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九星
【摘 要】本文針對中職語文戲劇教學存在教學方法陳舊、評價方式單一、學生語文素養(yǎng)不高等問題,提出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手段、開展典型課例教法研究、采取戲劇改編的影視觀摩和文字評論相結合的方式、實施“課堂教學+選修課輔助”相結合的戲劇教學新模式、改變單一評價方式等對策,以實現中職語文戲劇教學目標。
【關鍵詞】中職語文? 戲劇教學? 實驗教材?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9B-0133-03
戲劇教學是有別于其他教學體例,基于戲劇的文學性和舞臺性而展開的教學樣式。它無章可循,沒有現成套路,這讓很多老師無從下手。戲劇教學應該著眼于戲劇的劇本文學性來“搭臺唱戲”,本文以浙江省中職語文實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上下冊的兩個戲劇單元教學為例,探索中職語文戲劇教學的新路徑。
一、中職語文戲劇教學現狀
當前,中職語文戲劇教學存在不少的問題,由于戲劇自身的特點和現實的種種原因,戲劇教學似乎成了語文教學的邊緣地帶,戲劇教學和研究未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關注。傳統(tǒng)的中職戲劇教學方式讓教師提不起興趣,同時也嚴重地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筆者采用問卷星軟件設計的問卷對中職語文戲劇教學的情況進行調查,收到 582 份學生的問卷,經篩選得出 566 份有效數據。經過數據統(tǒng)計和整理,可以發(fā)現:一是學生對戲劇知之甚少,興趣寡淡,平時不大關注戲劇文學作品的閱讀;對文體了解較少,喜歡小說的學生要遠遠多于喜歡戲劇的。二是對于戲劇教學,學生側重于對劇情的了解,遠遠大于對主題、人物和語言的了解。換言之,對戲劇的教學,要區(qū)別于小說、散文等文體的教法。三是在教學形式上,學生渴望上戲劇排演課,以及戲劇欣賞和評論課。這充分說明學生還是想了解戲劇知識,培養(yǎng)戲劇素養(yǎng)的。
上述的教學現狀,究其原因有以下四點:一是教學方法陳舊。當前中職戲劇閱讀教學中,部分語文教師機械地給學生傳授背景、劇情、人物形象、主題思想、人物語言等內容,破壞了戲劇文本的完整性,或者完全依賴信息化手段,為了一味迎合學生的趣味,忽視了學生對戲劇的藝術感知和審美體驗。二是評價方式單一。目前中職戲劇教學的評價手段比較簡單,就是通過一紙試卷來完成,評價內容片面,這種評價方式具有很大的功利性,且評價方式單一。三是學生基礎差,語文素養(yǎng)不高。戲劇本身就是通俗文學的一種形式,由于其特殊文學樣式和時代差異,其說白與臺詞給語文素養(yǎng)不高的中職生帶來了理解上的障礙,學生很難深入理解,教學目標難以達成。四是與戲劇體裁有關。戲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舞臺表演藝術,要講究舞臺表演手段。而我們所面對的則是一部部案頭讀本,許多舞臺動作與效果不是僅僅通過文字就可以體會得到的。
二、中職語文戲劇教學的有效路徑
(一)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手段。具體采取以下措施。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大聲朗讀獨白,增強學生戲劇體驗感和代入感。在學習《青鳥》這部戲劇時,學生挖掘出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并在課文中找到了根據。在學生用合適人物性格、情緒等大聲朗讀分享臺詞的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使用道具朗讀臺詞,比如讓學生披上 cosplay 造型扮演蒂蒂爾、米蒂爾以及仙女貝麗呂娜角色來朗讀臺詞,提醒學生將肢體語言、語調、情緒和表情等滲透到表演中,氣氛頓時活躍起來了。性格內向又木訥的學生也開始變得積極熱情,無所顧忌,表情天賦一下子被釋放出來,他們開始自覺運用聲調、語氣、肢體語言來表現動物狗、貓,以及食物糖、面包,還有事物水、光和火的內心活動。
2.探討戲劇中的矛盾手法,鼓勵學生進行課堂片段表演。以表演揣摩劇本豐富意蘊,體驗人物情感變化;訓練和指導學生在日常課堂進行戲劇教學的片段表演,學生的角色意識很強,創(chuàng)新性很大,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3.抓住道具對人物的塑造作用。以道具為抓手,通過表演、評價等手段,分析人物性格。筆者在《雷雨》課堂教學中,通過“找道具—析道具—演道具”三步,讓學生概括《雷雨》中道具對人物塑造的作用,分析周樸園和魯侍萍的人物性格。學生找出了雨傘、雪茄煙、舊照片、支票、舊襯衣等道具,通過片段表演,進一步理解了道具對人物性格的刻畫作用。這種新穎的方式,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4.以游戲和歌詞激發(fā)興趣,了解人物和情節(jié)。在《哈姆萊特》教學中,筆者以“口不對心”游戲開場,意在引導學生初步感受“矛盾”。游戲在于預熱,“口不對心”的話題剛好跟戲劇中經典的對白—— 奧菲利亞試探哈姆萊特是否對她真心的情節(jié)有關,讓學生既能迅速抓住戲劇中的矛盾,又能夠體驗人物情感變化。
