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莉
摘 要: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以“隱性思政”的功用,與“顯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道,共同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队⑽倪x讀》是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的專業(yè)課程,除了閱讀經典的散文著作,提升語言文學能力,陶冶情操, 開闊視野, 認識人生,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也是本課程所要達到的目標。本文討論如何有效地講思政教育元素融入經典的散文作品中,“潤物無聲”地達到文學類課程思政的目標。
關鍵詞:課程思政;英國散文;教學評價;教學技術;教學設計
“專業(yè)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最為核心、最為關鍵和最難解決的部分。只有基于系統(tǒng)思維,借助科學的設計,統(tǒng)籌各種資源,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才能真正推動這一改革卓有成效地開展。英美文學作為世界文學的一部分歷來是英語專業(yè)學生重要的專業(yè)課。東西方許多民族都出現(xiàn)過杰出的文學大師和眾多的名家名著。人們熱愛和珍視這些作家及其作品,是因為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體現(xiàn)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顯示了人類成長的精神軌跡,并給世世代代的人們以審美的愉悅。以《英國散文選讀》為例,就是把文學作品知識的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xiàn)課程思政的目標。
通用的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國散文選讀》(黃源深,2010)共收錄了36位散文作家的36篇經典作品。編者黃源深先生是資深的英文教授,從事《英國散文選讀》教學有數年經驗。學生被問及最大的收獲是什么,“他們無一例外地認為,英國散文選讀對寫作最有幫助”??梢哉f,在眾多的英文專業(yè)課程中這門課達到了它的教學目的,其文學潛移默化的作用也很難估量。順應新時代的要求,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改革自然而然會考慮到英美文學類課程?!队⑽倪x讀》可以作為一個課程思政的例子去研究。
1 《英國散文選讀》作為課程思政的理由
英國散文課程目標內涵的最高層面就是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義、培養(yǎng)人文情懷、張揚人文主義精神 ,這是基于人文關懷和道德塑造的哲學層次 。散文作家的作品涉及到國家層面、社會層面以及個人道德修養(yǎng)層面。雖然時代背景、文化差異迥異,但是完全可以取“它山之石”為本課程教學目的服務。譬如18世紀是英國散文的繁榮時期,作品眾多,流派紛呈,題材廣泛,并給散文注入了新的內容。這一時期散文大發(fā)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資產階級取得革命勝利后,需要對從舊時代過來的人民進行教育,使之足以勝任歷史所賦予的使命,散文的發(fā)展成了時代的需要;其次,18世紀的啟蒙主義者崇尚理性,理性成了衡量一切的標準所以這是一個缺乏激情的時代,不是產生偉大的詩篇而是誘發(fā)以說理為主的散文的時代。從讀者的角度來看,似乎也更喜歡散文,因為它比詩更能全面地反映時代的風貌。
這些散文作品在一層層地解剖著人生和社會里的各種問題:真理、死亡,宗教、愛情、道德標準、高位、友誼、父母與子女、讀書、利已的聰明,完全可以對照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恰當把一些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英國散文選讀》課程教學中。
2 《英國散文選讀》 融入的思政教育元素
根據《英國散文選讀》課程的特點,在課程思政理念下,在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歷來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帆,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前進的力量,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如在講到丘吉爾的散文“我能奉獻的唯有熱血、辛勞、淚水和汗水”時,自然把愛國教育貫穿其中,雖然民族、時代背景不一樣,但文學的教化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队⑽倪x讀》教學中應結合國內人文教育的熱點,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操。
2)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yè)務素質、身體和心理素質。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詮釋英國散文中的教化意識、個人情感,譬如培根的“論讀書”,尼爾的“懲罰無濟于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羅素的“我的生活目的”,奧威爾的“政治和英語”。根據文學類教學的特征,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文化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使學生在文學的滋養(yǎng)中獲得身心健康和愉悅。
3)家國情懷教育。家國情懷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家國情懷在增強民族凝聚力、建設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識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從塞繆爾·約翰遜的“致切斯特菲爾德大人函”中知識分子的獨立精神中探討新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的擔當,致力于中華民族復興的大任,強化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意識。尤其在我們大一階段,一些新生剛進大學,他們可能以為大學教學就應該是這樣,以為你一輩子就是在這么教的,太強調你在教改,反而引起恐慌和焦慮。
3 用3M結合法組織課程思政教學
思考message(教學內容)、medium(媒體和技術)、method(教學法)的動態(tài)結合。顯然,傳統(tǒng)的文學課程教學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的課堂教學。教學方法會讓老師去尋找最為合適的技術,但是我們也發(fā)現(xiàn),技術也在倒逼教學方法的革新。教育顧問Ruben R. Puentedura提出的SAMR模式。S(substitution)為“替代”,是指僅是用舊技術替代新技術,方法不變,比如黑板變成多媒體技術。A(augmentation)是指增強,也就是在替換媒體的同時,增加一些新功能,譬如微電影。M(modification) 是指改變,也就是說,隨著技術工具的改變,教學手段也相應發(fā)生改變,比如過去讓學生交文章總結自己所學,現(xiàn)在可以讓學生提交電子故事(digital stories)。R(redefinition)是指重新界定,這是思政課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你在教學方法和工具都發(fā)生了改變的情況下,你整個教學活動如何重新界定,包括內容。從這個模式上看,教學方法、教學工具和教學內容其實是會相互影響的。
其實,一門成功的課程思政的開發(fā),就是從內容、形式、技術各個層面去把握,而不是把說教生硬地加進課程中,《英國散文選讀》更是如此。
4 課程思政應開展“頂層設計”
專業(yè)課程思政是最為關鍵和最難解決的部分, 其中的若干核心問題包括課程思政的設計問題、專業(yè)課教師思想政治素養(yǎng)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問題、專業(yè)課程思政的評價問題、專業(yè)課程思政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關系問題。教學單位,如學院(系)當然要有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包括文學類的思政課程的方案,包括指導思想、工作思路、可行性及可操作性等。
對于《英國散文選讀》課程思政教師來講,必須把教學內容、課堂教學活動、課后教學活動列舉出來,然后看用什么方式去組合更合理??梢韵劝呀虒W內容列出來,運用反向設計(backward design), 亦即你知道你要達到什么目標,怎樣才算達到目標 ,你才可以知道如何去設計你的教學內容,而不是反過來,讓你教學的內容,甚至是一本教科書,去主導你所有的教學。這方面老師應該有教學的自由。不是所有的模式都適合所有的老師。比如有的老師課堂上多小組討論,有的老師課堂上評論作業(yè),有的老師課堂上讓學生動手完成一些項目,但是老師的“頂層設計”,是如何將適合自己、適合自己課堂的教學元素最為合理地搭配。
總之,《英國散文選讀》課程思政是主動的、有意識的將思政教育內容自然而不生硬、有機而不牽強的組織、貫穿、融合于有關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讓學生感到在學到英國文學知識的過程中,切實感受到經典散文作品的魅力,不由自主地提升了自己的審美情趣,同時明理入心,自覺恪守社會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和個人道德準則,提高人文素養(yǎng)并養(yǎng)成良好職業(yè)操守。
參考文獻
[1]黃源深.英國散文選讀[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2.
[2]王佐良.英國散文的流變[M].商務印書館,2010.12.
[3]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J].思想理論教育,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