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艷
摘要:在閱讀教學中可以采用"熟讀·品味·思考"的教學策略模式,這種模式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方面效果明顯,更有其"指向表達"的實際價值,閱讀讓人視野開闊,思想深刻,閱歷豐富。閱讀可以豐盈一個人的心靈、思想,可以涵養(yǎng)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zhì),可以鑄就一個國家的文化、靈魂。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形成閱讀習慣的基礎階段和關鍵時期,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熟讀;品味;思考
細觀語文課堂,發(fā)現(xiàn)語言品味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有些老師把語言品味簡單的等同于詞語理解、朗讀,缺少應有的層次和深度;有的語言品味偏離或游離文本主題,使文本丟失了應有的教學價值,有的語言品味點選準了但品味的方法有所偏頗導致學生所得受限。
一、閱讀教學中的熟讀
第一教學基本環(huán)節(jié),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對課文內(nèi)容有大致的了解,從而使學生對課文產(chǎn)生整體認識,這個整體認識決定了在部分理解過程中的思維方向、思維方式和思維的準確度,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習慣與速度,邊讀邊感知語言,在讀中咬準字音,在讀中感知字形,在讀中也理解了詞義,在讀中了解課文大意,在讀中提出疑問。讀的方法:先讓學生自由讀,讀中自主完成各項學習任務,教師及時指點和幫助,也可穿插同桌或小組互讀,然后鼓勵學生自告奮勇當眾讀課文,教師及時點評。只要讀得充分,讀得流利,語言的整體感知就在其中了,就容易進入課文的情感中。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后,讓學生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語句,讀讀、想想、畫畫、寫寫,運用多種感官,潛心體會語言的含義,與課文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然后談談自己的收獲:可以是讀懂了哪些詞句;也可以是哪一處寫得好,說說理由。教師指導的重點就放在“扣讀導悟,以讀見悟”上,引導學生對把握課文的主線或脈絡,理解課文內(nèi)容,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訓練學生概括主要內(nèi)容的能力。最后是教學流程中的關鍵一環(huán),學生通過斟詞酌句,感悟思考,對某一教學內(nèi)容的試讀、聽讀、評讀、練讀,從而使學生聽讀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得到訓練,達到對部分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二、閱讀教學中的品味
新課標明確提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zhèn)€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過度發(fā)揮。”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品味語言,從用詞、修辭、句式含義等角度品味作者的描寫技巧。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密切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給學生以人文關懷,使他們在獲得言語智慧的同時,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yǎng),促進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品味語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只有通過對語言的品味才能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體會其藝術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從而提高語文能力。文章作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比較推敲、想象填補、涵泳誦讀等方法來提高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并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堅持以上方法進行品味語言的訓練,讓學生掌握理解語言的鑰匙,使學生通過感受語言,接受美的熏陶,從而激發(fā)學生在語言中感受人文之美、母語之美。學習語文的過程,實際上是語言不斷內(nèi)化的過程。課程標準強調(diào)語言內(nèi)化要多讀書,要積累語言材料進行實踐運用,這一過程簡單概括起來就是要“讀進去,記得住,用得出”九個字,它如同交給學生一把開啟語文知識寶庫的鑰匙,讓學生在美文境界里自由呼吸,自悟自得,主動發(fā)展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只有重視語言的品味,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法、多種角度品味語言,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
三、閱讀教學中的思考
這里的思考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思考,而是通過經(jīng)典名著的教學引導學生閱讀名家經(jīng)典,與作者進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靈對話,從整體上去感受文本,感受文本帶來的審美愉悅,通過閱讀來擴展他們的精神。語文教師作為閱讀引領者,對學生的閱讀具有引導的責任。抓住作家觸動孩子們童心的契合點,找準和孩子們精神交流的通道,下功夫在文本中找到和孩子生活或?qū)懽鞯南嗤c至關重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chǎn)生了問題意識,就會產(chǎn)生解決問題的需要和強烈的內(nèi)驅(qū)力,就會在試圖精確地提出問題,以及在提出問題解決的各種思想時,積極調(diào)動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及動手操作能力;就會養(yǎng)成好問、多問、深問的思維品質(zhì)。在富含愛的教育中拓展學生的問題意識,老師平時就要時刻做到面帶微笑,讓學生身心處于完全放松的狀態(tài)。在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過程中,老師并不能確定每個學生的提問都是有價值的,但是當老師肯定學生時,微笑著贊揚,就能使學生感覺到誠意。同時,即使是否定,面帶微笑的否定,也能讓學生感覺到善意。在誠意與善意的氛圍下,學生獲得了最大的安全感,保證了學生養(yǎng)成提問的好習慣,共同研究彼此的問題,讓課堂變成師生之間友誼交流的場所。培養(yǎng)小學生的問題意識,關系到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關系到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激發(fā),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師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直接推動了活躍課堂的生成,提高了教育教學效果。但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種種因素的影響,以及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難免會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約,很難保證在培養(yǎng)小學生的問題意識中做到一蹴而就。這就希望廣大小學語文教師,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在日常的教學過程當中,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在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采取積極有效的策略實施對小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總之,語言烙有時代和地域的印記,名家經(jīng)典作品的語言更是如此。只有熟讀文本,長時間浸潤在名家經(jīng)典的特色語言中,學生才能從作品中汲取更多豐富的營養(yǎng)。品味語言不但要站在閱讀層面,品一品文章寫了什么,還要站在寫作的本位上,指向言語的表達與運用,關注“怎么寫”。“熟讀·品味·思考”的閱讀教學策略并不是相互獨立存在的,它們相互依存,相互滲透。這種模式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上有突出效果,更有其“指向表達”的實際價值。
參考文獻:
[1]“指向?qū)懽鞯拈喿x課”:我的理解與建議[J].成尚榮.小學語文教師.2014(01)
[2]魏新艷.在閱讀教學中“熟讀·品味·思考”的實踐探索[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5,(11):13+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