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龍海
摘 要:初中作文一向是語文老師們頭疼的一項教學內容,即便很多老師一直在嘗試創(chuàng)新,甚至針對學生的個人問題進行指導,但是仍舊收效極小。本文就當前新課改環(huán)境下學生存在的普遍問題進行探討,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改進建議,希望能夠讓學生的寫作潛力得到發(fā)覺,提高老師的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課改 初中作文教學 存在問題 解決方案
作文是人們表達自身思想,抒發(fā)個人情感的一種手段。它集中體現了我們對外界的認知水平,我們的精神世界,是我們與他人對話,與世界對話的一種重要方式。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不僅是提高他們應試的能力,也是培養(yǎng)他們的個人素質,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有極大的意義。[1]
一、初中作文現狀
1.學生思想受到束縛,寫作套路固定,失去想象力
在當下的教育環(huán)境中,學生的作文往往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并不把這當成一次與他人對話的機會,原因何在?以往的作文基本都是按照課本命題,又或者老師給出題目,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寫作內容。作為初中老師,我們并沒有意識到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是有限的。在最后就導致初中學生的作文缺乏新意,沒有真實的情感,與我們的生活實際相差甚遠。學生的想象力受到約束,自我意識不能充分發(fā)揮。初中正是他們個體意識的強盛階段,寫作中的諸多限制不能讓他們的個人風格展現出來,這就導致學生很難對作文提起興趣。[2]
2.教學模式死板,師生之間缺乏交流
新課改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深度探究問題,而目前的作文課堂上,教師們的課堂教學觀念難以轉化,依舊是老師作為課堂的主導,學生被動接受,這在無形之中就限制了學生的寫作思維,限制了學生想象力的發(fā)揮。非常不利于學生語言能力,表達能力的發(fā)展。語言能力是人與外界溝通的橋梁,是學生精神世界的外在反映。但這都以學生的邏輯能力,語言能力為基礎。因此,在初中作文的教學課堂上,教師應當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到這個階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給予引導。更好的激發(fā)學生對作文的熱情和興趣。
3.初中階段學生自身語言水平,寫作能力有限
客觀來講,如今的作文教育,沒有專門的教學教材,全部都歸納在語文課本之中,缺乏基本的寫作指導,也導致了寫作方面的訓練在教學過程中被弱化,學生難以充分得到鍛煉。而現有教材中,很多作文的主題,題目與現實生活相差甚遠,學生們難以將作文真實的表現出來,更不用說所謂的真情實感,這就導致很多“想當然”作文的出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初中生寫作普遍存在文理不通,邏輯不清,甚至湊字數的情況發(fā)生。學生們課外閱讀太少,沒有語言文字的積累,同樣也導致作文中語言匱乏,主題立意陳舊等問題。
二、改變初中生寫作現狀的建議
1.重視寫作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
俄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論述:“藝術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這在作文寫作中也是同樣的。新課改要求初中生的寫作要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向學生強化一個概念,“作文應源于生活”。讓學生去仔細觀察生活,去思考生活中的問題,將生活中的實踐,問題,以及思考結果總結起來,積累寫作的素材。讓學生動筆,將這些思考到的東西以周記的形式記錄下來,這樣也是對學生寫作能力的一種提升。在真正的寫作中,用這樣的素材寫出的作文,誰還能說它缺乏真情實感?
2.強化學生寫作思維
文學是人們表達思想,抒發(fā)情感的一種手段。在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的同時,同樣要鍛煉學生們的文學敏感性,能夠積極敏銳的感受文學,感受作者在文中表達出的思想和情感。這門學科是嚴謹的,但是它所承載的情感卻是感性的。在作文教學中,失去了感性,學生的作文就會空洞,空泛,自然沒有真情實感,這很不利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反之,如果失去了它的嚴謹,或者說理性,學生的硬性寫作能力得不到提升,自然就無法取得進步,會導致作文語言匱乏,讓文章味同嚼蠟,很有可能連語句通順也做不到。這就要求教師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如今新媒體設備已經廣泛應用于課堂教育,并且成為教師的一大助力,且這種方式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教師通過新媒體的運用,創(chuàng)設情境,以情境入學。通過網絡視頻,讓學生賞析與寫作相關的文本,使感性見于理性。還可以讓學生主導,選擇優(yōu)秀的文本進行配樂朗讀,學生自主點評,讓學生充分感受文本中的情感。[3]
3.培養(yǎng)課外自主閱讀能力,培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
我國著名詩人杜甫曾寫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充分揭示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豐富他們的閱讀范圍,使學生思路開闊,寫作時候不再無法下筆。除此之外,教師可以讓學生養(yǎng)成積極記錄閱讀筆記的習慣,讓學生對閱讀中的某種觀點,某個精彩的段落積極抒發(fā)自己的觀點。既積累的學生的詞匯,又是對學生賞析能力的一種提升。教學過程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對學習文本的批評和吸收,讓學生主動發(fā)現好的,摒棄壞的,從而不斷減少在寫作過程中的邏輯錯誤,直至沒有。
借助各種途徑增加學生的寫作訓練。語文作為一種基礎性學科,它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廣泛而常見,教師應當借助各種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寫作能力(如校園活動總結,班級簡介,等等),循序漸進,廣泛涉獵,從而全面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結語
學生的作文能力提升并非一朝一夕,它是一個長遠而緩慢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提高他們應用寫作的能力作為最終目的,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學生。此外,學生因個體經歷與對文學的敏銳程度不同,需要教師耐心引導,鼓勵。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能力必定會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毛萍鈺.新課程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學模式應用探析[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7,36(5).
[2]劉光平.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困境分析及對策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9):117.
[3]黃少濤.初中語文中作文教學的現狀分析及提高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6(1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