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萍
摘 要 語文課堂中的拓展教學是在彈性預設的前提下,在語文教學的展開過程中,由教師和學生根據(jù)不同的教學情景和教學需要對語文教學做出機智性的調整,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過程。如何提高該環(huán)節(jié)的實效性,便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試圖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思考,對使用“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的各種情形作出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議。
關鍵詞 語文課堂 拓展延伸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3.057
1 對初中語文課堂拓展延伸教學的解讀
初中語文課堂的“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對解讀文本,擴充課堂容量,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隨著課堂改革的深入,“拓展延伸”也作為很多教師研究和思考的重要內容。本文所指“拓展延伸”并非一般意義上的遷移閱讀,而是指在立足課文的基礎上,通過聽說讀寫演練多種形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旨在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想象、合作探究、自由表達、創(chuàng)新實踐等多方面能力,實現(xiàn)由課內引向課外,最終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結合近幾年自己的聽課學習和教學實踐,以及與相關教師的探討,筆者發(fā)現(xiàn)初中語文課堂上的“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要注意以下幾點:
1.1 緊扣目標的適切性
教學目標是課堂的靈魂,一堂好課,無論教學內容還是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都要根據(jù)目標展開。課堂教學中如果沒有目標的指向,就沒有學生的學習方向與教學流向。課堂上安排拓展延伸是為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所以設置時,必須遵循教材總目標,應緊扣課堂內容,圍繞教學目標展開。
1.2 挖掘教材的針對性
于漪老師曾指出,“那種文本的內涵還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遠離文本去過度發(fā)揮,語文課就會打水漂?!彼€指出,“離開文本中語言文字的具體運用,討論某些內容,不利于學生良好語感的形成和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真正的拓展,應該強化教學主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和深化發(fā)現(xiàn)的成果,不能游離文本任意拓展。游離文本、任意生成的課堂教學,如《背影》中“父親爬月臺去買橘子是違反交通規(guī)則”之類的解讀,勢必導致“教育引導價值”的缺失。
1.3 注意文本的語文味
語文課堂中的拓展,是讓所學語文知識發(fā)生遷移延伸。適度的拓展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語文知識,反之,則會喧賓奪主,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適度拓展”,是指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課文上,從課內向課外延伸,設計一些拓展活動,在最值得拓展延伸的地方去拓展延伸,比如,文章的情感升華、能力的遷移訓練等,不可不著邊際,傷害到語文教學的本體——語文性。
1.4 考慮學生的理解力
拓展要面向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世界,延伸內容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不離學生的經(jīng)歷和體驗,考慮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做到適度難易。如教學郭沫若的《雷電頌》,可以從文章的抒情方式入手,將《雷電頌》與學過的《天上的街市》及《靜夜》相比較,這樣學生獲得的對文本的認識與體驗將更深入。
1.5 增強拓展的靈活性
學生一般喜歡各種形式的活動,基于這一點,課堂教學中能靈活拓展,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來選定拓展的方式,不可千篇一律。有的教師不管教學什么文章,都采用閱讀訓練或者片段寫作的方式進行拓展,這種做法長年累月下來非但沒有起到升華課堂的作用,反而增加學生上課的精神負擔。只有恰當靈活的拓展,才能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才能真正把學生由課內引向課外。
2 對初中語文課堂拓展延伸教學的實踐
2.1 引水入渠式拓展延伸
所謂“引水入渠”,就是憑借和依托語文教材,針對課堂重點內容進行相關遷移,對所學知識進行強化、拓展,旨在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和欣賞文本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常常從課文的主題或寫作手法出發(fā),積極尋找并引入與課文相似的課外閱讀材料,通過多種形式完成對所學的重難點知識的當堂反饋,如舉隅式、跳躍式、對比式、引申式等等。
教學周敦頤《愛蓮說》時,分析到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蓮花自況,抒發(fā)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節(jié)操。我選擇龔自珍的《病梅館記》作為拓展材料(附寫作背景),請學生用“文章借 ,表達了 ”的句式寫出對文章的理解。
