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新課程標準對文本的朗讀作出了明確的要求,朗讀是一種眼、口、耳、腦并用的語言活動,是在認讀和理解的基礎上,將書面語言轉化為準確而連貫的有聲語言的活動。加深認識,付諸實踐,是提高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一條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語文教學;重視;朗讀
作為整個教育基礎的小學教育,要從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中解脫出來,努力向素質教育方向轉軌。語文教學如何加強素質教育?我認為語文學科加強素質教育要徹底扭轉以往“講授課”的觀念,而應重視朗讀,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以往的語文教學絕大部分采用“灌輸法”進行“硬敲”的教學程度,把語文教學變成單純的知識傳授,進行思想教育的工具,這樣就導致充滿旺盛活力的語言文字變得蒼白無力,學生學起來感到索然無味,毫無興趣。課堂上大多是多余內(nèi)容的分析,瑣碎的一問一答,講讀課文變成教師單向流程的“講授課”。爾后讓學生死記硬背與應試有關的問題,這怎能讓學生的語文潛在能力得到挖掘、發(fā)展呢?簡直成為讀“死書”。針對語文學科的自身特點,閱讀教學要以“讀”為主線,即要加強朗讀。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而且新編教材在課后問題對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教學要求也明顯增多。由此可見,促進語文教學盡快地向素質教育轉軌,必須引發(fā)和連接所有的語言文字基本訓練——教學要加強朗讀”。
我們來分析語文教學加強朗讀的作用,教學上要讓學生把課文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首先,必須將課文的語言信息輸入到學生頭腦中去,讓學生熟讀乃至背誦課文,其次,通過自讀的咀嚼,來充分理解課文中表達各異的詞句,仔細品評各具特色的修辭手法,再精心分析不同種類、不同體裁文章具有各自特色的篇章結構特點,來透徹理解,并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在理解消化的過程中,逐步吸收,最后,變化成自己的東西,內(nèi)化為學生的語言素質。
確立了語言教學以讀為主的教學思想。那么,在教學中要如何加強閱讀的指導,向精講多讀要能力呢?下面略談三點體會:
一是在理解詞語意思時,要加強朗讀。有的老師在語文教學中總是把大量的時間花在了對語文教材內(nèi)容的分析、講解等訓練上,從詞語角度來看,一篇文章總是由生詞與熟詞融合而成的一個完整的語言實體。一堂40分鐘的語文課堂教學,老師真正安排學生朗讀時間的總量還不超過5分鐘,朗讀訓練也是輕描淡寫,來去匆匆。課堂上一些生疏的語言,與其由教師講解,不如引導學生通過認真讀原文原句,借助生、熟詞所共處的語言環(huán)境及其相互關系來理解。如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的一句話“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我讓學生大聲自己讀,而且把“我”字的重音讀出來、就可知道是在批評文中的“你”的記性不好。這樣的教學比教師講解多遍還見效。
二是再現(xiàn)情境理解內(nèi)容時,要加強朗讀。誦讀是表情達意的主要手段。課堂上,朗讀是一種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通過聲音把文字表達不出來的地方表現(xiàn)出來。在正確、流利朗讀的基礎上,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需要教師自身的教學語言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形象化、具體化,喚起學生的表象,誘發(fā)學生聯(lián)想,使他們對所描寫的對象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入其境,如融其物。如《月光曲》一文,在引導學生領悟貝多芬創(chuàng)作樂曲的意境一段時,借助音樂時而平緩,時而柔和的語調(diào)對文本環(huán)境描寫的語句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再結合課件畫面,讓學生自由地想象置身于茅屋之中,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月亮從海面上慢慢升起,月光流瀉,萬物披紗。貝多芬手撫鋼琴,觸動琴鍵,彈得很投入,琴聲如潺潺流水,傾訴人世間的真誠與善良。又輔之以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感情朗讀,讓學生領略了波濤洶涌的大海,看到了壯美的大海,領略了《月光曲》的旋律跌宕變化,這樣更好地提升了學生的語感能力。
三是在領會作者寫作傳遞情感時,要加強朗讀。葉圣陶先生在談閱讀教學時強調(diào):“閱讀總得‘讀,讀得好,可以深切地表達出課文的思想感情?!痹谖恼轮?,作者通過一定事物情境的表述,總是要寄托一定的思想觀點和情感傾向的。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朗讀,從字里行間體察作者的情感軌跡,從而使自己的思想升華,認識提高,領悟到文章的深刻內(nèi)涵。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寫景佳作。它以優(yōu)美的語言、活潑的筆調(diào),描寫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文章的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對祖國南疆山水的贊美之情。根據(jù)這個特點,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朗讀將作者的情感表達出來。特別是在描寫桂林山奇、秀、險和漓江水靜、清、綠的地方要反復朗讀,要求見之于書,入之于耳,顯之于腦,并誘其發(fā)自于心、誦讀于口,表達于聲。在品嘗美句朗讀上,使學生情有所動,心有所感,神有所悟,仿佛也置身于綺麗的意境中而完全陶醉了。這樣既渲染了課堂氣氛,又使學生領悟出作者文章的真諦,并與作者心靈產(chǎn)生共鳴。
總之,小學語文的朗讀方法很多,這在語文教師的教學實踐中都得以證實了。但是教學時不能不加選擇地濫用。至于選擇哪種形式,則應服從于訓練的目的。如:一般詩歌和抒情散文。應多指導學生大聲朗讀,讀出感情色彩,讀得朗朗上口,甚至熟讀成誦;在課堂上提出思考題,讓學生邊讀邊想的時候,應指導學生默讀;需要強調(diào)課文中的重點句、段時,應指導學生齊讀;對話較多,故事情節(jié)較強的課文,還可以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等。其目的在于通過多種形式的反復誦讀,深入體會課文中的思想內(nèi)容。
參考文獻:
[1]代高靜.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訓練的重點探析[J].才智,2010(11).
[2]侯金鳳.小學語文教學應加強朗讀訓練[J].學周刊,2011(8).
[3]徐繼萍.小學語文教學重在朗讀[J].中國校外教育,2010(3).
作者簡介:王淑珠,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泉港區(qū)后龍中心和平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