂中通過創(chuàng)設既有科學性、藝術性又有情感性、教育性的教學情境,引入極具現實意義的政治與法律、道德與情操、社會與自然等方面的種種事件,讓學生身臨其境,調動自身情感通過傾聽、觀察、分析和比較去充分感悟體驗,教育效果才顯著。畢竟,在學習中有了情感的參與,所謂的感同身受效果才會顯現。
三、挖掘德育教育新成果,樹之以標、率之以范,把學生的道德意識轉化為道德行為
在中華文化的德育寶庫中,不乏標桿、典范。但是,如果學生有了道德意識,而不懂得時時轉化,至少是我們教師缺乏方法。如果學生相比之下比以前有了思想上的進步、認識上的提高,我們能夠抓住那么一兩件能夠讓他感到驕傲或成功的事情,哪怕是小事,對學生來說,老師的及時發(fā)現和適時激勵對他來說就是莫大的成功。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成功教育。所以,善于發(fā)現學生在德育效果表現上的細微末節(jié),給予第一時間的激勵性評價,無疑就是樹學生本身為標,其一定會率先“垂范”,把自己塑造的更好!同時,對其他同學來說,也是一種表率。所以,我們教師做到率先垂范還不夠,還要讓更多的學生率先垂范,把學生的道德意識轉化為道德行為??傊?,在新形勢下用這三種途徑開展德育工作,還需要在細處做許多創(chuàng)新性的工作。當然,除此之外,需要我們探索的還很多。但是,只要我們從更深層次上能夠將學生道德意識轉化為道德行為,就是對我們德育工作的最好評價。
參考文獻:
[1]楊丹.論如何加強高中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J].素質教育,2012,(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