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明淘
摘 要:主題式教學是在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深度整合基礎上,學生借助各種探究手段圍繞某一主題開展探究活動,是踐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方式?!拔⒁曨l與導學案的整合”是教育技術領域的最新成果,它可以為主題式教學奠定基礎,立足于學情,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在主題式教學中,“微視頻與導學案的整合”可以直接突破教學主題;也關注基礎歷史知識,輔助教學主題的突破;還可以有挖掘背景知識,完善知識體系等。
關鍵詞:微視頻 主題式教學 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新課程改革
“主題”一次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研究或討論的內(nèi)容的中心思想”。[1]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主題既不是“知識點”,也不是“重難點”,它是教材各部分其內(nèi)在的“結合點”。主題是當知識遺忘后,其留在學生心中的“痕跡”。主題式教學是通過讓學生借助各種探究手段及與主題相關的各類資源圍繞某一主題進行探究,促使學生認知發(fā)生遷移,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并學會主動探究的一種有效教學方式。[2]微視頻又稱視頻分享類短片,是指個體通過PC、手機、DV、DC等多種視頻終端攝錄、上傳互聯(lián)網(wǎng)進而播放共享的短則30秒,長則在20分鐘左右,內(nèi)容廣泛,形態(tài)多樣的視頻短片的總稱?!岸?、快、精”等是微視頻的特點。[3]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微視頻被廣泛應用于教學,尤其以微課為主,推動了課堂教學形式和教學理念的變革。
需要說明的是,微視頻不完全等同于微課。微課又名微課程,它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huán)節(jié)(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fā)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wǎng)絡視頻課程。[4]由此可見,微課是微視頻,但微視頻的范疇不僅僅是微課,還包括各式各樣的短視頻,有內(nèi)容廣泛、形態(tài)多樣的特點。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提出,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新的訴求,在“微視頻與導學案”整合的基礎上,開展主題式教學顯得更加必要。
一、“微視頻與導學案的整合”在主題式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
⒈“微視頻與導學案的整合”為主題式教學奠定基礎
新課程標準下的主題式教學實現(xiàn)了中學歷史教學由知識立意、能力立意后向素養(yǎng)立意的轉變。與之前的教學改革相比,知識的重要性不是降低了,而是更加增強了,課堂教學訴求不僅僅局限于知識、能力,而且還有素養(yǎng)。此外,主題式教學涉及對教學內(nèi)容的重新整合和補充,課堂教學容量大大增加,都更加凸顯歷史知識的重要性。因此,在開展歷史主題式教學時,有必要利用微視頻靈活、碎片化學習、個性化學習的優(yōu)點,滿足學生熟練掌握歷史知識的要求。
⒉“微視頻與導學案的整合”與學生學情緊密結合
有一線教師總結:高中生對教材中能找到的知識點不敢興趣,對揭示歷史事件之間聯(lián)系的知識和歷史小故事更感興趣。相對于文字材料,以圖片呈現(xiàn)的實物材料和幽默的漫畫素材更得學生的青睞。[5]基于此,以微視頻提供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素材,以導學案提供學生學習所需的歷史知識,可以豐富主題式教學的內(nèi)涵和深度,使教學主題能得以更深度地落實和滲透。
⒊“微視頻與導學案的整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
在歷史教學中,史實知識只是很簡單的表面的東西,運用簡單地歸納整理就可以獲取系統(tǒng)的知識;但主題卻是貫穿整個教學內(nèi)容的主旨和核心,是學生需要分析、整合、理解后重點領悟才能得到的東西。微視頻,尤其是微課,以自身碎片化學習、個性化學習的特征,在導學案的指引下,可以有效提高主題式教學的效率。“微視頻與導學案的整合”應用于課堂則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微視頻與導學案的整合”應用于課外則課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
二、“微視頻與導學案的整合”在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中的應用
1.“微視頻與導學案的整合”直接突破教學主題
如劉瑩在《高中歷史微課教學研究》中提到的《智者的啟蒙》一課,[6]《智者的啟蒙》是人民版高中歷史三專題六第一課《蒙昧中的覺醒》的重要知識點,是高中歷史教學重點內(nèi)容之一。作者用一個8分鐘的微視頻成功突顯出“理性”這一主題,“尊重人、尊重人的價值”成為這一課學生最深的精神體悟。在歷史主題式教學中,以“微視頻與導學案的整合”可以直接突破主題,以微課個性化、碎片化的特點深化歷史主題的內(nèi)涵,使歷史主題落到實處。
2.“微視頻與導學案的整合”關注基礎歷史知識,輔助教學主題的突破
在開展人教版必修一《第10課 鴉片戰(zhàn)爭》的教學時,我將微課內(nèi)容設計為鴉片戰(zhàn)爭的過程,同時確立本課的主題是“列強為打開中國市場發(fā)動的侵華戰(zhàn)爭”。這樣學生通過觀察微課能了解到“鴉片戰(zhàn)爭”的基本史實,通過提供問題探究“戰(zhàn)爭前中英社會的概況對比”使學生認識到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的必然性和中國戰(zhàn)敗的必然性。通過問題探究“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的影響”,使學生形成認識,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是近代中國百年屈辱的開端。這樣的設計微課教學和主題教學相結合,即解決了本課史實內(nèi)容龐大的問題,又使教學主題在學生充分的探究中突顯出來。
⒊“微視頻與導學案的整合”挖掘背景知識,完善知識體系
當下的新課標教材,以專題為編輯體例,卻犧牲了歷史知識的延續(xù)性和完整性。如人教版必修一《第16課 抗日戰(zhàn)爭》,教材中關于抗日戰(zhàn)爭前日本內(nèi)容的描述停在了1919年,即缺失了12年關于日本動態(tài)的描述,這為學生理解抗日戰(zhàn)爭背景知識增加了難度。陳雪儀在開展本課教學時,設計了《一段對日本軍官的采訪記錄》的微課。[5]本次微課使用了對日本侵華時的一位軍官河本大作的采訪視頻作為銜接,他親身經(jīng)歷了日本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一系列準備工作,同時也是皇姑屯事件的策劃人。微課視頻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之初列出采訪河本大作的問題,這些問題問河本大作的同時其實也是在給學生提供思考的角度。以歷史親身經(jīng)歷者的角度來認識日本侵華是蓄謀已久,同時加深了學生對日本侵華《大陸政策》等背景的認識,又避免了課堂教學簡單堆砌知識的弊端。
“微視頻與導學案的整合”代表的是信息化背景下,課堂教學改革的最新方向,主題式教學迎合了“素養(yǎng)立意”的新課程改革。兩者的結合高中歷史教學中“方法論”和“課程觀”的深度融合,對教師教育教學理念、課堂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方式、學習能力的提升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都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2005:1824.
[2]肖平.基于主題教學的教學設計應用研巧[D].東北師范大學,2006.
[3]百度百科.www.baidu.com.
[4]胡鐵生.我國微課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04):37.
[5]陳雪儀.高中歷史微課設計、制作與應用研究——以“抗日戰(zhàn)爭”主題為例[D].華中師范大學,2018年.
[6]劉瑩.高中歷史微課教學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