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及考試成績,這一直都是國內語言學者及一線英語教師研究探討的熱點。在自身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高中藝術類考生對于英語完形填空這一題型存在著興趣動機低下、學習效果不佳以及考試成績不理想等問題。為此,筆者嘗試引導學生改變閱讀模式,變“自下而上”為“自上而下”與“積極互動”,以提升藝術類考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改善閱讀效果并提升成績。
關鍵詞:閱讀模式;英語完形填空;高中;藝術類考生
一、 引言
隨著中國社會與經濟外向性程度不斷加深,國人對英語的重視力度也不斷加大。如何改進英語教與學的效果,如何有效地提高各類學生的英語能力以及考試成績,一直以來都是國內語言學家及一線英語教師關注、探討與研究的熱點。
在各式英語學習者當中,高考藝術類考生(一下簡稱藝考生)是一個相對特殊的群體。由于藝術類考生自身專長的特殊性以及高考時選擇報考院校專業(yè)的特殊性,與其他高中生相比,藝考生英語學習的熱情和動機相對較弱,英語基礎普遍較弱,英語的成績(及要求)也普遍較低。而在眾多的英語教學研究與實驗中,針對提高藝考生的英語能力及考試成績的關注卻相對較少。筆者在負責某機構藝考生文化課沖刺階段完形填空模塊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了一些問題,并嘗試通過改變教學模式來解決問題。
二、 問卷,數據統計與分析
2月份進行的藝考生文補入學摸底測試成績反映出藝考生的英語基礎普遍較差,各題型的得分都普遍偏低。在筆者負責的完形填空這一模塊(滿分30分),藝考生的單題平均得分只有9分左右,得分率僅有30%,略低于摸底測試全卷的得分率41%(滿分150分,平均分62分)。為解決問題,筆者在教學班中進行了一次簡單的問卷調查。對數據進行簡單地統計與分析可以看出幾個問題。
1. 許多藝考生對于完形填空有消極恐懼的心理。38%的藝考生認為完形填空是英語最可怕的題型(選擇聽力、閱讀、語法改錯和書面表達的分別占10%、32%、8%和12%。)個別學生在與筆者交流時表示,完形填空分值太大,一些投機取巧的技巧策略用不上。
2. 藝考生在完形填空這一題型模塊的得分率較低。68%的學生自我評估的得分率在20%到40%之間(自我評價得分率在20%以下、40%-60%、60%-80%以及80%以上的分別占8%、14%、10%和0%),與該班入學摸底測試所得的數據較匹配。
3. 在進行完形填空的過程中,大部分藝考生采取了一邊讀一邊做(占52%)或者憑感覺隨意選擇(占38%)的方式,而只有4%的學生選擇了先通讀全文再進行選擇。在問卷時,他們表示這種感覺是沒有任何依據的,所以他們對選擇也沒有任何信心。甚至有一些學生表示只選擇他們看不懂的單詞。
4. 就完成完形填空過程中的障礙而言,70%的藝考生選擇了看不懂文章(36%)或是看不懂選項(34%)。消極情感(24%)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5. 在日常英語教學過程中,一些一線教師對于學生完形填空缺乏有效的指導與評價。超過90%的藝考生表示老師很少甚至從來沒有指導過如何進行完形填空;60%的藝考生表示老師不講評或是不處理完形填空的答案;部分藝考生反映,即便老師講評完形填空的答案,也多為逐一翻譯并解釋文章和選項。
為解決相應問題,筆者結合二語習得及閱讀教學的相關理論基礎,重新構建了針對藝考生完形填空的教學,并在接受問卷調查的班級中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教學實驗。
三、 理論基礎與教學設計
完形填空這一題型要求學生閱讀一篇英語文章,并根據上下文及選項的提示補全二十個空白處。因此,完形填空的過程很大程度上是“閱讀理解+詞匯辨析”的過程。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與閱讀效果勢必同時提升學生的完形填空能力。
在對閱讀教學所進行的眾多研究中,三種閱讀模式經常被提及,即“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以及“交互模式”。
“自下而上模式”閱讀也被稱為“文本驅動模式”閱讀或是“由外到內”閱讀。(見 McCormich 1988)在這種模式中,讀者用一種較為原始且被動機械的方式逐字逐句地解碼或解讀文章,從而完成閱讀理解。Philip Gough (1972: 354) 提出,這種閱讀模式在初學者及學習有困難的學習者當中較為流行。顯然,許多藝考生在進行閱讀理解或完形填空時,采用的是這種被動機械的“自下而上”模式。
“自上而下模式”閱讀也被稱為“讀者驅動模式” (見Wildman and Kline 1978),或是“由內到外模式” (Smith 1982:193)。在這種模式下,讀者并不是被動機械地逐字逐句解讀單詞、句子乃至文本,而是積極地作出各種假設和預測,然后在閱讀過程中證實或放棄原先的假設。(Smith 1978: 78) “自上而下模式”在程度較高或情感積極的語言學習者中較為流行。
