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繼偉
摘 要: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本文首先指出這種不對稱對教學產生的危害,接著指出信息不對稱的三種主要表現(xiàn):師生擁有的信息量不對稱、交流的信息量不對稱和反饋的信息量不對稱。文章最后指出,在教學中教師應把這些信息加以平衡,以期達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數(shù)學教學;信息不對稱;反饋
“信息不對稱”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市場經濟的個體之間信息分布是不均衡的,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個體往往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該理論認為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消費者掌握的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買的沒有賣的精”,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在信息的擁有、交流傳遞、反饋等方面會出現(xiàn)不對稱的情況,導致信息在教學中傳遞不通暢、不和諧,從而使教學效果比較差,不夠理想。教師在教學中,應果斷采取措施,有效地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提高教師與學生,教與學雙方的信息傳遞和交流水平,實現(xiàn)信息價值效益的最大化。
一、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擁有的信息量不對稱。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擁有的信息量存在巨大的差異,教師比學生擁有更多的知識技能、對學科的情感等處于擁有者的主人地位?!耙o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擁有一桶水”。教師對學習內容的把握相比學生對知識的認知程度自然會高出很多。在實際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技能,教師會窮盡一切辦法,為學生講解、演示、分析、引導,所付出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學生的主要任務是接收教師傳遞過來的信息??墒怯捎谝恍┲骺陀^原因的存在,學生不能將教師傳遞過來的信息全部吸收消化,會出現(xiàn)“斷層”現(xiàn)象。斷層越大,教學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現(xiàn)象就越劇烈。
針對學生擁有的信息量少這一現(xiàn)象,怎樣才能達到平衡呢?增加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頻率和強度。教師要精講多練,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只起到引導作用,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勤于思考,積極探索,既動手又動腦。熱烈討論,加強互動,在互動中要時時刻刻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但要改變“填鴨式”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還要和學生高效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策劃、操作、檢驗。如:六年級數(shù)學上冊關于“小數(shù)和百分數(shù)互化”教學片段:
探究點一:小數(shù)化百分數(shù)
想一想:怎樣把小數(shù)化成百分數(shù)
試一試:0.8= 1.2= 0.125= 1.75=
討論:小組討論轉化的方法?
小數(shù)化成百分數(shù)分幾步進行:第一步( );第二步( )。0.25怎樣化成百分數(shù)?
匯報小結:把小數(shù)化成百分數(shù),只要把小數(shù)點( )移動( ),同時在后面添上( )即可。
鞏固練習:
0.2= 1.5= 0.375= 0.3=
3.4= 0.05= 10.44= 5.89=
在以上教學片段中可以看出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到引導作用,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習經歷自主探索、交流、討論,合作學習的過程掌握小數(shù)化成百分數(shù)的方法。因此教師應給予學生提供參與課堂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師生間的信息量趨于平衡。
二、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交流信息量不對稱。課堂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構成的,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應該是教學行為轉化為教學效果的最基本形式。但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投入大量的熱情和努力,而學生這邊常常處于應付狀態(tài)。這種“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其中原因很多。師生在課堂交流信息不對稱一旦形成,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交流在新課程背景下屬于常態(tài),但由于師生的課堂交流活動已經固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受到一定限制。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活動大多以教師的提問學生問答的固定模式進行的,不管是泛問泛答還是指名回答,這種交流形式屬于低級的淺層次的交流活動。
針對上面解法,教師先逐個質疑,學生極力地和老師進行辯論,希望用自己的理解說服老師,課堂氣氛立刻熱烈起來,像這種以師生展開辯論的方式進行的交流互動,其信息平衡達到最佳狀態(tài),教學效果顯著。
三、師生對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量的不對稱。課堂教學的效果怎么樣,在教學中,師生交流活動也包括反饋的內容,因為教學反饋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標尺。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很難清晰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因為學生不會將學習中的阻礙、困難、迷惑等內容反饋給教師,如每個學生都直接反饋給教師,技術上也存在問題,教師只能從測試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樣,學生也很難掌握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存在什么問題、有什么失誤,以及如何進行高效的師生合作。教師和學生反饋信息相對封閉,對順利實施教學行為是不利的。
教學過程離不開評價、反饋。教師從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中獲得真實的信息,才能因材施教,并對教學行為加以矯正,提升教學效率及效果。學生從教師那里獲得教學效果評價信息可以指導自身學習活動,同時獲得其他學生學習情況,能夠形成對比,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問題,進行自我調整,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針對教學中的“信息不對稱”,要求教師對教學行為作出針對性調整,改變過去忽視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做法,以學生為本,增加師生交流互動的機會,建立評價反饋體系,師生信息交流傳遞暢通,教學相長效果明顯。
參考文獻:
[1]栗洪武.信息不對稱性在教學中的意義,《陜西師范大學學板(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
[2]孫福.“信息不對稱”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新課程:教研版》201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