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與法治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課題。良好的道德教育和法治不僅幫助學生掌握最基本的社會規(guī)范,也幫助學生提高社會道德標準,這對學生的道德養(yǎng)成也具有重要意義。小學德治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要實現小學德治教學目標,首先要注意課堂教學與生活現實的關系。本文在分析我國德治教學生活化主要內容及意義,探討了小學德治過程中生活方式教學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學 道德與法治 生活化教學 策略
小學德育法治教育屬于素質教育的內容。教師應充分利用這門課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生活和學習質量,形成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在德育法治教育中,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遵守法律、誠信、規(guī)則和民族意識。小學是一個重要的時期,學生的發(fā)展,界定的生活。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教師在引導學生接受新知識、新思想方面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德治屬于學生教育的隱性內容。在這門課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學習知識,還可以獲得心理教育,逐步實現心理成長。為了提高德治課程的有效性,教師首先應遵循課堂自治的原則,主體性、開放性和隨意性,從而給學生自由的發(fā)展空間,因此,學生在課堂上可以自由發(fā)言,有一個健康的身心,讓學生可以充分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實踐。
一、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的主要內容
由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不成熟,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無法辨別是非。因此,有必要在這個時候對學生進行道德和法律教育。因此,小學教師的實際課堂教學要求較高。教師應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設計,以提高教學的整體質量。生活化教學模式是一種新的嘗試,小學法治課程是小學的基礎課程之一,它注重道德教育,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的人和事有關。因此,運用生活教學有效地擺脫了傳統空洞的理論約束,運用生活教材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感受自己的生活,體驗道德的內涵和法治教學的意義。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小學生正處在一個非常活躍的年齡,他們對知覺和想象力沒有明確的定義。道德正從紀律逐漸轉變?yōu)樽月?。他們對道德的理解和判斷仍然很膚淺。借助道德生活的具體情況,有必要加深理解。在這個階段,教師應該教育孩子關于道德和法治,避免無聊和說教。德育教學與法治生活提倡教材中抽象教學內容的具體化。通過向學生講述各種案例,讓學生深刻地感受社會事件的真實感受和事件的特點,然后運用情感和理性,將學生的間接體驗與現實生活的直接體驗相結合。起來,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在情感共鳴中實現思想的實現。
三、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
1.注重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的密切結合
要實現小學德治課程的生命教學,必須首先認識到教材內容與課堂生活實際的密切關系。及時將生活知識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提高對思想道德知識的認識,對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和教師的教學質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學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很年輕,還處于成長和發(fā)展的關鍵階段,由于缺乏生活經驗,對整個世界缺乏清晰的認識;因此,在德治課堂中,教師應充分結合學生定義的學習情境,從學生到現實學習,將生活實踐與課堂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更加熟悉的生活真相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得到體現。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清晰地掌握教材,理解德法教育的內涵,實現自身的素質不斷提升。
2.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在倫理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需要培養(yǎng)團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為學生更活躍,對新事物更感興趣,如果老師仍然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他們很容易失去注意力,在小組里一起工作,這樣學生就可以互相討論和表達自己的觀點。它不僅激發(fā)了課堂教學氣氛,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力量。具有較強的團隊合作意識,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教師需要科學地對學生進行分組,使每一組的水平幾乎相同,以確保小組中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積極參加小組活動。例如,在小組討論中,應該教導學生不要輕易打斷他們的談話,而是要表揚學生,建立一個公平的討論平臺。小組合作學習不僅能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還能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學知識,加強學生定義的團隊合作,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3.制定接近生活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中,教師通常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來設定教學目標。在小學德育法治教學中,教師應設定一個充滿生命的教學目標,滿足學生的需求,考慮學生能否達到教學目標,避免教學目標過高,防止學生無法實現目標,這樣會打擊學生的信心。例如,“跟拖延癥說再見”,教學是逐漸減少學生的拖延癥,直到學生完全擺脫拖延癥。因此,教師應在教學目標制定的早期階段提高學生的工作效率,減少學生的“拖延癥”。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學生的行為習慣得到了改善。這時,教師可以適當地提出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有效地完成所有的事情,真正告別“拖延”。當學生們與拖延癥說再見時,他們會發(fā)現他們的改變不僅更快、更有效率,而且對生活的態(tài)度也已經改變,正向積極的方向發(fā)展。
4.正確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不斷提升學生道德素養(yǎng)
思想道德修養(yǎng)是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使學生得到更大的發(fā)展。因此,在日常德育和法治教育中,要真正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教師應盡力為學生提供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使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不斷提高。在實踐中抓質量,鑒于此,教師可以為社會提供對老年人的溫暖和關愛,為學生創(chuàng)造正確的人生價值提供更多的機會,這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措施。
結語
小學德治課程是基礎教育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它涉及到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和認知觀念的形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生活的實際材料,以生活的方式教育小學道德和法治,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中學習和思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和法治的概念和內容,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學工具,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積極尋找新的教學評價過程,提高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參與度。以生活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和法治水平。
作者簡介
何懷清(1963.07.05—),性別:男,民族:漢族,籍貫:四川省綿竹市,學歷:大專二學歷,職稱:一級,要評高級,主要研究方向:小學道德與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