生1:作者借病梅,表達了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痛恨。從文中“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一句可以看出。
生2:文章里有這一句“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所以作者是借病梅,表達要求個性解放的斗志。
師:兩位同學講得很好。作者表面寫的是被摧殘、不健康的病梅,但實際寫的是被摧殘的人才。文章表現(xiàn)了對當時社會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和要求改革、解放個性的強烈愿望。
這堂課所用的方法就是舉隅式,即先示范一篇掌握寫法,再遷移拓展學習同類型的一至幾篇文章,最后綜合比較得出規(guī)律。借助《病梅館記》這篇課外材料的拓展訓練,學生不僅更深刻地理解了周敦頤寫《愛蓮說》的初衷,而且對托物言志的寫法有更深入的把握。
引水入渠式拓展適用于運用獨特寫作手法或具有一定寫作特色的課文。
閱讀教學中,借助有效的拓展延伸給學生指引方向,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對正處于求知欲強、上進心切的初中生而言,無疑是一劑強勁的推進劑,在豐富認識、活化思維、加深理解、學會表達等多方面有著無可估量的意義。
2.2 想象聯(lián)想式拓展延伸
想象聯(lián)想式拓展延伸,顧名思義,就是在立足課文的基礎上,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對教材的部分內容進行適度補充或再創(chuàng)造。采用這種方式的目的在于通過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把所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理解,從而達到對文章主題和人物性格的深層認識。
比如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讓學生描寫老詩人在眼看鄰村的孩童無情抱茅孤立秋風中的情景。學生要構思好這個情景,除具備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以外,還必須能夠充分感受詩的意境和理解杜甫當時的境況,這樣的片段寫作能使學生對杜甫的詩有更深刻的體會。
在上《皇帝的新裝》一課時,在明確這篇童話是借助想象和夸張讓文章更具魅力以后,我要求學生完成以下任務。
(幻燈片展示)你覺得哪些情節(jié)、哪些地方的想象可以更夸張、更大膽些,展開你的想象,并說明你的理由。
生1:多么美的花紋,簡直在我的眼中閃閃發(fā)光。
生2:騙子把布往自己身上攬了攬,因為我們平時買衣服都是把衣服拿過了比試一下,騙子這么做能讓皇上更相信自己的謊話。
生3:老大臣冷汗直冒,眼睛都快瞪出來了,心都快冒到嗓子眼了。
生4:皇帝試衣服的時候會說:我覺得我自己年輕了十歲。更能體現(xiàn)皇上的虛榮和愚蠢。
……
在尊重課文的前提下,提示學生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出發(fā),想象故事中那些人說假話時的表現(xiàn),并以切身體會后的感受來剖析那些人說假話的根源,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自由表達。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讓學生真正走進故事中各色人物的內心:皇帝的昏庸無能、自欺欺人、愛慕虛榮,大臣的虛偽愚昧、阿諛奉承、表里不一,騙子的狡猾、貪婪、奸詐,孩子的天真純潔、無所顧忌……
同時也讓學生深刻地認識故事所描繪的那個世界,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即作者通過故事諷刺封建統(tǒng)治階段愚蠢、虛偽、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鞭笞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同時也贊美和肯定純真的童心。想象讓理解更深入。這種方式適用性很強,可以用于詩歌、童話、寓言等特殊文體的教學,也可以用于一般記敘類文體中寫人寫事的局部內容處理。
2.3 討論探究式拓展延伸
在語文課堂中,討論探究式拓展延伸通常是這樣操作的:針對某一問題組織討論,最后將探究結果向全班匯報。該形式經(jīng)實踐證明,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而且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感和獨立意識,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培養(yǎng)合作精神,營造溫馨、融洽的學習環(huán)境,最終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教學《孔乙己》一課時,對文章結尾的處理采用討論探究式的延伸。
師:由此說來,孔乙己的病態(tài)人格是科舉制度造成的。當時,社會環(huán)境是那么冷漠,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但,魯迅先生為什么要用“大約”這個詞呢?
生1:“我”畢竟沒有親眼看見孔乙己死了,所以“大約”表明是作者的推測。
師:那其他人看見孔乙己死了嗎?在書上找出依據(jù)。
生:(陸續(xù)讀)“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p>
師:有眼力。這句話暗示不可能有人關心他的死活,因為孔乙己的社會地位低?!暗拇_”一詞寫出孔乙己性格所導致的必然悲劇,“大約”一詞含蓄表現(xiàn)了社會的某種特點!什么特點?小組討論一下。(小組討論,時間控制在五分鐘)
師:孔乙己被打折腿是在什么時候?(師提醒)
生(紛紛答):中秋節(jié)前后。
師:嗯,“中秋前的兩三天”“中秋過后”這些語詞暗示了時間。中秋節(jié),不正是中國家人團聚的日子?孔乙己卻遭遇什么了?
生2:腿被打折了。
師:孔乙己被丁舉人吊起打了大半夜,直至打折了腿,在別的家人團聚時刻!魯迅先生這時寫道:“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秋風和作者表達的感情有什么聯(lián)系?
