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昌
【內容摘要】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道德教育的內容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教學中,促使學生提高道德修養(yǎng)。通過探究文本能讓學生的價值觀念得到提高;通過編寫校本課程能讓學生了解鄉(xiāng)土文化;通過組織主題競賽能讓學生提升理性精神;通過實踐活動能讓學生明辨是非。這些方法都能促使學生在政治課的學習中提高道德修養(yǎng)。
【關鍵詞】道德教育 教學策略 高中政治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社會觀念在發(fā)生變化,同時還有不少西方的道德觀念通過網絡等渠道傳遞到我國。對于青少年來說,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完全成型,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擾。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政治教學中將道德教育的內容滲透其中,促使學生在感悟人生的同時自覺接受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道德修養(yǎng)。
一、探究文本,培養(yǎng)價值觀念
教師首先可以鼓勵學生從課本中汲取營養(yǎng),將其作為滲透德育教育的優(yōu)秀素材,促使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可以將唯物論、辯證法等教學內容和德育教學融合在一起,促使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點的同時提高自己的道德認識,感悟深刻的哲學思想,進而起到深化價值觀念的教學目的。
在學習《征稅和納稅》時,教師就可以將課本中的內容和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展開分析。《征稅和納稅》一課的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了解稅收和其種類,了解稅收的特點,并明白依法納稅是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圍繞文本中的內容,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如:“有人提出,這是我自己靠著努力賺來的錢,我為什么要繳稅呢?你認為這種做法是否正確?嘗試從課文中尋找例證證明自己的觀點。”如有學生提出:“我認為這種做法并不正確,因為納稅的目的是為了我們國家的富強和繁榮,依法納稅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該盡的義務?!苯處熇^而又提出問題:“有人認為彩票獲得的獎金是因為自己的運氣好,所以不應該繳納稅,你同意這種觀點嗎?”這促使學生更深入地思考,認為:“也是應該繳納稅的,我們應該將國家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這樣就將《征稅和納稅》的相關內容和國家利益等道德方面的內容結合在了一起,起到了滲透教學的效果。
在政治課本中常常會有一些體現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宗教觀、國際關系觀的內容,在教授這些相關內容時,教師也可以將道德有關的內容融入到教學中,讓學生圍繞各種案例展開探討,進而起到促使學生思想提升的教學效果。
二、校本課程,了解鄉(xiāng)土文化
教師在開展政治教學中,要積極參考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考慮當地的鄉(xiāng)土文化,設計出校本課程,引導學生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開展學習。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采訪調查等方式了解鄉(xiāng)土文化,然后圍繞課文中的內容分析從該鄉(xiāng)土文化中的內容能獲得什么啟迪,進而起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文化塑造人生》一課的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優(yōu)秀的文化生活對于人們精神世界產生的影響,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分析優(yōu)秀文化作品給人們帶來的精神享受,感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教授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了解一下自己的家鄉(xiāng)有什么著名的鄉(xiāng)土文化,這些鄉(xiāng)土文化是否對于當地人有一定的影響。如對于江蘇常熟地區(qū)的學生,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嘗試了解一下當地的名人,了解這些名人給當地留下了哪些精彩的文化遺產,對人們產生了什么影響。如可以了解一下錢謙益,了解其創(chuàng)作的《初學集》、《有學集》、《投筆集》等作品,了解其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學生發(fā)現,錢謙益和吳偉業(yè)、龔鼎孳并稱江左三大家,留下了不少精彩的作品,但錢謙益卻是個熱衷功名之徒,清軍下江南時,他倡議降清,為人不恥。學生從鄉(xiāng)土文化中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同時也了解到不僅要創(chuàng)作精彩的文章,也要有良好的人品,對學生的德育也有一定的影響。
在感受鄉(xiāng)土文化的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鄉(xiāng)土文化是一個無窮的寶藏,其中蘊含著很多能體現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這樣能促使學生愛上自己的家鄉(xiāng),熱愛自己的祖國,進而讓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得以提升,起到道德教育的效果。
三、主題競賽,根植理性精神
高中政治課中有不少內容都和當代的社會生活等領域有關,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嘗試開展拓展閱讀,了解更多的信息。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主題競賽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激情,讓學生圍繞相關的內容開展理性探索,進而促使學生的理性精神得到提升。
在學習《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時,教師可以以“我心中的中華民族精神”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比賽活動。首先,學生需要了解我國有哪些中華民族精神,如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其次,學生要嘗試探究這些精神的起源,找到與之有關的經典人物,并思考為何這些人的身上會體現出這樣的精神。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對探究的結果進行展示,學生要根據所搜集的資料創(chuàng)作一篇小論文,理性分析一種中華民族精神,探究其源頭,并分析其在未來中國社會發(fā)展中是否還會起到更積極的作用。如:有學生探究了雷鋒精神,認為目前不少人缺乏這種精神,做事只考慮自己的個人利益,有的人因為怕麻煩等原因選擇對別人的求助置之不理。因此該學生認為,在現代社會更需要雷鋒精神,并且決定從自己做起做一個樂于助人的人。這樣就促使學生在理性探索的過程中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所在,起到德育的效果。
理性精神是政治核心素養(yǎ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主題競賽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到理性精神的重要性。在廣泛閱讀和主題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能認清社會發(fā)展的趨勢,解放思想,進而堅守正確的價值取向,提高思辨能力,學生的道德也會隨之得到發(fā)展。
四、社會實踐,認識真假美丑
在政治課中有不少探究性問題,教師可以將相關問題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組織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究問題。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參加各種和政治課堂學習有關、且和時事政治相關的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后說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并表達自己對善惡美丑的感悟,這樣也能讓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在實踐活動中得到提升。
在學習《在文化生活中選擇》時,教學重點之一是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落后文化,有哪些落后文化,人們要如何選擇。教師可以結合落后文化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如可以圍繞“算命”這個話題,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首先可以去寺廟附近了解是否存在擺攤算命的現象,其次可以采用街頭采訪的方式來調查是否有人曾經算過命。對于回答“是”的人則采用訪談的方式了解其算命的具體經過,是否應驗,有何感受等。通過實踐調查,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算命的落后性。教師此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要如何選擇正確的文化方式,如何自覺分辨落后文化,思考當發(fā)現周圍有人選擇落后文化時,該如何勸阻。這樣的活動能讓學生更清晰地了解落后文化的特點,同時也能讓學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自覺選擇優(yōu)秀文化。
除了調查活動以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志愿者活動、又或者通過愛心捐助、訪問先進人物等形式,從中得到啟發(fā)。學生通過這些活動逐步認識到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的思想,從而提高道德修養(yǎng)。
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道德教育和政治學習的關系,要在教學中用各種方法滲透道德因素,促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認識到提升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全面成長,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趙晴霞. 淺談高中政治教學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 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5(39).
[2] 劉凌云. 淺談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 學周刊:上旬,2016 (2).
[3] 張玉葉. 提升高中政治課堂德育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合格人才[J]. 中華少年·科學家,2016(31).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