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澤鑫
摘 要?中學道德與法治課主要是從學生適應社會公共生活和道德與法治形成與發(fā)展的實際出發(fā)。以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為主線,對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方面的學習內(nèi)容進行有機整合。注重以民族精神和優(yōu)秀文化培養(yǎng)學生,關注學生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尊重學生學習與發(fā)展規(guī)律,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和團結(jié)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fā)展的重要課程。也是中考科目之一。學好道德與法治課,不僅有利于學生贏得中考,進入自己的理想高中,而且也有利于廣大學生增長知識,豐富人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享受健康快樂的人生。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教材;和諧關系
中圖分類號:C41,C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12-0211-01
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是素質(zhì)教育的前沿陣地,其任務就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接班人。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認為,只要學生把道德與法治的課程知識掌握,并且考試成績提高,自然學生的道德與法治也跟著提高了。在新形勢下,這種觀念是行不通的。那么,如何上好道德與法治課?下面就談談筆者的看法。
一、吃透新教材,把握新特點
道德與法治課《課程標準》規(guī)定:“對學生進行良好心理品質(zhì)、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確思想方法教育,使他們懂得磨煉意志、優(yōu)化性格、自尊自重、陶冶情操、嚴格自律對個人成長的意義;引導他們正確對待社會、培養(yǎng)健全人格;使他們具有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對待成功的正確態(tài)度,以適應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需要。”新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正是根據(jù)這一規(guī)定,從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fā),以非智力因素的品德修養(yǎng)為主線,集學習品德和培養(yǎng)能力于一體,著重進行心理品質(zhì)、道德情操、能力方法的教育和指導。這是新教材最大的特點和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把握這些特點和要求,只有把以上三個方面教育融為一體,才會使自己的教學相得益彰。
二、要有創(chuàng)新地導入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要善于將道德與法治課的教育性和科學性,用藝術化的形式展現(xiàn)給學生,使之入腦入心,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具體來說,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一)以好的導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一堂課導入的好,就能先聲奪人,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從而引起“探究反射”,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導入一般是從“情、趣、疑”入手,感人心者莫過于情,教師可以用飽滿的熱情、生動的語言、恰當?shù)姆绞綄胄抡n;疑是思維的開端和啟動器,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就指出,“教學是不斷設疑和解疑的過程”;趣是心理活動和思維活動的興奮劑和催化劑,它能使學生情緒高漲,思維高度活躍。
(二)教學活動應有情有趣。相同的教學內(nèi)容,不同的教師可以達到不同的教學效果。教師在講述教學內(nèi)容時,語言應通俗易懂、清晰明快、言簡意賅、幽默風趣。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富有邏輯地講述課題,而且還要有真知灼見,正所謂“慧于心而秀于口”。在具體的講授中,應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循循善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化繁為簡,并抓住學生探新求異的心理,制造疑點,提出假設,從而讓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
(三)巧設練習,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課堂練習不僅僅是對學生所學新知識的簡單考查,還是學生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興趣的廣闊天地。教師只有巧設練習,才能真正使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得、學有所用。道德與法治課常用的練習方式主要有角色模擬法、知識競賽法、演講法、撰寫小論文等。
三、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應該體現(xiàn)出民主與平等的現(xiàn)代意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的興趣與積性的高低,常常依賴于對教師的情感。由此可見,高尚純潔的愛是師生心靈的通道,是啟發(fā)學生心扉的鑰匙,是引導學生前進的路標。教師除了要有人格魅力外,在教學中,要以一顆火熱的心愛護學生,真誠地對待學生。對學生要一視同仁,才能贏得學生的信賴。在生活上關心他們,在學習上幫助他們,在課堂上注重多表揚少批評,經(jīng)常走到他們中間,找他們談心,參加他們的活動,為他們服務,這樣才能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尤其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更應多給他們關愛,多找出其閃光點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只有這樣,建立了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學其知,對道德與法治課產(chǎn)生興趣。
四、把空間留給學生
傳統(tǒng)的教學過分強調(diào)封閉,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對智慧的挑戰(zhàn),窒息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一個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是不會有所作為的;一個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的民族,終究要被淘汰。而民族的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關鍵在課堂上由教師培養(yǎng),所以教師要營造民主愉悅的教學氛圍,把思維的空間留給學生,把知識教“活”,使學生學“活”,“活”學。在教學中,我們所需要的正是這種活潑、刺激,有成就感的教學情景,這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支柱,也是師生生命力所在。
五、及時總結(jié),勤于肯定
學了,記了,用了,還得檢驗。當然這個檢驗,可以是實踐活動,也可以是書面的。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都得及時。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很快知道自己哪些知識還沒掌握,哪些知識還得強化等等。當然對于學生做得比較好的方面,教師一定要實事求是的給予一定的鼓勵和肯定。學生都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肯定,表揚可以激起學生的興趣,表揚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表揚可以拉進師生之間的關系,表揚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如:對學生回答的問題,習慣性的給予真誠的稱贊,這樣就能讓學生培養(yǎng)自信,激起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總之,要上好一節(jié)道德與法治課,就要讓課堂多樣化,讓課堂活起來,學生動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創(chuàng)造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模式是我們最終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陳琦.教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