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永勝
摘 要:在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傳統(tǒng)的以照本宣科為主的教學方式無法滿足當前教學改革的要求,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方法,力圖在轉變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其中,生活化教學受到了廣大教師的青睞,越來越多的道德與法治教師將生活化教學應用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但是,受教學理念、教學實踐等方面的限制,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存在諸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限制著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性。那么,其存在的問題有哪些呢?這是本文論述的重點所在。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問題分析
眾所周知,道德與法治來源于生活且應用于生活。盡管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已提出生活化教育理念,且該理念在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受到了廣大教師的青睞,并將生活化教學應用到教學實踐之中。但是,由于一些教師對生活化教學理念認知不足,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開展中仍是穿新鞋走舊路,出現(xiàn)諸多的教學問題。立足生活化教學過程的核心要求,我將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為以下兩類。
一、教師教學觀念落后
教師的教學觀念支配著其教學行為,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在一定程度上,教師的教學觀念直接決定了教師的教學行為。而且,教師的教學行為也會對其教學能力產生影響。
首先,從教師觀的角度進行分析,在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一些教師仍將自己作為教學的權威,以“教師為中心”和“教材為中心”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教師在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下,盡管會采取一些新的教學方式,但其教學效果不明顯,甚至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毫無二致。以《師生交往》這一內容教學為例,某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采取以下流程:課堂導入:應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板書:教學相長→解說:什么是教學相長→提問:本節(jié)課的教材內容一共提出了哪些觀點→教師點撥→過渡:多媒體播放視頻資料→講授并提問:根據(jù)視頻內容回答什么是師生交
往,師生交往的方法→小結→布置家庭作業(yè)。這樣的教學流程看似有師生互動,但實際上,這樣的師生互動是流于形式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沒有形成合作關系,甚至無法自主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甚至教師沒有借助生活化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對此,在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不應當只成為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的管理者,其更應當成為教學的組織者、
引導者。教師要立足教學所需和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借助多樣化的方式組織生活化教學,使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的驅使下,
自主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掌握有價值的知識,并學會應用所學。
其次,從教材觀的角度進行分析,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開展中,一些教師盡管意識到盡信書則無書,照本宣科的弊端所在,但是其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仍是將教材作為教學的唯一依據(jù),無法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挖掘與探析,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所呈現(xiàn)的內容仍停留在教材知識上。比如,一些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直接借助PPT將教材中的內容直接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一堂課下來用PPT演示代替教師的教學,沒有任何新奇有趣的內容加入,如此與傳統(tǒng)的照本宣科這一教學方式有何不同呢?教材作為教學的主要載體,其是教師與學生教學過程中共同使用的一個文本材料,在實際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仍需要根據(jù)教學所需和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對文本材料進行調整或替換,從生活中選取有價值的生活素材來彌補教材不足,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打通學生與生活之間的通道。
二、教師缺乏生活化教學語言和情境
教師在組織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時候,對教材中所蘊含的抽象的理論、原理等內容無法借助生活化的語言“直觀地”表述出來,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生無法對其有深刻的認知。
1.抽象的概念解讀缺乏生活化語言
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積極地發(fā)揮語言的力量,努力借助生活化的語言為學生營造出一種積極自由的心理環(huán)境,使學生在自由的課堂氛圍的引導下,樂于參與課堂活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開展中,其中諸多的抽象的概念知識是學生無法理解的,甚至這些抽象的知識會給學生造成學習負擔。以“成長的不僅僅是身體”這一內容教學為例,其中的獨立思維、思維的批判性等對于學生來說是難以理解的,甚至一些學生在老師的反復解釋下,對其也是一問三不知。如何將抽象的理論知識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是教師為之探究的一大問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開展中,借助生活化的語言形式對抽象的概念進行解
讀,不僅可以展現(xiàn)教師的親和力,還可以在生活化情境的建構中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
2.生活化教學情境的缺乏
在傳統(tǒng)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一味地將教材中的知識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無法立足學生的生活實際借助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對其加以理解,如此增加了學生理解抽象理論知識的負擔。而且,情境作為溝通道德與法治與學生生活的橋梁,其不僅可以拉近學生與生活的距離,還可以使學生在生活內容的驅使下,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但是,就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開展情況而言,一些教師在呈現(xiàn)教材知識的時候缺乏情境創(chuàng)設意識,這嚴重影響了課堂活力的煥發(fā)。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問題之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活動開展中,一些教師對生活化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力度不夠,諸如無法對學生的學情進行深入分析,無法制定出有針對性的生活化教學目標等,這些都影響著生活化教學的有效落實。對此,要想真正地實現(xiàn)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教師需要針對當前生活化教學所存在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如此才能在查漏補缺中提升其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媛.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D].合肥師范學院,2018.
[2]楊倫峰.談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7(3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