生3:秋風是令人感到蕭瑟的,孔乙己的遭遇更顯得悲慘的。這是用秋風來烘托一種感情,烘托一種氣氛。
生4:烘托了魯迅先生對孔乙己的同情。
生5:我們組認為,秋天是萬物凋零的季節(jié),是死亡的季節(jié)。這間接地寫出了孔乙己的生命一天比一天衰弱,這暗示孔乙己的必然死亡。
師:說得非常深入! “秋風一天涼比一天”,老師讀到這里,深深地感到當時的人心是一天比一天涼,社會一天比一天涼,孔乙己的生命之火更是一天比一天涼! 收獲是秋天的代表。在這收獲的季節(jié),孔乙己 “收獲”什么,生命嗎?恐怕只有死亡。
該環(huán)節(jié)采用的是小組探究模式,在討論中學生深刻感受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性格和命運,交流中明確了造成他悲劇結局的社會根源,深入地領會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寫作意圖,即魯迅先生寫作此文,是為了表達對腐朽罪惡的封建科舉制度和病態(tài)冷酷的社會的揭露和批判,同時也在于啟發(fā)學生對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當時的教育現(xiàn)狀,思考當時的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
討論探究的形式分以下四種:導向式、自由式、競賽式和雙向咨詢式。本課所用的是導向式,即由教師根據(jù)課堂教學目標和重點提出討論探究的問題,為討論“定向”,使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探究。根據(jù)課堂需要,也可以適當采用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自由式合作探究,引進競爭機制、鼓勵主動參與的競賽式合作探究和教師學生自由雙向問答的雙向咨詢式合作探究。
該方式在小說教學中比較適用,也可根據(jù)課堂實際在其他文體的教學過程中靈活采用。
2.4 借鑒仿寫式拓展延伸
借鑒仿寫就是以課文中現(xiàn)成的句子、段落為范例,從讀到寫,反復實踐,使得學生的模仿由機械性變?yōu)楦挥袆?chuàng)造性,從而逐漸形成自己的語言能力。張志公先生曾說:“需要正確處理模仿和創(chuàng)造的關系。模仿是學生的必經(jīng)之路。”語言表達作為一種能力,它的獲得必須通過訓練,而仿寫作為語言訓練的一種方式,不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也在教學實踐中極具可操作性。
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先生有一段關于“雪地捕鳥”的文字描寫“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边@段文字,使用了一系列準確的動詞,生動地描繪出捕鳥的全過程,也從捕鳥的活動中寫出兒童捕鳥時的興奮、驚喜之情,請你回憶生活中的一件趣事,仿照這一描寫,寫不少于120字的片段。這是我在帶領學生學完“百草園生活”部分后設計的一個拓展題。
生:他貓著腰,籃球在手下乖乖悅動,兩眼來回掃描,尋找“突圍”的機會。突然他加大步距,左側,右側,沖過了兩層防線,直飚籃下,一個虎跳,轉身投籃,籃球如流星在空中劃出一條亮麗的弧線后,“嗖”的一聲,穩(wěn)當當?shù)芈湓诳饍取?
師:男生喜歡打籃球的很多,但能把這個運球上籃的過程寫得如此細致的不多,非常難得。
錢鐘書先生曾說:“善用不亞于獨創(chuàng)?!痹娛ザ鸥σ舱f:“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為吾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適時采取這種隨堂練筆的形式,既讓學生更深刻地領悟作者動詞運用的傳神,自然而然地感悟到魯迅先生對兒時樂園百草園的情感,同時也擴充了課堂的容量,教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封閉走向開放,實現(xiàn)了“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是大有裨益。
借鑒仿寫式拓展可運用于散文教學,可以仿寫文中某一段落,也可以借鑒課文手法仿寫整文,如教學《濟南的冬天》,讓學生借鑒老舍先生的寫法,描寫自己家鄉(xiāng)冬天的景物。
2.5 冶情勵志式拓展延伸
所謂冶情勵志式拓展延伸,就是在學習課文的同時要求學生聯(lián)系自身的生活體驗,學會辯證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與磨難,培養(yǎng)起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的拓展形式。
在教學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一文時,我首先從情感的角度切入,引領學生找到文中作者的心情變化,接著介紹寫作背景,弄清變化的原因,之后梳理課文寫作脈絡,明確文章的主旨,即作者由紫藤蘿花的命運(由衰落到盛開)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從而振奮了精神。在此基礎上設置一個拓展題:學了課文后,你認為應當如何面對人生的挫折和不幸?