教師還可以用歌詞來引導學生學習劇本。如讓學生聽現代熟悉的流行歌曲,結合歌詞賞析劇本臺詞,一是可以將復雜劇情串聯(lián)起來,幫助學生梳理復雜劇情,不再對長篇的劇本有畏難的情緒;二是通過歌詞揣摩戲劇語言,拉近與經典的距離,打通戲劇鑒賞的障礙,用現代熟悉的歌詞幫助學生解讀周樸園與魯侍萍重逢時的復雜心情和矛盾沖突的根源,把握周樸園復雜情感與性格特征。用熟悉現代歌詞化解陌生的劇本劇情,借流行歌曲品味經典臺詞的精妙。
5.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摒棄“教師分析、學生扮演”的模式,采用信息技術提高戲劇教學的亮點,摸索戲劇人物辯論賽、模仿秀等教學樣式,多實踐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手段,傾聽學生的心聲,開展“戲劇表演之星”評比。
6.改編戲劇或自拍微電影,更好地體會和演繹戲劇中的矛盾沖突與人物性格。在學習完《電影劇本兩篇》之《天堂的孩子》(節(jié)選)后,由于學生熱愛動漫,喜歡漫展,于是他們課后就改編了《歌劇魅影》這部歌劇。在表演中學生還集體哼唱伴奏,體驗與分享創(chuàng)作和成功的樂趣。學生的改編富有時代氣息,富有感恩、同情之心,表演很放松很沉醉。即使是一句臺詞的跑龍?zhí)捉巧樕弦矌е晒Φ南矏?。對基礎較弱的學生而言,心理上的收獲大于知識上的收獲。
(二)開展典型課例教法研究。開展典型課例教法研究,可以以典型課例《哈姆雷特》教學之“你來提問你來答”舉例。
《哈姆雷特》的教學,因為學生很少接觸外國劇本,再加上對外國的文化背景了解不多,讓學生僅僅依靠閱讀劇本還是很難理解其意。學生在預習文本后,普遍都說看不懂劇本。既然如此,筆者在介紹了《哈姆雷特》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全劇的基本劇情后,讓學生再去讀文本,根據文本提出兩個有價值的問題。然后分組討論,每組至少提出兩個問題,其他組的同學對所提問題進行評估,根據難易度和深淺度給問題打分。假如問題被評 3 分,提問組就得 3 分,該問題就是一道 3 分題。其他組解答問題,如果很好地解決了提問組的疑惑,并得到大家的認同,就得 3 分。解答不夠全面的酌情給分。每組提問與回答累計得分從高到低依次排名,按名次高與低來獎品鼓勵。
有競爭,有加分,這種方式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他們再次回到文本,思考提問。提問題也是一種思考,也是對文本的解讀。學生提出來的問題,其他學生有評估的權利,也更愿意去分析和思考,去文本找答案。學生的積極性讓人出乎意料,提出的問題也是五花八門,有些問題的提出對于解讀文本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國王和大臣波洛涅斯聽完哈姆雷特與奧菲利亞的對話,為什么兩人對哈姆雷特裝瘋的原因看法不一致? 再如,哈姆雷特對奧菲利亞說“我曾經愛過你”,一會又說“我沒有愛過你”,為什么他會說出前后矛盾的話?又如,為什么哈姆雷特對奧菲利亞反復說:“去尼姑庵去吧!”“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睂τ诠防滋囟允裁词恰吧妗保裁词恰皻纭??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學生已經細讀了文本。對于這些問題的解答,學生也是從上下文的臺詞中去找依據,并積極思考,組織語言表達出自己的見解。這樣做到了解讀文本,從細節(jié)中來,到細節(jié)中去,自始至終都是圍繞文本,細讀文本。只要言之有理,就是好的解讀,文學作品的解讀本來就沒有標準的答案,“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學生自己提問,自己回答,這樣的課堂是言說的課堂,是思維碰撞的課堂,是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是有趣有料的課堂,是學生真正做主的課堂。根據劇本內容的獨特性,結合學生具體的學情,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不再對戲劇感到陌生,提高了戲劇文學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去挖掘戲劇文學中的思想寶藏,從而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三)采取戲劇改編的影視觀摩和文字評論相結合的方式。閱讀和表演是相互獨立但同時又是相互促進的,好的經典劇本往往容易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等,學生對影視改編興趣很大,可以適當開展同一個篇目的文學劇本和影視改編的比較閱讀,增加學生對劇本的興趣,增強學生對影視評論的能力,更好地學習文學劇本。