“交互模式”閱讀的倡導者認為,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既會積極地借助自身的思維和原有背景知識,也會依據文本所提供的文字信息。(參看黃遠振 2003: 137) Goodman (1981:447) 提出,閱讀是讀者借助自身原有的信息與文本積極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讀者與文本同等重要。
與閱讀理論密切相關的一個理論就是“圖式”理論。Vivian Cook (2000:71)將“圖式” 定義為解讀文本所依仗的背景知識?!皥D式”知識包括了語言、話題、形式、文化等內容。激活并豐富閱讀者的圖式知識有助于閱讀者積極主動地與文本互動并最終解讀文本。
在問起如何完成完形填空時,不少藝考生選擇了“一邊讀一邊選”與“憑感覺”。但筆者發(fā)現他們所謂的“一邊讀一邊選”及“憑感覺”并非積極主動地作出預測和假設,然后通過閱讀來確證,也非借助自身經驗知識與文本積極互動,而是逐字逐句閱讀文章或是逐一看著完形填空的四個選項,憑直覺挑一個“順眼的答案”或是“看不懂的答案”。這種被動消極且低效的閱讀模式與學生對于完形填空乃至英語學習的消極態(tài)度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越是消極閱讀,就越無法閱讀。endprint
面對“消極情感—被動閱讀—低得分率—消極情感”這一惡性循環(huán),筆者嘗試在被動閱讀這一環(huán)節(jié)作出改變:通過改進教學,豐富藝考生的圖式與背景知識,引導學生采用“自上而下模式”與“交互模式”積極主動地閱讀篇章,先作出猜測而后進行驗證選擇,以此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與策略,提高學生的題型得分率,并同時改善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最終將其轉變?yōu)榱夹匝h(huán)。該教學模式可概括為“預測——驗證——再預測——再驗證——評價”,具體由以下幾個步驟構成:
1. 精選趣味性與可讀性較強的完形篇章,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
2. 結合關鍵詞,引導學生猜測文章內容,以此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并激活學生的圖式知識和背景知識,更引導學生積極預測文章內容,為接下來的“自上而下”及“交互式”閱讀做準備;
3. 呈現完形填空的語篇,但不提供選項,引導學生通讀全文,把握大意,驗證預先的猜測,以此訓練培養(yǎng)學生整體閱讀的能力與技巧;
4. 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理解,再次預測,并盡可能填上適當的英語或是漢語,以此進一步訓練并提升學生“自上而下”及“交互式”閱讀的能力;
5. 引導學生結合選項再次驗證前面所填寫的中英文單詞。
四、 教學實施、二次調查與數據統計分析
依照“預測——驗證——再預測——再驗證——評價”的教學設計思路,筆者在藝考生班級進行了為期三個月(前后共計20課時)的專項教學實驗,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教師引導階段,第二階段為學生獨立完成階段。
在第一階段,首先,筆者從歷年高考試卷中挑選出如“斯坦福大學的由來”、“父親給我上的一課”、“電視購物”等時代性、趣味性、勵志性及可讀性較強的完形填空真題。實際操作過程中,大部分藝考生對文章內容比較感興趣,期待值與配合度都比較高。
接著,筆者為學生提供若干關鍵詞,引導學生自編故事或是自圓其說。在此環(huán)節(jié),藝考生表現出令人意外的思維活躍,自編故事中不乏精彩情節(jié),一些預測已經十分接近原文大意,甚至還有精妙的劇情反轉。這與藝術類考生的專業(yè)特點及性格特點較為吻合。
在結合語篇驗證大意環(huán)節(jié),原先預測接近文章大意的部分學生表現出成就感,同時也有一部分學生結合語篇對先前預測進行了修正。
在此基礎上,筆者鼓勵學生再次預測,并大膽用中英文補充缺失的信息(初期要求學生爭取填出五處,并逐漸提高要求)。相當一部分同學可以達到要求,一些英語基礎較好的同學可以補出多達十處,部分空白處甚至可以直接補出英語單詞。
隨后,筆者引導學生結合選項內容再次驗證自己的預測,整個選擇過程較為流暢。
最后,考慮到藝考生英語基礎較弱,詞匯量也略顯不足,筆者引導學生借助字典等輔助工具,對自己的選擇進行修改,并核對正確答案。
到了第二階段,不少學生已經逐步養(yǎng)成做題習慣,即在進行選擇之前先通讀全文,進行預測,標出若干處缺失信息,再結合選項進行校對。筆者也將原問卷的前四題進行了二次調查。
與第一次問卷調查對比可以發(fā)現:
1. 藝考生對于完形填空這一題型的消極負面情緒有所下降。將完形填空視為最害怕題型的學生比例從38%下降到18%。
