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華??
摘 要::新的時代背景下,小學班主任工作和德育工作應該和學科教育融為一體,應該多一些水一樣的“載歌載舞”,少一些互相揭發(fā)的“硝煙味”,多一些有價值的拓展延伸,以此為德育活動增值,洞開孩子們的道德認知視域,并以此引領孩子們鍛造自己、滋養(yǎng)自己、提升自己。
關鍵詞::情境設置;杜絕“互攻”;拓展延伸
有專家言:“苦口婆心‘說教,換來的卻只是‘知的表層體驗”。無數(shù)事實證明,在小學班級工作中,說教愈多,厭煩愈多;理論愈多,反感愈多;灌輸愈多,隔閡愈深。當教師的說教味過濃時,當班主任工作以一種“堅硬的”的僵硬面目出現(xiàn)時,孩子們就會本能地在心里豎起一道屏障,就像刺猬豎起的尖利的刺,抗拒、陌生、甚至敵意等負能量橫亙在師生之間。那么,作為班主任,如何撫順孩子們心中尖利的“毛刺”,如何輕松愉快地走進孩子們的內(nèi)心深處,從而打造出合適而又高效的德育新時空呢?
一、 倡導:多一些水一樣的“載歌載舞”
班主任工作或者德育工作之所以常常吃力不討好,就是因為很多工作都是“槌的打擊”:直接批評、直接體罰、直接“蓋棺論定”。這樣的“槌的打擊”該摒棄的時候了。新的時代背景和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水一樣載歌載舞”的班主任工作境界:柔軟、適宜、溫潤、春風細雨般自然而然……說到底,班主任工作不是“假大空”,而應當和學科課程柔和在一起,使孩子們的道德認知像“鹽”一樣溶進課堂的“湯”中。班主任應該借助思品教材,創(chuàng)設濃濃的道德認知情境,讓孩子們在情境中辨別、發(fā)現(xiàn)、悟理、反思,以此讓孩子們良好品性的生成變得自然而然。
比如,一教師在蘇教版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我們和誠信在一起》的教學中,創(chuàng)設了以下情境設計:
(一) PPT課件出示資料:有個富翁過河時船沉了,在水中苦苦掙扎,一個漁夫聽到呼救聲音后快速趕過來,富翁對漁夫說:“你要是救了我回報很高,我會給你100兩金子。”漁夫救了富翁,但富翁獲救后卻反悔了,打算只給漁夫10兩金子,富翁狡辯說:“你本貧窮,一年都掙不了100兩金子,我給你10兩金子,已經(jīng)夠慷慨的了?!睗O夫只好作罷。不料,過了幾年,這個富翁又在原地落水被困,有人想救他出來,但曾經(jīng)受騙的那個漁夫出來作證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shù)的商人?!庇谑谴蠹叶紵o動于衷,富翁淹死了。(聽到這個故事,同學們有什么感受呢?請?zhí)孤实卣f出自己的所感所想。)
(二) 老師復述凡卡的故事:三個小朋友玩打仗的游戲,凡卡扮演的角色是看守彈藥庫,沒有將軍的命令,不得離開崗位。很長時間后,其他孩子都走了,可是小凡卡還堅持守在自己的崗位上。面對凡卡的認真,有人說:“這是做游戲,不必當真,你早就該走了?!蹦阃膺@種說法嗎?請大家分為兩派,一派認為凡卡可以離開,另一派認為凡卡不可以離開,舉行一個小小辯論賽。
這樣的情境設置無疑是成功的。以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故事引入新課,并且以“富翁兩次掉入同一條河中”引發(fā)孩子們強烈的思考興趣和熱情,一定能更快地聚焦孩子們的興趣和思維,從故事中,有關誠信的種子在孩子們的頭腦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故事中的道德認知“活”起來,融進了孩子們的靈魂和行動中。這樣的無痕教育,這樣的潛移默化,遠勝于教師的單項灌注,一切都發(fā)生在自然而然之中。
緊接著,有關“凡卡離不離開”的辯論,則從游戲的角度進一步加深了孩子們對誠信的認識,進一步厘清了在不同環(huán)境和不同背景下應該如何面對誠信,激烈的討論使孩子們心中漸漸明了:是呀,就是在游戲中也要恪守誠信,但是當游戲的另外一群合作者和配合者早已退出游戲時,則可以靈活處理……這樣的討論將課堂之窗又輕輕推開一扇,使孩子們的視域又擴大了些許,窗外更美的風景再次撲面而來。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情境化在德育工作有效介入的結果。對于成長中的小學生而言,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愈適宜愈豐富,孩子們愈能輕松地接受,而德育生成和教師所希望得到的德育效果,也就在情境中自然而然發(fā)生了,而這,恰恰是新時代德育工作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二、 慎思:少一些互相揭發(fā)的“硝煙味”
仍然以《我們和誠信在一起》的教學為例,一位班主任在教學進行到中間的時候,這樣問學生:“同學們,回憶一下你的小學生活,是一直恪守誠信,還是也有曾經(jīng)失信的時候?對以前不講誠信的同學,你準備怎么去幫助他呢?”
以下是部分教學片斷:
生1:我班的劉**同學有一次失信了,上次說好了一起去爬山,結果讓我等了一個小時也不見人影,第二天見面了也不解釋。生2:高**也有失信的事情,上周日,他答應我一塊兒到我家做作業(yè),但他一直沒有來我家。生3:孫**同學有時說話不算數(shù),借我的旱冰鞋答應上周日就還我,這都五天了,還沒有歸還的動靜?!?/p>
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熱火朝天,而教師則微笑著一直鼓勵著孩子們“互揭老底”,最后總結道:“對呀,從你們的發(fā)言中,我知道了的確有很多孩子不講誠信,那么,通過今天的學習,以后我們一定要做一個一諾千金的好孩子?!薄?/p>
表面看,這樣的道德實踐從課文過渡到現(xiàn)實,從書本到孩子們自身,似乎是一種由此及彼的遷移之路。然而,這樣的遷移過渡和這樣的德育印證合適嗎?事實上,這樣的互相揭發(fā)比上文提到的“槌的打擊”還要糟糕。君不見,已經(jīng)有部分孩子們在大家的揭發(fā)中“失了面子”:羞恥、尷尬、惱怒布滿全臉,課堂中充滿了一股濃濃的“硝煙味”。這樣的“硝煙味”表面促成了課堂的熱鬧,實則削減了教育的良性氛圍,成為一種“負能量”阻滯著孩子們咔嚓作響的生命拔節(jié)。
三、 期望:多一些有價值的拓展延伸
“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在這個開放的社會,將眼光聚焦于四面墻壁內(nèi)的課堂去追求課改顯然是不夠的。教材《我們和誠信在一起》提供了有關誠信的兩個故事,但不代表我們的教學也要沿著這兩個故事的軌跡亦步亦趨。新的時代背景下,小學思品課堂或德育認知不能僅僅拘囿于課本,不能僅僅固守于課堂,而是要靈活構建各種資源、活動、儀式,經(jīng)過適宜地開發(fā)與整合,變成有價值有意義的德育契機或資源,以此為德育活動增值,以此洞開孩子們的道德認知視域,并從中認識自己、滋養(yǎng)自己、提升自己。
總之,把德育滲透和學科教育有效地融為一體,不失為拓展班主任工作的好路子之一。善于拓展德育渠道,善于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善于在柔和中創(chuàng)設搖曳生姿的德育新時空,應該成為班主任的經(jīng)常性工作和基礎性工程。班主任應該是這樣的先行者、倡導者和建設者。
作者簡介:
戴慶華,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市楓橋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