生1:我們的生活中會遇到很多不幸,遇到不幸的時候不要垂頭喪氣,一蹶不振,而應該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
生2:要有信念,相信明天一切都會好起來。
師:講得很好,這句話和詩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净脽敉队啊都偃缟钇垓_了你》】
生3:與作者相比,我們現(xiàn)在遇到的挫折都算不了什么,沒有理由灰心喪氣。
生4:對我們學生來說,現(xiàn)在遇到最大的挫折就是考試失利。上次月考我沒有考好,之后自己好好想了想,原因就是課后的復習環(huán)節(jié)沒有跟上,以致丟掉了好多本可以拿到的分數(shù)。這段時間以來,我努力復習,這次考試有了進步。所以說,我覺得任何時候都不要氣餒,要靜下心來查找自身的問題,確定前進的方向。
師:這位同學用自己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只要客觀地認清自己,再付出實際行動,不幸就會遠離我們。
寥寥數(shù)語,學生從課文中走出來,進入了現(xiàn)實生活,從作者身上汲取了力量,內化為自己面對人生路上無數(shù)磨難的勇氣和信心,從而能以更加堅強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自己未知的人生旅程,而這也符合“新課標”對語文課堂要“溝通與生活的聯(lián)系”的要求,潤物無聲地達成本課“學會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這一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維度的目標。
冶情勵志式拓展延伸適用于教學情感熏陶、思維啟迪類的散文、小說。
2.6 余音繞梁式拓展延伸
從作者或作品內容入手,補充介紹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創(chuàng)作風格,或鏈接作品的相關內容、必要背景、名家解讀等材料,達到對課文的深層次解讀的拓展方式。
在教學《孔乙己》的最后階段時,通過播放《阿Q正傳》的電影片段,把魯迅筆下的兩個人物放在一起比較,幫助學生更深入了解孔乙己這個人物??赐旰笳垖W生談談感受。
生1:孔乙己和阿Q都喜歡喝酒,都生活在社會底層,受到別人的嘲弄。魯迅對他們持同情的態(tài)度。
生2:孔乙己好吃懶做,阿Q自欺欺人,這些是他們身上固有的缺陷,缺陷注定命運。因此,我覺得不光是同情,也有批判。
生3:孔乙己給咸亨酒店的酒客們帶去了歡樂的氣氛,阿Q的言談舉止也讓我們感覺十分好笑。表面是輕松,背后是嚴肅的主題。魯迅用自己的筆當作武器來向當時的社會發(fā)起攻擊。
師:說得鞭辟入里。回到課文,孔乙己的命運是悲涼沉重的。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的結尾。
學生齊讀?!拔业浆F(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文字間的絲絲寒意從師生心底油然而生。
兩個作品出自同一作者之手,一為文字材料,一為影視資料,在表現(xiàn)形式上各有特點,在內容理解上互為印證、補充,通過拓展延伸、橫向比較,學生對魯迅先生這一類題材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寫的是同樣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受盡恥辱,最后為社會所迫害的人,揭露和批判那個黑暗腐朽的社會,意在喚醒那些沉睡的民眾,改良勞苦大眾的悲慘人生。這種方式的拓展延伸讓學生對文章主題的挖掘、感悟邁向縱深。
余音繞梁式拓展延伸適用于教材中的重點閱讀篇目或學生理解難度較大的文章,通過補充一些課外資料達到幫助理解的目的,同時也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一定程度上完善學生某一認知領域的知識結構,對學生的知識深化有重要作用。
2.7 活動體驗式拓展延伸
活動體驗式拓展延伸指的是引領學生積極地參與多種形式的課堂體驗活動,既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在主動的實踐中實現(xiàn)有效的閱讀創(chuàng)造,在創(chuàng)造中深化文本解讀,感悟現(xiàn)實人生的拓展方式。
學完《羚羊木雕》一課,請學生甲乙丙分角色扮演課文中的人物,分別從父母、“我”和萬芳的立場出發(fā),就這一場家庭矛盾沖突展開是非辯論。要求根據(jù)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說話的分寸。
甲:這件事當然是孩子的錯。送朋友東西,尤其是這么貴重的東西,當然要征求大人的意見。怎么可以自作主張呢?
乙:爸爸把木雕送給我,我就有權利決定把它送給誰。萬芳是我的好朋友??!
