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可
(江蘇省無錫市兒童醫(yī)院 呼吸科, 江蘇 無錫, 214023)
吸痰護理是指經過口、鼻腔、人工氣道,通過一些特定的吸痰工具,將呼吸道內的痰液及誤吸的嘔吐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暢,解除患者因氣道阻塞而造成的呼吸困難、肺不張及肺部感染。在兒童呼吸內科,吸痰是常用的一項護理操作。由于嬰幼兒咳嗽無力或咳嗽不會吐痰,吸痰護理是保證嬰幼兒呼吸道通暢,防止痰堵窒息的主要護理措施[1]。留取痰培養(yǎng)是呼吸科輔助診斷疾病的重要措施,而嬰幼兒無法自然咳痰,因此需要通過吸痰護理來留取。但由于嬰幼兒的特殊性,在實施吸痰護理時,往往由于頭部扭動、牙床緊閉等不配合因素,使吸痰管無法順利或快速插入患兒口腔,導致吸痰時間長,效果差,尤其在留取無菌痰培養(yǎng)時,易導致標本污染。本研究設計應用了一款改良式奶嘴輔助嬰幼兒的吸痰護理,可使嬰幼兒產生吸吮動作,將吸痰管運用自主吞咽動作自然送入咽喉部,使吸痰護理順利進行,同時也能有效提高標本合格率。
奶嘴1個,為透明活性矽膠制品,符合國家安全檢驗標準,軟硬適中,耐咬,不易破裂,耐高溫,不易變形。將透明活性矽膠奶嘴頭剪成直徑0.5 cm的圓性孔狀。
護理人員提前做好患兒家屬的健康宣教及心理護理,告知吸痰的原因及必要性,取得家屬的配合。將患兒仰臥,軟枕枕于背部以墊高雙肩,頭稍后仰,使口腔、咽喉部、氣管盡量保持在同一直線上。家屬負責固定患兒頭部避免搖擺,用被子包裹患兒身體卷成桶狀以固定患兒雙手避免抓撓吸痰管。吸痰前護士調節(jié)負壓至0.02~0.04 MPa,戴無菌手套,連接負壓吸引器與一次性吸痰器,先用吸痰管前段比劃測量患兒吸痰插管長度(鼻孔至耳垂直線距離再加2~3 cm),用左手固定該處,右手將設計好的奶嘴塞入患兒口中,動作輕柔,避免損傷口腔黏膜,待患兒出現吸吮動作,迅速將吸痰管插入,穿過奶嘴頭圓孔到達咽喉部,插到測量處時打開負壓,左右旋轉捻發(fā)狀吸痰,吸出痰液后關閉負壓迅速退出,時間≤15 s。吸痰結束取出奶嘴,沖洗干凈,晾干備用,每天煮沸消毒奶嘴1次,30 d更換1次。
活性矽膠奶嘴較柔軟,不易對口腔黏膜造成損傷。奶嘴可誘導患兒自主產生吸吮動作,使吸痰管易于插入,避免強行插入或用壓舌板撬開牙關造成黏膜出血、紅腫等機械性損傷。透明奶嘴可觀察患兒痰液性狀、吸痰管有無在口中盤曲以及口腔黏膜情況,易于護士觀察吸痰時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使用改良式奶嘴時,負壓吸痰管可以正常吸出氣管和口腔痰液及分泌物,不影響吸痰效果,提高了吸痰質量和效率。本研究將改良式奶嘴輔助吸痰應用前后進行了對比,應用前將吸痰管順利插入嬰幼兒咽喉部的時間約8 s,100例吸痰患兒中出現口腔黏膜損傷11例,痰培養(yǎng)不合格13例,應用后將吸痰管順利插入嬰幼兒咽喉部的時間約為4 s,100例吸痰患兒中未出現口腔黏膜損傷,痰培養(yǎng)不合格僅為1例。由此可見,將活性矽膠奶嘴進行改良并應用于兒科臨床,能夠優(yōu)化護士吸痰操作的質量和效率,提升患兒舒適度,降低吸痰造成損傷的風險,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