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教學中,古詩教學是“重頭戲”,但也為教學中“難啃的骨頭”。在古詩實際教學中,往往只顧考試需求,教學停留在背誦默寫層面,對古詩中所蘊藏的巨大文化力量,挖掘甚少。學習古詩的真正意義,在于德育、智育、美育的綜合發(fā)展。教學古詩,是字詞音韻的審美體驗,是古人今人的對話交流,是中華文化的一脈傳承,是亙古不變的情感共鳴。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教學;中華傳統(tǒng)文化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從《詩經(jīng)》中的“關關雎鳩”唱起,到漢代“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至唐代“春江潮水連海平”達到巔峰;至宋代一變,“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詞大興;至元代又一變,“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曲為盛;至明清,古詩仍被文人閨秀吟唱不絕,留下浩瀚詩篇;直至近現(xiàn)代,仍有一代偉人毛澤東發(fā)出“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洪亮聲響。伴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fā)展,古詩的吟唱不絕于耳……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燦爛輝煌,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內心深處自信與自豪的源泉。長達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樹立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豐厚滋養(yǎng)。今年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其中要求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以幼兒、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古詩,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語文學科也承擔著傳播、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其中古詩教學自然顯得尤為重要。
古詩教學一直都是中學階段的重頭戲,而初中語文的古詩教學承接著小學古詩教學的啟蒙、啟發(fā)著高中古詩教學的深入,是古詩教學的關鍵。不難發(fā)現(xiàn),最為經(jīng)典的名家名篇基本上已經(jīng)在初中教學中體現(xiàn),初中語文的古詩教學的意義不言而喻。
一、 初中語文古詩教學的德育意義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民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新一代的學習者們追求精神富裕成為必然趨勢。錢理群教授曾說:“中學語文教學落實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給人建立一種精神的底子。”古詩的教學就能很好地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能從中汲取精神滋養(yǎng)和寄托。
以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古詩的德育意義作如下幾點:
(一) 從古詩中學做一個熱誠愛國的人
學習宋代詩人的詩歌,愛國主義最為強烈。學習辛棄疾的《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里“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學習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我們能感受到詩人一顆跳動的愛國之心,何懼“白發(fā)生”、即便“僵臥孤村”,一腔報國的熱血還在沸騰。
(二) 從古詩中學做一個理想崇高的人
除了愛國主義,理想主義更是古詩中經(jīng)久不衰的主題。
學習《別云間》“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了解到夏完淳十幾歲便為了理想英勇就義的英雄事跡,贊嘆他壯烈的行為與無懼的勇氣,不由心生敬佩。
《長征》中的長征精神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更具備學習的意義和價值,“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為了革命理想的實現(xiàn),紅軍將常人無法忍受的困苦看做平常之事,這是何等的氣魄和壯舉。人生路如長征路,學生們可以認識到樹立崇高理想的重要性。
二、 初中語文古詩教學的智育意義
古詩給學生的給養(yǎng)還體現(xiàn)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上,讓他們做一個用智慧生活的人。
(一) 從古詩中學習惜時作為
《浣溪沙 游蘄水清泉寺》中“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連年長的人都不愿委身于歲月之流逝、年華之老去,還要珍惜光陰,奮力拼搏,更何況整治年少的學生們呢?古詩教學生要惜時,要及時作為。
(二) 從古詩中學習珍惜和平
《春望》里“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用十個字告訴我們家國的關聯(lián),國家興亡與家庭的幸福休戚相關,所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是一句空話。這啟發(fā)學生要珍惜現(xiàn)在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要珍惜和家人相處的時光。
(三) 從古詩中學習善待缺憾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人生的不如意是常態(tài),蘇軾用圓滿的祝愿詞安撫人心,同時也教學生正確對待人生中的缺憾,不用過于計較而為之痛苦。
三、 初中語文古詩教學的美育意義
(一) 品味古詩如歌之美
古詩本可以和樂演唱,像詞曲本身就是當時的流行歌詞,加之漢語獨特的四聲音調,古詩以其獨特的格律,給人精神上美的體驗和享受。“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或在平平仄仄中婉轉悠揚,“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或在抑揚頓挫里低徊不盡,如歌的行板,流水纏綿、花鳥鏗鏘。讀古詩,讓人憂戚,使人開顏,是一種美好的情感體驗。
(二) 品味古詩如畫之美
“翅濕沾微雨,泥香帶落花”、“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在蟲魚鳥獸中描摹自然之精美;“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在小橋流水中展現(xiàn)凄美意境;時而壯闊雄渾“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時而綺麗詭譎“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時而“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之靜謐清新,時而“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之朦朧潤澤。古詩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精彩畫面,無不美,無不動人,讓人贊不絕口。
古詩如歌,也如畫,古詩散發(fā)的藝術之美就像不死的光芒,陶冶性情,溫暖人心,甚至驅散黑暗。有了古詩,人生的歡樂被表達更增歡樂,人生的痛苦被抒發(fā)更減痛苦,古詩之美,由內而外,內外兼修。
除了上述方法,還需要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深入琢磨,不斷發(fā)掘更好的古詩學習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融入到古詩的意境中去,感受古人的情思,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初中古詩教學,路漫漫其修遠兮。
參考文獻:
[1]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M].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02.
[2]劉海江.下水文:古詩改寫教學的有效形式[J].江西教育,2010.
[3]王燕,湯海燕.談古詩改寫的教學[J].教學與管理,2006.
[4]陽慧萍.為詩文改寫插上想象的翅膀[J].新課程研究·作文教學,2011(2).
[5]張春興著.教育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
劉璇,江蘇省蘇州市,張浦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