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
摘要:一堂出彩的歷史課,一定是具有思想性的。歷史學科涉獵多方面的內容,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每位歷史老師都要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也許對“思想性”有所忽略。新課標對歷史老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歷史老師不得不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既完成教學內容,又突出歷史學科的思想性特點,面對這看似矛盾的局面,可以在歷史教學中引入“主題化”教學模式,本文就此展開探討。
關鍵詞:歷史教學;主題化;教學實踐
“主題化”歷史教學的根本核心在于突出學科的現(xiàn)實、社會雙重意義。所謂“主題化”,指的是將全部的教學內容劃分成一個或多個“主題”,也就是將“一片”劃分成“一塊”或“幾塊”,對教學資源和教學內容進行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將“主題”作為歷史課堂的教學主線,用學生的學習興趣牽引這條主線,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使教學節(jié)奏更加緊湊、邏輯更加清晰,更便于學生理解歷史知識,感悟歷史學科的思想內涵,從而實現(xiàn)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
一、 明確教學主題
新課標重新規(guī)劃了歷史教學內容、學習要求以及價值取向。老師應立足于實際教學現(xiàn)狀,密切結合模塊專題,深刻理解新課標關于歷史教學的要求,明確教學主題。筆者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3《毛澤東思想》的教學為例,簡明扼要地講解如何明確教學主題。
必修3這一模塊主要以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思想文化的進步為主要內容,教學任務是讓學生對中外思想文化發(fā)展中經歷的重要事件、出現(xiàn)的重要人物、發(fā)生的重要現(xiàn)象有所了解,并深刻理解人類社會進步的過程中,思想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毛澤東思想”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理論成果,學生必須了解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以及近現(xiàn)代的中國在毛澤東思想的影響下產生了哪些重要變化。教材對毛澤東思想產生的過程有大致介紹,并給出明確的評價,新課標中提到的教學要求是:學生要理解毛澤東思想。所以,老師的課堂教學主題便是“怎樣讓學生理解毛澤東思想”,例如傳統(tǒng)文化、近現(xiàn)代中國、當代世界與毛澤東思想等教學內容都圍繞該主題展開,層次清晰、重點突出。
二、 整合教學內容,升華教學主題
老師在確定教學主題時,一定要將教科書當作最核心的教學資源,樹立“用教材教”的教學理念,同時又要讓教學主題盡可能地囊括教學內容。老師應立足于歷史課本,整合課本中的內容,提煉出具有思想性的歷史素材,最終明確和教學內容契合的教學主題。
老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明確“為什么教”,這也是將教學內容升華為教學主題的過程。比如,有關高二歷史必修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fā)展》的教學內容多而復雜,囊括了柏拉圖、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普羅泰戈拉提出的人文觀點。面對抽象、生澀又陌生的思想主張,學生理解起來已經足夠困難,更何況還要從希臘哲學中悟出人生態(tài)度。學生的學習難度大,老師要完成教學任務的難度也大。課文包括了對人文主義、自然哲學以及人類社會發(fā)展等等方面的知識,但是如何才能讓學生對這些知識進行理解,這些觀點又是如何在當時的社會中引起強烈反響的?學生只有理解了這些問題,才會領悟希臘人文主義的意義。而老師要啟發(fā)學生消化這一模塊相對難懂的教學內容,必須明確教學主題。
在整個希臘人文主義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同思想家和哲學家的觀點不同,而且所代表的階級與利益也不同,但是從共同目標上來看,他們卻驚人的一致,那就是要追求人的解放,強調自我價值。所以幸福在當時的希臘社會發(fā)展進程中來講是非常受人關注的,當然民族與人民意志的表達也是希臘人文主義的關鍵所在。蘇格拉底追求的是人的靈魂學說,強調人的美德重要性,他經常抨擊時弊,追求真理;柏拉圖關注的焦點是人類社會,倡導人們獨立思考;亞里士多德則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強調在整個自然界中,人類是最高級的。通過條理清晰地引導,學生自然會明白,希臘人文主義的最終意義,是讓全人類獲得自由,都充滿幸福感。
三、 立足于歷史學科,突出教學主題
毋庸置疑,歷史課程的“主題化”,必須要彰顯歷史學科鮮明的特點,在做出歷史性結論時,必須要依據(jù)真實的史料,老師不能憑主觀判斷歷史教學主題,必須在詳細分析了歷史資料后明確主題,歷史教學主題必須有足夠的史料支撐,這個教學主題才值得探究。無論是設計教學主題還是進行主題教學活動,老師都要遵循“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原則。
以高二歷史必修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的教學為例,很多老師都會將教學主題設計成“社會發(fā)展和思想發(fā)展的互動”,突出專制統(tǒng)治、商品經濟、西學東漸、異端思想等內容。這樣的教學設計乍一看好像非常完整,但仔細體會卻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中其實并沒有落實“主題化”,學生也不會明白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為什么別人不喊“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偏偏黃宗羲卻喊?所以,老師在教學中不能空洞地介紹歷史事件,更要讓學生了解黃宗羲的生平和成長環(huán)境,讓知識理性與情感理性充分結合,保證教學主題的有理有據(jù)。
四、 結束語
歷史教學中應用“主題化”教學模式,老師必須立足于教材本身,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設計新穎又不失史料支撐的教學主題,用形象、生動的方式呈現(xiàn)生澀難懂的歷史內容,讓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楊曉河.西方文學摯愛主題的建構與流變——以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為中心的系譜學闡釋[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2(4):148-155.
[2]楊婷.例談歷史主題活動課對高中生歷史學習的作用[J].才智,2015,(19):194-195.
[3]方笑.貼近歷史的精神——“主題性”歷史美術創(chuàng)作的當下思考[J].湖南包裝,2016,(1):40-41,65.
作者簡介:
張露,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戴埠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