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陸偉
摘要: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內涵發(fā)展的主要途徑和重要載體。培本實驗小學聚焦立德樹人,致力于課程育人,以“本道文化”串聯(lián)學校發(fā)展邏輯,以先賢優(yōu)秀文化為本,循學生、學校、教師和諧發(fā)展之道,以課程為依托,努力追求培本辦學品質最優(yōu)化,通過“本道文化”的構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積蓄學校蓬勃發(fā)展之力積極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本道文化;學校文化;立本生道
玉峰山下,望山橋畔,一條悠悠的小河靜靜流淌……300年前朱柏廬先生曾在此開設玉山書院,傳經講道,洋洋灑灑的《朱子家訓》吟誦至今;200余年前有識之士為紀念顧炎武、朱柏廬、歸有光在此新建“三賢堂”,百年文脈不息與此;113年前,同盟會員徐夢鷹先生在此舉辦新學,開創(chuàng)女子求學之先風。時值當下,昆山市培本實驗小學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歷代先賢優(yōu)秀思想已成為每一個培本人珍貴的文化基因,不斷激勵一代代培本人培基固本,創(chuàng)新發(fā)展。特別是近30年間,在歷任校長、老師的辛勤耕耘下,學校的發(fā)展日新月異,業(yè)績突出:先后被評為“國家級體育傳統(tǒng)項目學?!薄叭珖鴥?yōu)秀少先隊集體”“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實驗小學”等稱號。
培本學校的管理者一直在思考:是什么使得培本學校百年文脈未斷,教育質量穩(wěn)居前列?是什么使得培本優(yōu)秀學子不斷涌現?前有聯(lián)合國副秘書長金永健,后有北京亞運會舉重冠軍施文,還有一大批學者教授。是什么使得培本學校發(fā)展速度驚人,但教育品質卻絲毫沒有降低?
一、尋歷史淵源,深挖學校文化之根
培本的老校區(qū)座落在昆山市中心,建造于90年代的校園低調而又內斂,然而建筑的樸實無華并沒有掩蓋百年老校的厚重底蘊。有人說:走進培本,總感覺有一位智慧的老者正講述著它百年的故事,令人不得不駐足傾聽,內心不自然就會充滿敬意。因為百年的文化積淀已經融入這里的一草一木,校園的每一個邊邊角角都有一個個動人的典故。那塊昆山培本小學石碑是民國昆山第一任縣長方還所書,后來他擔任北京女子師范的校長;那尊創(chuàng)始校長徐夢鷹的雕像是校慶100年落成的,而照片是在他同盟會的合影里摳出來的。1987年學校創(chuàng)辦了體育班,連續(xù)獲得蘇州市小學生田徑運動會十連冠,先后獲得全國體育先進學校和全國先進群眾體育先進集體,為省市乃至國家奪取冠軍不計其數……這樣的故事很多,每年都會給培本新生作為“新生課程”講一講,這樣他們離開培本的時候,深厚的培本文化印記已經鐫刻在每個培本學子的心里,永遠不會忘懷。
人有人格,校亦有校品,每一所學校都散發(fā)著獨特的氣質,它是在學校長期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沉淀的渾厚內力,在不自覺中影響著學校的發(fā)展和師生的氣質。實踐證明:一所善于挖掘學校歷史淵源,從而尋求適應學校獨特發(fā)展之道的學校,必定是一所優(yōu)秀的學校,因為找到了這種歷史淵源,就像是百年老校另一種形式的自然生長。但是假如一所百年老校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不去改革和發(fā)展,百年老校也就只不過是“曾經的輝煌”,成為歷史的標志和教育精神的標本而已。所以找到學校歷史淵源,深挖學校的文化之根,就是找到了學校發(fā)展之魂。成都草堂小學、南京北京東路小學、常州局前街小學都是走的這樣的尋根之路,從而找到了學校發(fā)展的 “內核”。
作為培本人一直思考這樣的問題:培本的文化之根到底是什么?當初的教育者在辦校之初到底需要“培的是什么”?而我們今天教育的“本”又在哪里?徐夢鷹先生當初辦學開好讀書之先河,在當時是一大創(chuàng)舉,體現出超人的勇氣和創(chuàng)造力,而這種勇氣和創(chuàng)造力值得我們代代相傳。
二、遵兒童本位,引領兒童蓬勃生長
培本校園正中央有兩棵桂花樹,每一個走進校園的人都會為之贊嘆,不大的校園里二棵桂花樹居然能這么蓬勃生長,枝繁葉茂。其實培本的校園不大,16畝不到1300多位學生,所以每一寸土地都顯得彌足珍貴,每一面墻都必須承擔它應盡的教育責任,因為校園的“小”所以教育就不能“面面俱到”,只能直視“靶向”——那就是兒童本位,一切教育都圍繞兒童的需要開展。所以說:生活在培本的學生走的是“直線原則”,不會有那么多花哨形式,也不會去嘩然取寵,凡是學生成長中需要的“要素”一個也不能少,學習習慣逐步養(yǎng)成,優(yōu)良品質努力培養(yǎng),每一天的教育只是靜靜地為他們的成長“積蓄養(yǎng)料””。
培本的教育者發(fā)現:在一個人社會化的進程中,特別在小學階段,學校為其確定怎樣的發(fā)展目標,提供怎樣的“營養(yǎng)”和幫助,對學生當下乃至今后的發(fā)展關系極大。兒童必須站在學校正中央,尊重、引導、釋放兒童天性,促進兒童自主發(fā)展應是我們實施課程改革不變的追求。也就是說,小學階段,順應兒童的發(fā)展需要,遵循兒童的成長規(guī)律,正視兒童的天真本性是應然之道。即站在兒童自我需求和自我發(fā)展的角度,讓兒童自主地認識、選擇課程并主動、積極地體驗課程內容,從而獲得適合的成長?;凇皟和觥?,就是從三個維度去解讀:遵循兒童的學習生長之道,了解兒童的需求,引領兒童的發(fā)展。
