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鋒
摘 要: 縱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有關內容,我們可以看到,就語文閱讀教學而言,課標不僅對學生的閱讀數(shù)量做出了明確的要求,還提出了較高的閱讀質量要求。對此,在組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需要打破傳統(tǒng)單篇閱讀講解的方式,借助于“群文”來豐富學生的閱讀素材,使學生在群文閱讀下有所思有所悟,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群文閱讀;閱讀方法;課前;課中
所謂的群文閱讀主要是指教師在組織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能在師生合作下,圍繞一個或者多個議題來選擇一組文章,然后對這些文章進行閱讀,解決議題,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作為一種近些年新興的閱讀形式,群文閱讀不僅打破了傳統(tǒng)小學語文以單篇解讀為主的閱讀方式,還給予了學生自主權,使學生在議題討論中掌握閱讀方法,有利于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那么,我們要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落實群文閱讀呢?
一、 課前:確定議題,重組課文
相較于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方式,群文閱讀教學是以議題為中心的。由此,在備課環(huán)節(jié)我們首先要確定本次群文閱讀的議題。為了提升所選擇議題的有效性,我會從議題的特點和性質這兩個方面來進行考慮。
(一) 議題的特點
就議題的特點來說,由于學生是語文教學活動的主體,所以,在組織群文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從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現(xiàn)有的閱讀能力等方面進行思考,在最近發(fā)展區(qū)的作用下,選擇符合學生語文閱讀實際的議題。對于知識儲備不足和思考能力不足的小學生來說,我在選擇議題的時候,一般會從生活入手選擇,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激發(fā)其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比如,我向學生提出了“快樂假期”“精彩的比賽”等議題,使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對其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進行討論。
所選擇的議題除了具備生活性之外,還要具備討論性。因為群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是以學生的自主討論為中心的。倘若教師所選擇的議題毫無討論價值可言,學生在面對議題的時候會出現(xiàn)無話可說的情況,這與傳統(tǒng)的單篇閱讀教學方式將毫無差異。以《女媧補天》這一閱讀內容教學為例,在課前我選擇了“創(chuàng)世神話”這一議題,并圍繞該議題為學生提供了中外四篇不同的與創(chuàng)世神話有關的文章,并附加了一篇關于宇宙的科普文。這五篇文章從神話和學科的角度揭示了世界的起源,而對于世界的起源大部分學生都有探究興趣,由此學生可以在該議題的引導下提出諸多的問題,如中西創(chuàng)世神話有何異同點,其有何特點等。在此需要注意一點,有些問題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難以解決的,此時,就需要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要積極地參與到學生的討論活動之中,帶領學生在議題的引導下走進神秘的世界。
(二) 議題的性質
就議題的性質來說,教師可以選擇的議題類型多種多樣,既可以立足文章內容進行選擇,也可以就文本表達方式進行選擇,還可以就文本的語言進行選擇……我一般會從內容的角度來選擇議題。以“送別詩一組”為例,在組織該內容教學的時候,我選取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元二使安西》《別董大》以及《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芙蓉樓送辛漸》等。在生動的送別友人的畫面中,學生可以自主地對這些不同送別場面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不同詩人的不同風格,進而加深學生對所閱讀文本內容的理解。
二、 課中:閱讀探究,展示總結
在備課環(huán)節(jié)確定了群文閱讀議題之后,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借助多樣化的策略將群文閱讀落到實處。我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一般會從閱讀感知、議題探究、展示交流和總結提升這四個環(huán)節(jié)入手。下面,我著重對前兩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說明,簡述后兩個環(huán)節(jié)。
(一) 閱讀感知
小學群文閱讀是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基礎的。所以,在教學之初,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在閱讀過程中自主感知、獨立思考。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閱讀是枯燥乏味的。對此,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借助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為學生營造一個積極的閱讀氛圍。以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教學為例,在組織古詩二首教學之初,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了美麗的江河流水的畫面,在潺潺流水聲中,學生會不自覺地進入到大自然的氛圍之中,進而在學生閱讀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的情況下順其自然地進入課堂閱讀教學。
在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之后,教師需要明確本次群文閱讀的目標。因為在明確的閱讀目標引導下,學生才會有針對性地進行群文閱讀,避免盲目閱讀這一情況的出現(xiàn)。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其注意力難以長時間地集中在一點,而且,在缺乏問題意識的閱讀活動參與中,學生的注意力會隨著閱讀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消退,甚至一些語文學困生會出現(xiàn)行為散漫的情況。針對這一情況,我則會一次性向學生提供“大量的”閱讀材料,立足閱讀材料向學生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以《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這一內容閱讀為例,我向學生提供了《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空城計》《白帝城托孤》等故事,在這些文本閱讀中,學生需要探究諸葛亮少年、中年和老年不同時代的性格特點,在其人生經(jīng)歷下探究諸葛亮的智慧有哪些體現(xiàn)。在這樣的閱讀方式下,學生會實現(xiàn)閱讀文本到理解文本的轉變。
(二) 議題探究
議題探究活動的開展是以文本閱讀和議題學習為基礎的,學生需要在品味閱讀的過程中自主地發(fā)現(xiàn)某一議題的學習規(guī)律,實現(xiàn)學生的閱讀個性體驗。在群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同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借助多樣化的方式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使學生在自主閱讀下探究到有價值的知識內容。在該環(huán)節(jié)教師所要做到的,是立足文本內容和議題向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我在向學生提出問題的時候,一般會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把握:
首先,從文本整體角度進行把握。也就是說,綜合所選擇的文本內容不給找出其共同之處,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探究。仍以“送別詩一組”教學為例,我立足所選擇的文本內容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些送別詩有何特點,詩人們描寫送別場面的常用方法有哪些?這些送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其次,從文本特征或作者表達特點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作者所描寫的不同文章,其中蘊含著不同的寫作風格,不同的情感。對此,在組織群文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我會引導對作者不同的文章進行閱讀,借此對作者的寫作風格有一個深刻的認識。以《秋浦歌》為例,在組織該內容教學的時候,我向學生提供了《望廬山瀑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將進酒·君不見》等詩篇,引導學生在不同的詩篇閱讀中探究到李白的寫作風格。
(三) 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作為群文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需要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感悟與同伴、教師進行交流、討論,在討論中實現(xiàn)思維的碰撞,借此加深其閱讀感悟。在該環(huán)節(jié)教學活動開展中,我一般會引導學生以小組為主要形式,就議題問題進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無論學生觀點對與錯,都要鼓勵學生天馬行空地想象、交流,甚至可以就議題問題提出一些新的問題,在不斷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四) 總結提升
對于小學生來說,其在合作討論過程中就某些問題也是難以理解的。此時,則需要發(fā)揮教師的作用,在學生議題探究、交流討論之后,就課前所提出的議題問題進行整理、歸納,一方面彌補學生的知識不足,一方面在總結中與學生達成認知上的共識,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打破傳統(tǒng)的以單篇閱讀為主的方式,借助群文閱讀的方式,豐富學生的閱讀素材,在明確的議題引導下,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感悟文本、理解文本,提升其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胡成軍.群文閱讀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06):181.
[2]危才志.努力踐行群文閱讀——農(nóng)村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淺見[J].亞太教育,201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