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瑋華
摘 要:部編新語文教材是廣大語文教師關注的熱點。本文以一年級教材為例,結合自己的理解探索,對如何使用部編語文新教材來提高母語技能、傳承中華文化的議題進行了梳理和探討。通過研讀教材,指出傳承傳統(tǒng)文化、提高母語技能的途徑有重視韻文學習、重視家校的聯(lián)合、重視生活的實踐。
關鍵詞:部編教材 母語技能 傳統(tǒng)文化 韻文學習
第一次使用部編的新語文教材。新語文教材特別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與酈波老師提到的“提高母語技能”的觀點完全吻合。如何在使用新教材的時候,既能完成相應的教學要求,又能喚醒孩子們的“母語技能”,使他們在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下,不但能打開智慧的窗口,更能樹立做人的準則,將中華文明將中國精神融入到他們的的血液和精神里呢?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備課之后,我也有了一點淺顯的發(fā)現(xiàn),試與各位同仁共商。
一、重視韻語的學習
以新教材一年級第一學期為例,我們會發(fā)現(xiàn),打開教材,優(yōu)美方正的中國漢字立即映入眼簾。也許,編者的初衷就是讓孩子們能形成這樣一種思維:我是中國人,我學中國字。同時,不管是拼音、識字還是課文的學習,韻文成了教材的主要組成部分。韻文主要分了以下三類:
1.是兒歌童謠式:全書的童謠兒歌式內容占據(jù)全書內容的一半以上。這些童謠兒歌和舊教材內容相比,不僅有為了配合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難度而選讀的篇目,更是加入了教材編委借一些韻文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篇章。如識字部分一開頭就是一首朗朗上口的“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讀來不但好聽好記,而且氣象闊大,立意深遠。在反復的誦讀中,學生不知不覺地感受到語言的魅力,也潛移默化地領會了古人認識世界的一種思維觀念,感受到時空的浩蕩飄渺,可謂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又如“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則彰顯出昂揚的氣度,并以京劇人物形象輔助,讓學生形象地感知坐立的規(guī)范,不但引導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還能使他們領略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其余如《剪窗花》《日月明》《升國旗》《春節(jié)童謠》等無不是文質兼美的佳作,既能引領學生學習知識,使學生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習得那么一些語言的規(guī)律;又能發(fā)揮語文學科在傳播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獨特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好奇、探究、進而熱愛的感情。
2.詩詞諺語式:新教材加大了詩詞的占比比例,更是首次在一年級第一學期就加入了諺語的學習。先以一首《對韻歌》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是詩歌啟蒙,先歸到詩歌部分),再在課文、語文園地中安排了六首古詩,分別是《詠雪》(原詩無題,自擬)《江南》《鋤禾》《畫》《風》《古朗月行》。我們知道,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光唐代就有5萬多首詩、2000多個詩人,其他國家在這一方面難以跟我們相比。古詩詞不僅體現(xiàn)詩人對社會事物、人情哲理的獨特感知,更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不同的古詩詞,能帶給孩子不同的啟迪:有的能讓學生珍惜新生活,激發(fā)學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熱情;有的能讓學生明白事理,懂得“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為人處事之道;有的能使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的“小確幸”,從而產(chǎn)生“可愛深紅愛淺紅”的幸福感;有的能堅定孩子的追求,在“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中笑對生活的苦難……同時,古詩詞的韻律節(jié)奏、“詩中有畫”等特點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在音樂、建筑、繪畫等方面的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有人曾說: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chǎn)。而對小學生來說,古詩詞雖高度凝練,卻短小精煉,意蘊豐富,是他們靠近傳統(tǒng)文化的最簡便的途徑之一。
諺語同樣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它更短小精悍,和生活的聯(lián)系更直觀,便于學生在生活實踐感知體會。孩子們在諺語尤其是農(nóng)業(yè)、天氣諺語中更能體會到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定能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有趣有用。
3.淺易白話短文式:這是新舊教材共有的內容。內容都富有童趣,寓教于樂,容易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大量閱讀。這些短文也能傳播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宣揚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由于語文課程改革已對其有過很多的探索研究,所以本篇不作贅述。
思考:
我們教者應當站在“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充分利用課本上的文字資源,積極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重視積累、加強運用,讓學生充分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從而親近母語,熱愛母語,熱愛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在學生學有能力的情況下,老師還應積極拓展教學內容,把學生領向更加廣闊的母語文化的天地。對此,老師要廣讀書,深思考,細選擇,為孩子們挑選到適合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閱讀材料。