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培本實驗小學認真梳理了百十年來的辦學理念,找到一個“本”字,培本之“本”是什么?培本之本就是兒童本位,家國本體,精神本色。正如兒童文學家、教育家陳伯吹說的:善于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以兒童的耳朵去聽,以兒童的眼睛去看,特別是需要以兒童的心靈去體會。學校從教育的本質去理解和回歸,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堅守兒童立場,遵循生命成長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建構多元、開放、可選擇的自主發(fā)展的本道課程體系,為兒童自由自主的發(fā)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學校建立了100多個社團讓學生自由選擇,引領學生自由發(fā)展、健康成長,努力培養(yǎng)具有家國情懷和具有世界眼光的未來公民。
三、借文化發(fā)力,促進學校內涵發(fā)展
學校文化本身是一個抽象概念,大都形成在物質層面,但是你卻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甚至可以表達出來,因為我們每天都生活在這樣的“文化”之下。培本的校園文化是學校歷任校長和師生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淀和創(chuàng)造出來的,具有培本學校鮮明的個性特點。有些物化的校園文化可以讓“每一面墻壁都說話”,但是真正的傳承是把學校的文化融入到學校的發(fā)展之中,融入教育的點點滴滴。
結合學校前身玉山書院、昆山三賢堂所在的歷史和文脈淵源,學校開發(fā)了“玉山書院文化”、“三賢”文化、“傳統(tǒng)文化經典”等歷史本道課程,師生共讀優(yōu)秀經典古詩文,在品讀鑒賞中提升學生的語文功底。于是“走進季羨林”“古詩文賞析”“童詩創(chuàng)作”等一個個社團應運而生;校園書香節(jié)、整班誦讀、親子誦讀層出不窮,濃厚的書香氛圍浸潤著每一個學生,腹有詩書氣自華,培本學子初長成。
結合學校創(chuàng)始校長徐夢鷹校長開創(chuàng)女子新學的勇氣,學校歷任校長都有著開拓創(chuàng)新的工作作風。2012年學校在距離培本本校5公里的高新區(qū)開辦了分校,當時集團化辦學的模式在昆山是第一家,一校兩區(qū)的管理模式考驗著培本的管理者。以黃惠林校長為首的全體行政班子反復研討,提出了校區(qū)獨立工作、部門科室縱向管理的模式,使得學校高速運轉,辦學質量很快得到上級部門和老百姓的認可。隨著教育規(guī)模的壯大,昆山市高新區(qū)要求學校盡快增建二期,以12軌的辦學規(guī)模設計和管理學校,又對學校的管理層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F任校長陳惠琴又是加班加點的工作,提出了年級負責制的管理模式,以1名校級領導、2名行政干部、2名年級組長組成的年級管理團隊,負責本年級的各項工作管理,通過一個階段的實施,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借著學校本道文化的持續(xù)發(fā)力,學校的各項教育事業(yè)突飛猛進,而身處在“本道文化”浸潤下的學生就像那兩棵桂花樹一樣,迎著陽光健康生長。培本小學正以昂揚的姿態(tài)進入快速發(fā)展的軌道,辦學水平和效益得到有關部門和老百姓的認可。培本所有教育者,正在不斷為學生積蓄生長之力。關于本道文化的思考一直在路上,而在本道文化的引領下,培本的明天必將燦爛輝煌。
Reflection on and Practice of “Bendao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Kunshan Peibe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Du Luwei
(Kunshan Peibe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Kunshan 215300, China)
Abstract: School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the main way and important carrier of school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ur school focuses on morality-based talent education to educate students with curriculum. Our school adopts “Bendao Culture” as the logic of school development, which means we view previous good culture as the trunk (Ben) and follow the way (Dao)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students and schools and teachers. Meanwhile,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we try to optimize the quality of our school education to construct “Bendao Culture” so that we can promote students healthy growth and school development in a vigorous manner.
Key words: Bendao Culture; school culture; establishing Ben and growing 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