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紅
摘 要: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一體)這是由課程性質決定的;以學生社團活動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有效補充形式,以適合不同專業(yè)特點的輔助教學內容充實教材體系(兩翼),服務于課程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兩翼”
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但日益變成“讀圖一代”的90后、00后高職生并沒有太多的興趣去學習他們眼中所認為的“無用”“枯燥”的理論課。面對思維更加活躍,思想更加開放的教育對象,思政課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不斷探索,形成了“一體兩翼”的教學模式,思政課必須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一體),以學生社團活動作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有效補充形式,以適合不同專業(yè)特點的輔助教學內容來充實思政課教材體系(兩翼)。
一、思政課必須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
從黨的十八大報告到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央反復強調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思政課不是一般的理論課程,它是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它必須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
(一)堅持辦學方向之根,著力幫助學生樹立起“四個自信”精神支柱
“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當代大學生,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特征,是黨和國家事業(yè)長遠發(fā)展的根本保證?!盵1]立德樹人,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是根本。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體現在人才培養(yǎng)上,就是要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體現在“德行”上,就是要堅持“四個自信”,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思政課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須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其他教學方式為輔助,采用正面灌輸、隱性教育、言傳身教等方式,著力幫助學生樹立起“三個自信”精神支柱。
(二)堅定理想信念之魂,著力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質是“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旨在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中國共產黨精神生產和主導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中心內容,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根本體現。[2]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價值目標和時代要求在于普遍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終實現對社會主義價值取向的高度自覺,增強對“中國夢”的信心,確立起對共產主義奮斗目標的科學信仰。因此思政課要把大學生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其關切的重點方面,把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確立過程變成密切聯(lián)系學生,解決學生思想認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促使學生逐步達到實現自身價值與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相統(tǒng)一,使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
(三)堅守職業(yè)教學特色,著力引導學生夯實職業(yè)道德基礎
高等職業(yè)教育是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培養(yǎng)高技能人才,其職業(yè)道德教育的指向性十分明確。早在2001年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就指出:“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發(fā)展和專業(yè)化程度的增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整個社會對從業(yè)人員職業(yè)觀念、職業(yè)態(tài)度、職業(yè)技能、職業(yè)紀律和職業(yè)作風的要求越來越高”。思政課要從高職院校的實際出發(fā),以正確的人生價值教育為主線,圍繞“愛崗敬業(yè)、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yè)道德內容和意志品質、適應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進行職業(yè)選擇、職業(yè)理想、職業(yè)精神和職業(yè)道德原則與規(guī)范的理論教育。使學生從思想上確立敬業(yè)、樂業(yè)、勤業(yè)、創(chuàng)業(yè)精神。目前高職院校推崇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項目驅動、學徒制”等辦學理念,促進了課堂學習和專業(yè)實踐的結合,使學生能在工作現場感受和體會職業(yè)道德和從業(yè)精神的內涵。思政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的這些內涵和特質融會貫通,有助于引領學生構筑起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基礎。
(四)堅決摒棄知識為上,著力培養(yǎng)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問題的綜合能力
高職教育強調能力本位,那么思政課的“能力培養(yǎng)”就應該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力是知識、方法、技能等的綜合,培養(yǎng)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僅僅依靠知識的傳授顯然是不夠的,因此思政課不能停留在“知其然”的層次,更要“知其所以然”,教師要在授業(yè)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思政課應貫徹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和學以致用精神,從高職生的思想實際出發(fā),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并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必須以啟發(fā)學生思考的方式指點迷津,使他們能夠運用有關原理自覺思考,舉一反三。[3]