二、重視家校的聯(lián)合
新教材中,首次在語文園地里出現(xiàn)了“和大人一起讀”的活動設置——編選兒童耳熟能詳?shù)墓适?、兒歌,提倡無壓力親子共讀?!逗痛笕艘黄鹱x》是編者匠心獨運的體現(xiàn)。孩子身邊的長者——或是老師,或是家長,或是親友……都是引領他們熱愛閱讀的精神傳道者。這其中,家長是和孩子結伴走向閱讀世界的重要引領者,是讓閱讀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家庭的重要陪伴者。一個家庭,若有固定的朗讀時間,若有多樣的閱讀方式,經(jīng)典語言就會如靈泉浸潤孩子們的語言世界和精神世界。一個家庭傳遞給孩子這種文學的詩性的語言越多,孩子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就會越豐富,創(chuàng)造力也就會越強。
正如曾仕強先生所言:“傳統(tǒng)文化中,對家庭的重視、對家族的重視是我們中華民族超越其他民族最突出的一點。每個家最要緊的是家教,是家風,是家傳的一些不可改變的原則”。有足夠多的事例證明,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享受閱讀的快樂,不但能激發(fā)和鞏固孩子的閱讀興趣、提升兒童思維情感品質,而且也能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營造“詩書繼世長”的美好家風。我們要充分重視這一實踐活動,讓“和大人一起讀”成為家校攜手,共傳文化、同育學生的的重要方法。
思考:
老師們要牢牢記?。骸拔也皇且粋€人在戰(zhàn)斗!”在信息飛速發(fā)展、爆炸的今天,老師不能再孤軍奮戰(zhàn),而是要緊密聯(lián)系家長群體,讓他們也參與到教育教學工作中來。當然,不是給家長朋友們下任務,而是和他們加強交流溝通,使他們認識到應當如何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使他們認識到對孩子進行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使他們慢慢享受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快樂和幸福。endprint
家長的力量不可小覷。曾有研究表明:一個孩子的成功,百分之九十五的功勞都應歸功于家長。老師要將家長的資源充分利用,利用多種方式為孩子們傳播真善美。這樣,在班級這個群體中,校里校外就會形成良好的氛圍:好的感染好的;會的教會不會的;快的督促慢的;慢的學著快的……慢慢地形成一股教育的合力,去更好地影響、熏陶、教育孩子,把他們培養(yǎng)成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中華兒女。
三、重視生活的實踐
和舊教材相比,口語交際的內容更接近現(xiàn)實生活。尤其是第六單元的口語交際“用多大的聲音”這個內容,細致地體現(xiàn)著傳統(tǒng)教育的精粹。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對坐立行、接人待物都有嚴格的要求和細致的標準,反觀現(xiàn)代教材,卻將這些“學會生活”的內容摒棄掉,恐怕是認為孩子們是自然而然就會的吧。這些年,不少“熊孩子”的出現(xiàn),已經(jīng)在嚴重地警告我們:僅僅依靠家庭的“德育”是遠遠不夠的!所幸的是,新教材已經(jīng)將語文學習和傳統(tǒng)育人結合起來,使孩子會做事、會做人。到時候,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出力,一定能為孩子們的健康發(fā)展提供足夠的幫助。
思考:
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誦讀”這一層面上,我們還應不遺余力地去引導學生親身實踐。古詩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點一滴的生活實踐會培育出一個有血有肉、有思考有行動力的真正的“人”。
教育家皮亞杰曾經(jīng)說過:智慧來自雙手。因此,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手”的教育。如瑞典有“木工課”(“愛因斯坦的小板凳”的故事應該是在類似的教育背景下出現(xiàn)的)、日本有“家政課”……在瑞典,每個男人都能親手建造一座小木屋;在日本,連洗衣機的洗液如何投放都有具體要求……
而中國教育一度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說法,就因為讀了一點書,就有資格成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生活廢物。時至今日,教育的殘酷競爭,也帶來一個嚴重的缺陷:孩子們動手能力差——實際是生活能力差。
“用多大的聲音”這實際上是在教會學生一種社交禮儀,是生活能力的體現(xiàn)?!坝枚啻蟮穆曇簟笨此莆⑿。瑓s折射出教育者的反思:當我們邁開大步奔向詩與遠方時,也有能力解決一顆螺絲釘?shù)袈涞膯栴}。這一點,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不謀而合。如《三字經(jīng)》中,前半部分就是對生活常識的認知:“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稻粱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古往今來,每一個時代的佼佼者都是優(yōu)秀的學習者,更是偉大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
這提醒我們在口語交際中,不僅要把“說”的語言學習作為重點,也要把“禮”的落實作為重點。不僅要“說一說”,還要“做一做”,更要比一比誰“做得好、做得久”。為了更好地傳承傳統(tǒng)文化,身為老師還應自覺主動地發(fā)覺交際話題,讓口語交際既成為通向書面語的重要橋梁,也成為促進文化傳播的新途徑。
傳承傳統(tǒng)文化,小學階段是啟蒙的重要一站。面對新的教育環(huán)境、教育材料、教育要求,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要把“傳承文化、塑造民魂”作為我們應盡的職責。我們要不遺余力地幫助學生理解、喜歡、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因為這無論對學生智能的開發(fā),還是對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的形成,乃至對民族精神的塑造,都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愿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能認真領會部編教材的美好愿景,讓新教材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方面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