甲:不是說不能送,但是要看什么東西。
乙:正是因為貴重,所以要送給我最好的朋友。退一步講,你們也沒有告訴我這個木雕有多珍貴啊。事情不能全怪我。
甲:那爸爸也沒想到你會輕易拿它送人啊。
……
丙:當我收到這份禮物時,我是多么高興啊。事情竟然鬧到這個地步,媽媽還認為是我做錯了,我怎么知道木雕是那么貴重的東西?誰又來照顧我的情緒???我覺得我沒有錯。
在辯論中,學生體會到事件中的當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那么錯在誰呢?也許誰都沒有錯,又或許誰都有錯。那么文章要傳達的意思是什么呢?如何才能避免這樣的傷害呢?答案是及時溝通。初中階段的孩子比較自我,處理事情往往容易偏激,通過體驗活動更能學會相互體諒,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實實在在地指導了現(xiàn)實生活。
這種拓展延伸適用范圍較廣,可以是記敘類文體,如小說中人物的扮演,也可以是議論類的文章,如學習駁論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可以選取“‘名師一定出‘高徒嗎”這樣一個議題來展開辯論,在活動中明確各自的論點,積累論據(jù),理清論證思路,為此文的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以上闡述的七種拓展方式看似相互獨立,但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方法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互為一體的。因此,在操作應用中,應根據(jù)實際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特點靈活選用,做到既立足課文,又跳出課文,真正實現(xiàn)“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3 初中語文課堂拓展延伸教學的成效與反思
3.1 初中語文課堂拓展延伸教學的成效
(1)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從單純地教授課本到有機地拓展延伸,教學設計的思路打開了,變得靈活而多樣。從“教教材” 到“用教材教”,從囿于教材的圈子到擁有“大語文”的理念,引入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真正讓教師擺正位置,擺脫課文的束縛,走進教材的深處,也更貼近教學的本質。
(2)豐富教師的教學形式。引入多種形式的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從單一的滿堂灌輸?shù)竭\用聽說讀寫,甚至討論探究、想象生發(fā)等多種形式,增加思考和表達,辯論與探究,借鑒和寫作,想象與活動,原本死氣沉沉的語文課堂在教師的有效調控下活了起來。讓學生的自身素養(yǎng)在多彩的活動中得到肯定,讓學生的稚嫩思想在理性的天空下茁壯成長。
(3)強化教師的生本理念。從課堂實踐中深刻領悟:一切的拓展活動都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讀是學生的讀,想是學生的想,說是學生的說,寫是學生的寫,活動是學生的活動,學生是否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得到成長是衡量該教學環(huán)節(jié)成敗的依據(jù)。
(4)促進學生閱讀的深度。從教材出發(fā),引向課外,或由課文的主題思想類比生發(fā),或圍繞作者展開研究,或根據(jù)寫作特色深入挖掘,或對同類作品進行剖析比較,這些做法在增加學生閱讀量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視野融合,知識重組,自然而然地達成了對作品的深層理解,也引領學生把閱讀推向縱深。
(5)引領學生思維的靈活。閱讀面的開闊,理解力的提升,在拓展活動中學會了質疑和探究,合作與辯駁,增強了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的能力。在閱讀中思考,理解后表演,感悟中把握了文本,實踐里深刻了見解,思考問題從簡單到成熟,認識事物從僅僅關注表象到漸趨深入本質,思維能力實現(xiàn)了增長。
(6)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能力。在知識的積累和情感的鋪墊基礎上進行適當?shù)碾S堂練筆,不論是自由想象,暢快表達,還是借鑒仿寫,成果展示,都讓學生找到了寫作的樂趣和寫好文章的信心。通過多樣的拓展練習,學生的寫作興趣被激發(fā),寫作能力在增長,此時的拓展聯(lián)系了閱讀和寫作,打通了讀和寫兩個領域,體現(xiàn)出“畫龍點睛”的效果。
3.2 反思
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的運用,使得語文課堂更加重視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深刻影響,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整合了各種教學資源,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并通過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實踐能力。在發(fā)展語言的同時,也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課堂上的拓展延伸已經(jīng)成為眾多語文教師關注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但該環(huán)節(jié)是否要呈現(xiàn)在每一堂語文課上,這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在確有必要運用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時,又應該把握怎樣的原則,來控制好“量”的問題,這是繼續(xù)提高該環(huán)節(jié)實效性的又一課題。
參考文獻
[1] 倪文錦.語文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張中原,徐林祥主編.語文課堂和教學論新編[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3] 李海林.“教教材”與“用教材教”辨析[J].中學語文教學,2014(3).
[4] 陶靜.語文教學要把握好拓展的“度”[J].江蘇教育,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