二、高職思政課以學生社團活動作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有效補充形式
思政課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思政課實踐育人的有效載體,思政課必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才能相得益彰。學校是最直接的社會實踐基地,社團活動又是學生樂于接受和參與的實踐教學方式之一,學生社團活動自然成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有效補充形式。
(一)社團活動可以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全覆蓋
我校從2014學年開始實行全員社團化建設,要求每個學生參加一個社團,因此學生參加率為100%。思政課充分利用全員社團化建設這個平臺,將學生參與理論型社團、公益型社團的活動與思政實踐教學掛鉤,在思政實踐教學學分評定上予以認定,從而使得思政課實踐教學實現人人參與的全覆蓋。
(二)社團活動使得思政課實踐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廣延性
思政課教師面向整個學校的學生授課,涉及各個院系與專業(yè),由思政教學部門來組織實施實踐教學,不僅學生多,時間上也很難統(tǒng)一。而社團活動從活動內容、組織方式、時間、地點等都由學生自行組織安排(當然離不開老師的指導),從而使實踐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廣延性,克服了思政課實踐教學受課時、經費、時間、地點等因素限制而難以持續(xù)進行的問題。endprint
(三)社團活動提高了思政課教學的效率與效果
社團活動作為校園文化的表現形式,以文化育人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核心價值觀的載體,核心價值觀是文化的靈魂,核心價值觀通過文化來體現,文化依靠核心價值靈魂而存在,二者渾然一體,不可分割。”[4]核心價值觀同樣也是校園文化的核心與靈魂。社團活動是學生學習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如社團活動的內容可進行“四個自信”的體驗與實踐,在實踐中印證全黨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是來自盲目的沖動,而是具有成功實踐基礎、科學理論基礎。學生走進社會的結果,是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中國大地的成功實踐,進而感受理論的正確與力量。思政課借力學生社團活動可以提高教學的效率與效果。
三、以適合不同專業(yè)特點的輔助教學內容充實教材體系
思政課教材是全國通用教材,雖然編排的邏輯性、理論性很強,但教材的編制秉持了理論性、知識性的理念,是一種無視學生知、情、意、行等諸多要素的“灌輸式”的獨白語言。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是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最主要的原因。要讓思政課內容真正進入學生頭腦,提高思政課的教育教學效果,需要以適合不同專業(yè)特點的輔助教學內容充實教材體系
(一)思政課教學與國情省情社情教育相結合
緊密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和高職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以貼近專業(yè)、貼近學生、貼近生活“三貼近”為原則,構建內容上具有相對獨立、主題鮮明突出的若干教學專題,體現課程的針對性、前沿性和現實性,將學科化的教材體系轉化為高職特色的專題化教學體系。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浙江的實踐》《浙江精神與浙江發(fā)展》等地方德育教材內容,融入到對應的教學專題中,形成思政理論教學與國情省情社情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市場經濟蓬勃發(fā)展,充滿活力,富有特色,令全國矚目。自主創(chuàng)新意識是改革開放浙江精神的顯著特征,“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是浙江精神的核心。作為服務于地方經濟發(fā)展的區(qū)域性高職院校,《浙江精神與浙江發(fā)展》是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重要案例式教材,思政課教學與國情省情社情教育的結合,提高了教學的針對性,進而提高了思政課對學生的影響力。
(二)思政課教學與人文素質教育相結合
作為高職院校,除了讓學生掌握專業(yè)知識與職業(yè)技能外,還應該培養(yǎng)學生廣博、深厚的人文知識,提升文化品位和增強人性修養(yǎng),思政課教學與人文素質教育在教育目標、內容、功能等方面的相同或相通之處,使思政課可依托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和引導做人為重點的人文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提高,最終夯實思政課教學基礎。學校通過編寫校本教材,充實思政課教材體系?!缎逕捄蛨A文化》是我校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和圓文化的重點內容。以修煉和圓文化為主要內容,培養(yǎng)學生和平、和樂、和同與圓熟、圓融、圓滿的軟實力,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就業(yè)競爭力、增強對母校的認同感,更重要的是能夠促進學生傳承民族文化血脈,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chuàng)造偉大的時代風尚?!丁拔宥苯逃耪摗罚囵B(yǎng)學生“懂人生、懂生活、懂欣賞、懂傳統(tǒng)、懂臺州”,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帶著學生走進臺州歷史,感受臺州文化魅力,體會臺州人的“靈氣”與“硬氣”,最終把思政課教學的“三貼近”落實到實處,提高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效率與效果。
立德樹人,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新情況、高職教育發(fā)展的新變化,審時度勢在關鍵時期提出的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新要求、新目標、新任務。要在高職教育中,實現立德樹人的新要求、新目標、新任務,就必須創(chuàng)新思政課的教學模式,不斷豐富教學方式,最終實現思政課理論被學生真正接納,內化為思維方式,外化為自覺行為。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Z]2005-02-07.
[2]姜華,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引領[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5,P88.
[3]舒定志,教育哲學引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P125).
[4]毛加明,以思政課實踐教學為載體:實現地域文化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有效對接[J]山東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5)P99.
(作者單位:臺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臺州 318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