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嵐昕
[摘? ?要]“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對誦讀實效性的最有力詮釋。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眾多誦讀機會,讓學生激發(fā)內心情感,與作品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順利完成學習認知的構建。誦讀的方式眾多,教師需要做好篩選,根據(jù)教學實際和學生的能力基礎進行匹配性操作,以提升誦讀與教學的切合性。
[關鍵詞]高中語文;誦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8)36-0013-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誦讀有明確規(guī)定,要求每一個學段都要重視誦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誦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為學生提供適宜誦讀的環(huán)境,對學生的誦讀展開技術指導,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順利完成語文學習認知的內化。
一、激發(fā)誦讀情感
不管什么樣體裁的文本,都有自己的情感基調,這是誦讀時最需要厘清的問題。學生對文本有自己的個性認知,教師需要給出有針對性的引導和啟迪,讓學生順利進入文本的情感世界,這樣才能在誦讀中產生情感共鳴。誦讀需要情感的真實投入,不要為了誦讀而誦讀,因為在誦讀中只有讓學生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多重共鳴,才能體現(xiàn)誦讀的價值。
教師需要給學生做出一定的示范以激發(fā)他們的誦讀情感。如教學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沁園春·長沙》,教師先為學生做示范誦讀,并在誦讀前給出傾聽要求:這首詞是我們的開國領袖毛主席所作,具有強大的氣場,誦讀時需要調整好情緒。大家要注意體會我誦讀時聲音的變化和情感的起伏。教師開始誦讀,配樂聲響起,課堂氣氛頓時嚴肅起來,而學生的情感也在教師的誦讀中逐漸被激發(fā)了出來。教師讓學生自由仿讀,并給學生配上背景音樂。又讓學生在小組內誦讀,并讓其他學生給出評價。課堂誦讀氣氛熱烈起來,誦讀聲此起彼伏。
教師先為學生進行示范誦讀,并對學生提出傾聽要求,這其實是一種教學引導,為學生情感的激發(fā)創(chuàng)造了條件。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誦讀時,其情緒也在不斷發(fā)酵,從而達到情感釋放的目的。教師為學生的誦讀配上背景音樂,將學生的誦讀情感調動起來。而要實現(xiàn)學生的情感與文本情感的高度匹配,則需要教師做出更多引導,高中學生有一定理解力,對探索文本情感不存在什么障礙,只要教師進行合理的引導,自然能夠順利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其融入誦讀之中。
二、追求誦讀節(jié)奏感
誦讀要求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在掌握情感基調的基礎上運用“抑揚頓挫”的誦讀技巧,可以實現(xiàn)“有感情誦讀”的教學目標。“抑揚”是指聲音的壓抑和張揚,體現(xiàn)聲音的低高;“頓挫”是指誦讀時的停頓和節(jié)奏,不僅要讀出不同標點的停頓,還要注意句子中的停頓。教師不妨利用示范誦讀組織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對文本內容和情感展開深入探究,以活躍學生的共鳴思維。
《記念劉和珍君》是魯迅的作品,誦讀這樣的文本,需要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了解,對文本人物和文本情節(jié)進行細致分析之后,才能準確把握誦讀時的語氣語調。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誦讀時如是說:這是一篇紀念性文本,出自魯迅之手,我們對魯迅先生的作品都有印象。在誦讀時,不僅要體現(xiàn)出魯迅先生的愛憎分明,還要注意誦讀節(jié)奏的把握。在讀到質問和抨擊部分時,需要提高聲調,加快節(jié)奏;在讀到對烈士進行緬懷的部分時,則需要降低聲調,放慢語速。學生誦讀結束后,教師對學生的誦讀進行現(xiàn)場評價,重點關注學生在誦讀中存在的節(jié)奏問題。學生對魯迅的作品有特殊的情結,因為他們從小學就開始接觸,而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對魯迅作品的風格了解得更深刻,有利于他們進一步把握魯迅作品的豐富內涵。