學習《西廂記》,我們可以觀看西廂記的影視,再結合劇本寫文字評論;學習《雷雨》,我們可以觀看《雷雨》的電影和話劇,再比較劇本里的人物形象寫賞析;同樣,《哈姆萊特》也有電影叫作《王子復仇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影視與劇本中的表現力,學生受益匪淺。
例如,教學《電影劇本兩篇》時,針對《天堂的孩子》(節(jié)選)和《阿甘正傳》(節(jié)選)劇本,筆者深知,電影視覺的沖擊和劇本閱讀相比較,自然對學生有吸引力。于是先播放了劇本改編的電影《小鞋子》和《阿甘正傳》,然后布置學生回家寫影評文字,設計成別有特色的“影評海報”,在課堂上開展“影評海報”展示和評選,甚至還給電影主角設計心理活動臺詞和配音等,學生興趣濃厚,積極參與活動,體驗感強。這樣把電影觀摩和文字評論相結合的教學路徑,深入解讀電影劇本,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實施“課堂教學+選修課輔助”相結合的戲劇教學新模式。對于不同類型的戲劇,可以嘗試探索“課堂教學+選修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我們開展戲劇教學,就應該從語文教學原則著眼:確定教學設計的起點,找到課堂教學的起點,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雷雨》過程中,教師主要抓住周樸園和魯侍萍“三十年前舊恩怨”這一矛盾沖突,通過劇本臺詞和旁白進行人物分析,甚至請同學上臺即興表演一段兩人的相認過程。這種教學模式還是比較生硬,割裂了劇本的完整性和連貫性,對人物形象分析也不利。
選修課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和拓展延伸??梢酝ㄟ^開設選修課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和缺憾。選修課也是演繹經典課本劇的好課堂,在選修課排演課本劇,(下轉第141頁)(上接第134頁)教師要給予全面的指導,而不是簡單的分工和欣賞。筆者認為,不僅要分析人物性格和劇情發(fā)展,更要對學生的戲劇表演進行指導,如角色分配、言語動作和服裝搭配、出退場還有舞臺效果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指導,而不是簡單的對話表演或當堂隨意的展示。2017 學年上學期和下學期,筆者在本校面對高一學生開展了選修課“課本劇表演”,演繹課本劇《雷雨》《哈姆雷特》《西廂記》等,深受學生歡迎,陶冶了學生戲劇情操,涵蕩了學生藝術素養(yǎng),激發(fā)了學生戲劇學習激情。
(五)改變單一的評價方式。不能僅從知識層面去評價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效果的生成,或者從學生考試成績來衡量;我們要改變單一的評價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去評價戲劇教學課堂,可引入量表來考核。應用戲劇教學實踐探究語文課堂教學評價,在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法的多樣化、評價重心的轉移、評價指標的多元化及評價功能的轉化等五方面進行探索,構建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機制。
總之,對浙江省中職語文實驗教材的戲劇單元教學,我們既要突出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處處體現“以生為本”的理念,又要結合中職學生特點,突出“職業(yè)”特性,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參與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戲劇興趣,教會學生欣賞技能,涵養(yǎng)他們的心靈,蕩滌他們的情趣,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戲劇教學在中職學校綻放精彩。
【參考文獻】
[1]向瑞偉.傳統(tǒng)的戲劇藝術之花植入語文教學之中[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2)
[2]宣 沫.在語文活動中感受戲劇之美——對中學戲劇教學教法的幾點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