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華
摘要:歌唱是學校音樂教育的主要手段,合唱做到了“使音樂屬于每個人”,影響更多的兒童去接觸真正有價值的音樂。在多聲部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傾聽,采用豐富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參與多聲部教學積極性,深入研究作品和孩子,是開展多聲部教學的有效策略。孩子們在積極主動的歌唱狀態(tài)中才能體會藝術(shù)之美。
關鍵詞:小學音樂:童聲合唱;多聲部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12B-0067-03
童聲合唱起源于西方的宗教唱詩班。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中世紀歐洲,教堂為了凸顯圣潔和純真,便讓男童站在祭壇邊上用純凈圣潔的聲音唱歌。后來,合唱形式從宗教活動中獨立出來,成了一種獨具魅力的藝術(shù)形式。童聲合唱被人們稱之為天籟之音,孩子們的聲音清澈純凈、打動人心。
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說過:只有最好的,對于兒童來說才是足夠的。他認為只有那些真正具有內(nèi)在價值的藝術(shù)才適合兒童。[1]從阿萊格里(Allegrei)的彌撒到海頓的“熄燈禮拜”(Tenebrae),從李叔同的《送別》到劉曉耕的《一窩雀》、溫雨川的《陌上?!返?,這些優(yōu)秀作品都是通過優(yōu)美的旋律、豐富的和聲、此起彼伏的強弱變化、多聲部間的融合與對比來呈現(xiàn)。多聲部合唱作品的音樂織體就是縱、橫線條的交織,因此處理多聲部的合唱就離不開縱、橫兩個方面:即橫向的旋律、縱向的和聲。[2]這也是多聲部合唱教學的重點。
一、學會傾聽,多聲部教學的前提
芬蘭合唱指揮家阿拿·普能林(Kari Ala-P?ll?nen)先生說過,想要有準確的音準,耳朵和嗓子同樣的重要。音樂教育是通過培養(yǎng)對音響的審美因素的反應來進行的感受教育。多聲部音樂教學,實際上是一種感受的教育,是發(fā)展對人類感受本質(zhì)的洞察力的教育。美的感受首先來自聽,也就是“傾聽”。學生“傾聽”了各類多聲部的音響效果,感受了不同作品中豐富的表現(xiàn)力,加之深入的理解分析、自己的主動思維,再去表達音樂作品,孩子們會變得更加積極主動,更具表現(xiàn)力。
在聆聽一部多聲部的合唱作品時我們可以讓孩子從橫向的旋律、縱向的和聲入手:橫向的音準、音色的統(tǒng)一,聲部的均衡、聲音的和諧,音樂的變化、情感的處理,和聲的效果、音樂的表現(xiàn)等。多讓孩子聆聽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品:如從早巴洛克時期的德累斯頓皇家音樂家海因里?!な娲牡淖髌?,到十九世紀輝煌多產(chǎn)的合唱作品,直到現(xiàn)代作曲家的新作等。德國萊根斯堡(Regensburg)的“教堂麻雀”(Domspatzen)、德累斯頓的“木十字童聲合唱團”、萊比錫的“托馬斯教堂合唱團”以及奧地利維也納的童聲合唱團等,它們均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除了多聆聽合唱作品,鼓勵孩子多聽歌劇、音樂劇、室內(nèi)樂、交響樂等,對于訓練孩子多聲部的耳朵都是大有益處的。
二、多樣化教學,多聲部教學的有效途徑
柯達伊說過,我們一定要在學校里采用使兒童感到愉快而不是痛苦的方法教授音樂和歌唱,培養(yǎng)他們渴望高尚音樂的情感。[4]在音樂教學中,方法越生動、越多變,孩子們積極主動學習的愿望就越強烈。同樣在多聲部合唱中,老師如一味地讓孩子們重復演唱自己的聲部,只能使其越來越乏味、不耐煩,更談不上藝術(shù)的體驗了。
1.采用輪唱進行和聲訓練
輪唱是“卡農(nóng)”(Canon)的一種比較簡單的形式。“卡農(nóng)”是一種音樂體裁,它是模仿式復調(diào)音樂當中的一個類別,它由一個或兩個、三個聲部先行,其他聲部以一定時間距離和音程間隔隨后跟進,并持續(xù)模仿之。這樣,依次進入的各聲部互相交織、疊置,構(gòu)成聲部協(xié)調(diào)、此起彼伏的演唱效果,饒有趣味。[3]
輪唱曲多短小、規(guī)整,易學易唱,受到各個年齡段孩子的喜愛。在歐美、日本中小學教材以及匈牙利柯達伊音樂教材中均采用了不少輪唱曲。讓孩子多進行輪唱曲的練習能有效幫助學生進入多聲部的合唱。在克拉拉·舒曼的三部輪唱曲《布谷叫,春天到》中,我嘗試著讓孩子們按照節(jié)奏分聲部念一念歌詞,體會不同聲部的層次感。在練習時讓孩子們注意相互傾聽,要“聽著唱”,將自己的聲音(音色、音量、音高)融入整體的聲音中,才能達到美妙的、相互融合的多聲部效果。在孩子們能準確把握自己各個聲部之后,教師應在音樂作品的情緒、歌唱狀態(tài)以及各聲部的層次上進一步要求,在小作品中亦能表現(xiàn)藝術(shù)之美。練習中,法國古曲四部輪唱《美妙的音樂》、日本二部卡農(nóng)《紅葉》(mo mi ji)等作品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加入低音的固定節(jié)奏型訓練
當然,加入低音的固定節(jié)奏型也是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如《小鳥在歌唱》這首曲子中,低聲部可采取D S L S 的固定音型反復用于全曲的伴奏,我們把這樣的方法叫作“波爾動”。匈牙利歌曲《雅諾許騎馬》中,伴唱聲部用“Ya”,采用ti ti ti ti的節(jié)奏型,大都五度和三度的音程關系,同樣是簡單又豐富的多聲部音效。
3.通過誦讀、游戲、表演當方式引導孩子積極參與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誦讀、游戲、表演等不同的環(huán)節(jié)讓孩子們積極參與到多聲部的作品表現(xiàn)中來。在童聲合唱中,體態(tài)律動能很好的融身體、音樂、情感為一體,不斷促進聽覺、動覺、思維、情感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要讓孩子學會使用身體的律動,感能訓練可以從控制走路的動作開始,一直到能夠使用各種姿勢和動作來表現(xiàn)音樂的呼吸、樂句、結(jié)構(gòu)、情感、情緒、精神等,配合節(jié)奏訓練的律動活動,促使孩子用肢體語言感知、表現(xiàn)音樂元素。[5]
