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化學教學中,迷思概念的存在會讓學生對化學概念的學習有所困惑,本文通過分析迷思概念的形成原因,基于相關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提出相應的教學方法,以提高課堂概念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化學;迷思概念;教學方法
化學概念是關于化學過程、化學現(xiàn)象本質屬性的反映,是化學學習的出發(fā)點。學生在實際學習中,經常受到迷思概念的困惑。迷思概念是指學生頭腦中存在的與科學概念不一致的認識,這種認識可能是部分錯誤的,也可能是完全錯誤的。建構主義認為,知識的學習是個體積極、主動地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學生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對知識形成自己的理解。初三的學生剛剛接觸化學,他們產生的和科學概念不一致的認識,我們不能強行糾正,而是要找出產生迷思概念的原因,對癥下藥,從而幫助學生轉變迷思概念,提高課堂概念教學效率。
一、 化學迷思概念的來源
1. 日常生活的影響
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雖然化學課初三才開設,學生們豐富的日常生活經驗不同程度上讓他們對化學已經有了初步的接觸和認識,這便成為了學生迷思概念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乙醇俗稱酒精,那么部分學生在學習具體知識之前,就會認為平日里見到的酒就是乙醇,在物質分類時就會把酒歸為純凈物;又如生活中碳酸鈉俗稱純堿,部分學生在學習物質分類時就會把碳酸鈉自然地歸為堿。
2. 化學用語特點
對于化學語言模棱兩可的識記也是學生容易產生迷思概念的原因之一?;瘜W是將宏觀現(xiàn)象與微觀本質相結合的學科,如“組成”與“構成”看似字面意思差不多,但是在化學中卻大不相同:“組成”是從宏觀角度,如氧氣是由氧元素組成的;“構成”是從微觀角度,如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構成的。很多學生基于字面意思形成自己的認識。
3. 個體認知發(fā)展
個體在不同年齡段的認知水平不同,對于概念的理解層次也就不同。初中階段學生學習抽象的概念較為困難,在學習化合反應、分解反應和復分解反應概念時,學生認知不成熟會使他們無法全面理解這三個概念,因而會產生一些錯誤概念認識。
4. 教學過程的影響
教師教學時對化學概念不嚴謹?shù)闹v解或者教師自身對知識點的錯誤理解會造成學生錯誤的理解甚至是思維定勢;教科書是學生學習的輔助材料,許多學生僅局限于教材上的實例,會造成對知識的片面認識。
二、 迷思概念轉變的教學方法
1. 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引出“前化學經驗”
以生活情境導入新課,不僅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習興趣,而且能通過學生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引出他們頭腦中的“前化學經驗”。學生回答中暴露出的迷思概念,有利于教師把握概念教學中重點講解的方向,針對學生難理解、易錯的地方進行具體剖析。如在緒論課上,展示一組生活的實物,提問學生哪些是來自用化學方法人工制造的物質?學生通過觀察、觸摸后充分發(fā)言,呈現(xiàn)他們的“前化學經驗”,教師抓住學生混淆化學制品和天然物品的點進行詳細講解,逐步引入化學微觀世界。從生活走進化學,轉變學生的迷思概念。
2. 選取感性材料,幫助學生形成概念
感性材料是概念形成的基礎。初中生的思維發(fā)展正是從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的時期,教學中可以利用直觀手段和實踐活動提供感性材料或經驗,學生通過觀察、感知、分析、抽象形成概念。如在“水的三態(tài)變化”教學中:封閉在針管中的水煮沸的過程中,水分子的運動變化可以用動畫模擬的方式呈現(xiàn),學生會有更直觀的體驗,清楚地認識到是水分子之間的間隔變大了;學習分子的性質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可以做一個小實驗——將墨汁滴到水中來驗證分子之間有間隔。通過感性材料深入到概念本質,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有利于轉變迷思概念,形成科學概念。
3. 利用變式,掌握概念本質
所謂變式,就是變換使用不同形式的直觀材料或事例說明事物的屬性,使本質屬性保持不變而非本質屬性或有或無,以便突出本質屬性。在概念教學時,運用變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通過不同的變式比較、分析,掌握概念的本質。如在“四大基本反應類型”教學中,選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變式,概括出分解反應、化合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各自的本質特征,使學生能夠區(qū)分不同化學方程式的反應類型。通過變式強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糾正學生頭腦中錯誤的認識,避免迷思概念的形成。
4. 運用概念圖,形成系統(tǒng)的概念體系
概念圖是一種用節(jié)點代表概念,連線表示概念間關系的圖示法。概念圖將單個的概念納入一個系統(tǒng)中,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網(wǎng)絡圖。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學習的本質是新知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概念之間的相互作用,學習者應能辨認新概念的層次。學生頭腦中的概念往往是零散的,通過概念圖可以清晰地區(qū)分上下位概念,理清概念之間的關系,形成系統(tǒng)的認識。如“物質的分類”教學中,運用概念圖呈現(xiàn)純凈物、單質、化合物、混合物等之間的關系,學生每新學一個概念,都能與原有的上位或者下位概念建立起聯(lián)系,不斷擴充,最后形成系統(tǒng)的概念圖。
參考文獻:
[1]李雁冰,刁彭成.科學教育中“迷思概念”初探[J].全球教育展望,2006,(5):65-68.
[2]謝澤琛,錢揚義.國內“化學概念教學”研究新進展[J].化學教育,2004,(10).
[3]高朝霞.化學概念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考試周刊,2012,(64):140-141.
作者簡介:
王曉雙,山東省青島市,青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