2. 藝考生在完形填空這一題型的得分率有所上升。0到20%以及20%到40%這兩個分數段的學生比例從76%下降到40%;而40%及以上得分率的學生比例則從24%上升到60%。與此數據吻合的是在最后一次歷年真題的模擬測試中,學生完形填空的平均分接近14分,與第一次摸底測試相比,提高了5分。
3. 藝考生的閱讀習慣與閱讀策略有所改進。超過一半的學生養(yǎng)成了先看全文大意后進行選擇的閱讀和答題習慣。
4. 藝考生在完形填空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逐步明確。原先不愿閱讀和讀不懂文章的學生比例從60%下降到32%;完形填空的困難明顯集中在詞匯上(占66%)。
五、 總結與反思
在我國英語教與學的過程中,情感消極、方法不當、指導缺失與得分率低往往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對英語教師和英語學習者雙方都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問卷調查表明,高中藝考生英語完形填空的教與學也沒有避開這個循環(huán):學生不愿面對,態(tài)度消極,閱讀模式被動機械,成績不理想,并進一步影響了情感。
為解決問題,筆者試圖改變此循環(huán)中的某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將閱讀從“自下而上”模式轉變?yōu)椤白陨隙隆蹦J郊啊敖换ァ蹦J剑ㄟ^“預測—驗證—再預測—再驗證—評價”的順序,鼓勵學生借助自身背景圖式知識和關鍵詞,發(fā)揮思維和想象能力,“自上而下”地主動預測文本大意和缺失信息,并在與全文和選項的互動過程中,驗證自身預測并補全缺失信息,最終完成完形填空。
為期三個月的教學實驗、調查統計及試卷分析表明,這種閱讀和答題模式的改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藝考生的學習態(tài)度,提升他們的閱讀和答題效果,提高他們的得分率,并進而進一步改善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
必須指出,筆者的這次教學實驗在時間跨度和參與人數上還略顯不足;問卷調查的內容稍顯簡單,選項的目的性也較為明顯;也無法證明該教學實驗與藝考生學習效果的改善與成績提高之間是否存在因果必然聯系;一些學生也表示,新的答題模式耗時較多。但筆者真誠地希望有更多的英語教學研究者和一線教師能夠從本次教學實驗的調查統計數據以及教學實驗的模式中獲取信息,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使得英語教學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更多層面的學習者。
就本文中的所有內容和數據,筆者承擔全部責任。
參考文獻:
[1]McCormick,Thomas W. 1988.Theories of Reading in Dialogue: 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Lanham,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Gough,Philip B. 1972. One second of reading. in Language by ear and by eye,ed. By Kavanagh,James F. and Ignatius G. Mattingly,331-358. Boston: MIT Press.
[2]Wildman,Daniel M. and Martin Kling. 1978. Semantic,syntactic,and spatial anticipation in reading.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4.2. 128-164.
[3]Smith,Frank. 1982. Understanding Reading. 3rd ed. New York: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4]Smith,Frank. 1978. Reading without nonsense.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5]黃遠振. 新課程英語教與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164.
[6]Goodman,K.S. 1981. Letter to the editor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6.3. 477-478.
[7]Cook,Vivian,2000,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 71-75.
作者簡介:陳明達,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