4.配合無伴奏合唱、柯爾文手勢進行合唱訓練
無伴奏合唱、柯爾文手勢在多聲部合唱訓練中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師用手勢表示不同聲部音高,調(diào)整音準、訓練聽覺,使學生學會互相傾聽、配合。或者是選擇孩子們多聲部歌唱中有難度的片段單獨進行練習,練習時不看譜、不使用鋼琴,只是按照教師的手勢歌唱。不同聲部進入時,老師的手勢也會讓孩子們很快找到自己的音高。同時歌唱無伴奏合唱作品,能充分發(fā)揮不同聲部、聲區(qū)、音色的表現(xiàn)力,并在整體上保持音質(zhì)的協(xié)調(diào)和格調(diào)的統(tǒng)一,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總之,豐富的教學手段讓孩子們對多聲部的音樂體驗更深刻。
四、深入研究,多聲部教學的重心
1.深入理解合唱作品
一首優(yōu)秀的多聲部合唱作品,它的縱向音程和和聲,構(gòu)成了一首合唱作品最美的音效。單純讓孩子演唱自己的聲部,僅僅知道自己的聲部,不僅放棄了對整首作品美感的體驗,更是放棄了和聲耳朵的訓練。那如何搭建多聲部,縱向的音程和和聲又從何而來呢?答案就是,從演唱的作品中來。教師要在訓練每一首合唱作品之前,深入研究作品、理解和聲的走向、從作品中提煉出有效的和聲連接。楊鴻年先生在《童聲合唱訓練學》一書中指出:在多聲部合唱中,主旋律與和聲背景之間,以及音樂織體各組成要素之間在音量、音色上的相互關系與比例,構(gòu)成合唱的音響平衡關系。合唱藝術(shù)體現(xiàn)的是一種和諧之美,各聲部內(nèi)部和各聲部之間在音色、音量和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的和諧統(tǒng)一。[6]如何處理好各方面的和諧是多聲部合唱訓練中最關鍵的部分,需要教師“深入”了解每個聲部的和聲效果以及各聲部間的均衡、音色變化等,引導孩子在實踐中不斷磨合和積累。
2.深入了解孩子
教師深入理解作品的同時,亦應“深入”了解每一個孩子。不少孩子在剛進合唱團時自我意識都很強,總是不經(jīng)意間突出個體的聲音,沒有整體概念。實踐中,發(fā)現(xiàn)運用“輕聲”唱法,有效地克服了孩子發(fā)聲狀態(tài)中不必要的緊張和僵硬,更能讓孩子們?nèi)谌氲秸w中去,與其他的個體相互感染。其次在多個聲部的合唱訓練中,可以采用高聲部與低聲部,中聲部與低聲部等兩兩聲部融合,在音色、音量等方面多多靠攏,相對聲部穩(wěn)定后再整體呈現(xiàn)多聲部合唱的和諧之美。著名合唱指揮家馬革順說過,合唱之美,美在和諧。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要重視和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豐富的表現(xiàn)力,盡早建立與他人合作演出的經(jīng)驗,培養(yǎng)群體意識及協(xié)調(diào)、合作能力,使他們在歌唱表現(xiàn)中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美的熏陶?!盵7]
歌唱是學校音樂教育的主要手段,合唱做到了“使音樂屬于每個人”,影響更多的兒童去接觸真正有價值的音樂??逻_伊在《孩子們的合唱》一書中指出:合唱是非常重要的,由共同努力唱出優(yōu)美音樂而產(chǎn)生的快樂,可以造就有紀律性的品質(zhì)高尚的人,它的這種價值是無法估量的。[8]在童聲合唱訓練中我們應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孩子們在愉快生動的藝術(shù)氛圍、豐富立體的音響效果、積極主動的歌唱狀態(tài)中體會多聲部的藝術(shù)之美。
參考文獻:
[1][4][8]楊立梅.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268.47-50.265-272.
[2][6]楊鴻年.童聲合唱訓練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100.194-195.
[3]繆裴言,郭瑤.輪唱歌曲216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Ⅰ-Ⅳ.
[5]楊立梅,蔡覺民.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7:43-45.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29.
責任編輯:顏瑩
Effective Strategy for Multi-Voice Teaching in Childrens Chorus
Xu Chunhua
(Nanjing Nanhu No. 2 Primary School, Nanjing 210017, China)
Abstract: Singing is the main means of music education and chorus has achieved the goal of music belonging to everyone, which has led to most childrens exposure to the really valuable music. In multi-voice teaching, teachers may employ such effective strategies as letting students learn to listen attentively, adopting abundant teaching methods to stimulat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nd deeply researching works and children, so that children can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art in the positive state of singing.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music; childrens chorus; multi-voice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