教師為學生誦讀做深入指導,給學生提供了學習誦讀的良機。而對學生的誦讀展開評價,能夠促使學生不斷進行對比學習,這有效利于提升學生的誦讀水平。
三、開展誦讀展示活動
高中學生大多存在一些認知偏差,認為只要能夠理解文本,并解決閱讀問題,就基本完成了閱讀學習。其實不然,如果沒有多種形式的誦讀,學生對文段的理解必然是淺顯的,是難以形成深刻而全面的閱讀認知的。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誦讀機會,在班級內渲染誦讀氣氛,開展誦讀展示活動,以調動學生的誦讀主動性。
在教學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時,教師先為學生播放配樂誦讀材料,學生聽得很專注。在仿讀階段,教師又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金岳霖先生雖然是一個大教授,但他卻有一顆童心,我們要在誦讀中表現(xiàn)出金先生這樣的性格特質,表現(xiàn)出他的好玩、天真,還要注意把握語氣,不能出現(xiàn)可笑和輕佻的語調。誦讀結束后,我們要進行課堂展示活動,我會隨意指定一個段落,通過點名的方式來讓你們誦讀,之后還要進行現(xiàn)場評價。學生聽說要進行課堂演繹活動,都積極行動起來,反復揣摩語氣語調。課堂展示開始,教師利用抽簽形式決定出場名單,并找部分學生充當評委,進行現(xiàn)場評價,課堂學習氣氛逐漸活躍起來。
教師讓學生進行現(xiàn)場表演式誦讀,并組織學生進行評價,這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因為每一個學生都希望自己能在誦讀時有良好的表現(xiàn)。教師抓住學生心理開展的誦讀展示活動,成功調動學生誦讀熱情,并讓學生在誦讀中完善閱讀學習認知,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為深刻。
四、創(chuàng)新誦讀形式
誦讀的形式眾多,在教學時教師需要做出選擇并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創(chuàng)新。配樂誦讀、分角色誦讀、分段誦讀、分部分誦讀等,都屬于誦讀形式,教師要根據(jù)文本特點,創(chuàng)造性地為學生布置不同的誦讀任務,這樣才能獲得豐富的教學成效。誦讀不僅對聲音有要求,對誦讀者的形態(tài)、肢體語言等都有具體的要求。在教學時教師要根據(jù)相關要求展開誦讀指導,以確保教學的有效性。
《蘭亭集序》屬于文言文,在引導學生展開誦讀時,教師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引導:利用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然后聽誦讀音頻材料,對文本內容進行梳理學習,在充分理解文本內涵的基礎上,自行選擇配樂,利用手機錄音功能,自制配樂誦讀音頻材料,并提交到班級。我將進行多重篩選,最后選出最優(yōu)秀的誦讀音頻材料在班級內公開播放,并將其作為典型學習材料收藏。學生一聽要自制誦讀音頻材料,自然有了操作興趣,并開始依據(jù)教師的安排展開學習操作活動,經過一番努力,大多學生順利完成了音頻錄制任務。教師陸續(xù)收到學生的誦讀音頻材料,并組織學生進行評選,最終確定了最佳誦讀音頻材料。在課堂播放優(yōu)秀誦讀音頻材料時,學生都聽得非常專注,并對音頻內容進行了客觀的點評,課堂學習氛圍濃厚,教師也參與到課堂評價活動之中,為學生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建議。
教師讓學生自制誦讀音頻材料,這無疑是一種形式的創(chuàng)新。學生對這樣的誦讀形式感覺新鮮,自然有參與的興趣。經過實踐操作,學生形成了多元化的認知,教學成效顯著。高中學生有一定的動手能力,自制誦讀音頻材料時不會遇到解決不了的技術問題。從學生的具體表現(xiàn)可以看出,教師創(chuàng)新誦讀形式的做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誦讀熱情。
高中學生雖然有一定的誦讀基礎,但他們對誦讀的重視程度不夠,往往忽視誦讀。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了解誦讀的重要性,利用合適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誦讀主動性,幫助學生從誦讀中領悟作品的思想內涵,從而達成教學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
(責任編輯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