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云艷
摘 要:古詩詞是我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由于年代久遠、語言跳躍性強、意蘊深厚,在教學中要以反復誦讀吟詠為主,展開豐富合理的想象,體會古詩中的意境美,結合作者的經(jīng)歷和寫作背景理解蘊含其中的情感。拓展延伸時要鼓勵學生去閱讀更多的古詩詞,從中獲得豐厚的文化底蘊。
關鍵詞:誦讀 想象 背景 拓展延伸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由于年代久遠、語言跳躍性強、意蘊深厚,學生理解起來往往有一定的難度。那么,在小學階段如何更有效地進行古詩文教學呢?
一、誦讀吟詠
“好詩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名言充分說明了誦讀古詩的重要性?!墩Z文課程標準》中對誦讀也有具體的要求“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diào)、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梢?,誦讀是小學生學習古詩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詩文內(nèi)容,感悟意境,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徑。
1.讀準字音,明曉句意
誦讀古詩文最基本是讀準字音,明曉句意。教師要幫助學生掃清語音上的障礙,特別是與現(xiàn)代漢語中不同的讀音。如《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路轉溪橋忽見” 中的“見”讀“xiàn” 而不讀“jiàn”?!堵共瘛分械摹安瘛弊x“zhài”古代用字中“柴”通“寨”。對一篇古詩學生讀得文通字順,瑯瑯上口之后,稍微借助注釋的提示就可以心領神會了。
2.注重朗讀技巧的指導
初期可以幫助學生切分出節(jié)奏,用斜線標出停頓,但是這樣機械地切分詩句節(jié)奏,往往讓誦讀變得比較“僵硬”。語文教師最好能夠借鑒音樂里的“旋律”“節(jié)奏”這兩個基本概念,遷移到古詩誦讀方面,可以是優(yōu)美抒情的,可以是豪邁滿懷的,可以是深沉憂愁的。在把握了詩詞的感情基調(diào)后,可以借助“音樂烘托法”通過藝術的渲染甚至還可以模仿古人在讀詩詞時搖頭晃腦、像唱歌一樣的打拍子,這樣借助形體的動作學生真的讀出了音樂感。
3.誦讀與涵詠相結合
涵詠,意思是讓自己的心,像魚一樣深入到文字的水中去體會,直至沉浸到文字意蘊深處,默默地達成與作者的深度交流和對話。誦讀既是推進涵詠的手段,也是用聲音外化來體現(xiàn)涵詠成果的手段。在教學白樸的《天凈沙秋》時,我讓學生找出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體會這樣的景物又會帶給你什么感情?把你體會到的感情用朗讀表現(xiàn)出來,這樣學生把詩前兩句表現(xiàn)的孤獨、凄涼的秋景,充滿活力的“一點飛鴻影下”和后兩句體現(xiàn)的絢麗多姿的秋景用誦讀的音韻表現(xiàn)的聲情并茂,還利用男女聲音的特點安排男女生分開對讀,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了詩的意境美。
二、結合背景、合理想象,理解情感
詩詞作品常常是作者經(jīng)歷,思想感情的外現(xiàn)。因此,我們賞詩須先對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及思想情感有一個較為細致的了解?!爸淙耍侥芙馄溲浴?。還是以白樸的《天凈沙·秋》的教學為例,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作者把秋的蕭瑟之景和明朗絢麗之景放在一起是想表達什么感情?我引入這樣一段背景介紹,“白樸出生于金末一個官僚家庭,幼年歷經(jīng)顛沛流離,母親死于戰(zhàn)亂中,心靈飽受創(chuàng)傷。長大后,又曾漂流于于大江南北,看到了社會凋殘山河破碎的情況,心情十分沉重,所以他通過詞曲表達人生的感慨。他對世界的認識受到其父白華和著名元代詩人元好問的影響,趨向于達觀、積極,他多次婉言謝絕出任朝廷官員,向往寄情于山水的閑云野鶴般的生活。”學生就感悟到作者在秋的孤寂蕭瑟中希望自己象一只展翅高飛的鴻雁飛離那沒有生機的地方,飛向心中所向往的樂土,從而與作者產(chǎn)生了情感的共鳴,展開了深度的對話。學習一首古詩詞前,我先讓學生收集詩詞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及其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學生在預習了解之中不但體會了詩或詞的意思,同時亦豐富他們頭腦中對于詩詞作者、歷史背景、社會現(xiàn)象等等的認識了解,成為自身知識的積累,為自己以后再去賞讀該人之作及他人該時期之作大開方便之門。
為了體會詩歌的“詩情畫意”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展開超越時空的聯(lián)想和想象,使詩歌的文字符號變?yōu)槎嘧硕嗖实牧Ⅲw畫面,使學生進入欣賞的更高層次。例如,我引入了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是這樣激發(fā)想象的:想象讀了這首詩你的眼前浮現(xiàn)出什么景物,想象景物的聲、形、色,想象展示了一個什么樣的秋景圖。學生通過想象感悟到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就融于“枯藤、老樹、昏鴨、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這灰暗、悲涼的深秋遲暮之景中。而“小橋、流水、人家”的安適溫馨之景給淪落天涯的游子更添悲愁。這種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對詩詞進行創(chuàng)造性閱讀將學生的想象鑒賞引向新的天地。
三、拓展延伸,豐富語言積累
1.“以詩帶詩”自主性閱讀
可以叢內(nèi)容入手來拓展:在學習了白樸的《天凈沙·秋》之后可以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進行對比學習,目的是幫助學生總結運用學習古詩詞的方法,并在比較異同中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還可以從作者入手:學習《天凈沙·秋》可以在課外閱讀白樸的其他曲子,積累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認識其作品特色和寫作風格,為以后學習打下良好基礎。“一篇帶多篇”讓學生通過拓展閱讀、自主感悟,進一步掌握詩的規(guī)律、特點,達到了以詩帶詩、拓展詩量的效果。如果長期這樣教學的話,學生在整個小學階段積累的古詩量就增大了,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習詩文,繼承傳統(tǒng),弘揚中華文化,它不僅體現(xiàn)了“大語文”的教學思想,也順應著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古詩文教學中的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
2.“以詩帶文”自發(fā)性創(chuàng)作
學生把握了詩歌語言凝練、音韻和諧的特點之后就可以鼓勵學生爭當小詩人來創(chuàng)造詩歌。例如學習了《天凈沙·秋》就可以借鑒他表情達意的語言特點來寫一寫《天凈沙·春》《天凈沙·夏》《天凈沙·冬》等。還可指導學生自由想象,去填補詩歌中的省略,寫成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
小學古詩詞教學就要結合古詩詞自身的特點,符合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規(guī)律,以誦讀吟詠為主,在讀通讀懂的基礎上展開豐富合理的想象,體會古詩中的意境美,結合作者的經(jīng)歷和寫作背景理解蘊含其中的情感。古詩詞教學的拓展延伸很重要,讓學生去閱讀更多的古詩詞,從中獲得豐厚的文化底蘊,由喜歡古詩詞從而愛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