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萍
摘 要: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合理的設疑可以為課堂教學披上神秘的面紗,刺激學生的好奇心,促動學生積極思考,增強師生互動,啟迪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極大提高教學成效。本文分別從設疑的重要性、分類及方法等三個方面來進行探討,試圖為提高生物課堂教學質量提供一個具體可操作的切入點。
關鍵詞:設疑 貼生活 引詩詞 新舊銜接
一、設疑的重要性
愛因斯坦有言:“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梢?,“疑”具有重要作用,是擦亮思維的火花。疑,能使求學者心理上感到困惑,產(chǎn)生認知沖突,乃求知之動力。
在教學過程中,設疑至關重要,具有以下特殊效用:一是有的放矢,化抽象為具象,將教學目標明確化和具體化,讓學生帶著“任務”學習,在“任務”的驅動下高效地完成教學目標;二是為知識點披上神秘面紗,刺激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三是促進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氛圍;四是啟迪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學生的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正是對新課標教學理念的踐行與落實。
二、設疑的分類
所謂設疑,本質上就是教師根據(jù)教學任務,提出一個帶有“驅動型”的任務指令,讓學生進行思考,而問題本身的解決就是任務的完成。
那么,如何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設疑呢?
依照設疑者身份進行分類,設疑方式主要分為兩大類:教師設疑與學生設疑。
教師設疑往往具有較強的導向性,設疑者具有主控權,易于操作,也是大多數(shù)教師慣于采用的方法;而學生設疑,就是要將主控權交給學生,因而具有不確定性。
為此,學生設疑,必須做到以下三點:一、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結構和認識水平;二、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對新知識具有導向性的問題。這更具挑戰(zhàn)性,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比較高,不確定因素高,在加上課堂時間的客觀限制,不易操作,固而被大多數(shù)教師所摒棄。事實上,學生設疑并非是純粹的學生個體活動,教師必須在事先給予引導,如果使用得當,所取得的效果往往遠遠超越教師設疑,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學能力也得到了訓練和提升。
三、設疑的方法
在具體操作上,不管是哪類設疑方式,根據(jù)生物學科特點和學情,結合教學實踐的可行性,主要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實現(xiàn)。
1.貼生活,接地氣
生物是貼近生活的學科,設疑本身就應當取材于生活,接地氣,把學生的現(xiàn)有知識、直接經(jīng)驗和現(xiàn)實世界作為的重要資源。只有這樣,知識才能服務于生活,指導生活,具有實用性。
例如:講《細胞呼吸——ATP的主要來源》一節(jié),酒精的生產(chǎn)過程主要是利用酵母菌的無氧呼吸;酸奶和泡菜的制作過程都主要是利用乳酸菌的發(fā)酵,即乳酸菌在無氧的條件下,利用牛奶或蔬菜中的營養(yǎng)物質進行無氧呼吸,產(chǎn)生乳酸等物質。乳酸大量積累后又可抑制其他對酸敏感的雜菌的生長,從而使酸奶或泡菜不腐爛變質。這里所提到的酒精、酸奶、泡菜等與學生的生活很是密切,都是平常身邊易接觸的事物。
2.引詩詞,講藝術
教學語言,本身就是語言藝術展現(xiàn)與欣賞的過程。教學語言是一種有聲語言,教師只有將內部言語轉化為外部語言才能被學生所感知和接受?!罢Z言是思想感情的載體,是重要的交際工具。一個人不管認識如何深刻,閱歷如何豐富,沒有準確生動的語言來表達,別人也無法理解?!焙玫慕虒W語言,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語言藝術之美,在語言藝術之美享受中學習,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成效;同時,也可以鍛煉和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讓教師產(chǎn)生愉悅感和成就感。在教學過程中,用詩詞設疑,可以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以“錯”示警
錯誤的認知雖然沒有正確反映事物的本質,但它卻從事物的反面補充闡述了正確的外延,就如同黑夜加深了人們對白晝的認識,因而我們可以利用錯誤,強化正確認知。
現(xiàn)實生活中,有許多常識其實是錯誤的,但許多人卻不以為然以心目中所謂的常識當做干娘,我們可以對此設疑,引發(fā)學生深思,進而找到問題所在。有時候,錯誤是最好的老師,是一部良好的反面教材。正如黑格爾所說:“真理由錯誤而產(chǎn)生,只能是由于發(fā)生錯誤,真理才會出現(xiàn)?!?/p>
4.巧設“障礙”
春秋時期,孔老夫子在《論語》中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意為學生如果不經(jīng)過思考并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jīng)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fā)他, 經(jīng)常用來說明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適時啟發(fā)。
設疑應當具備一定的難度,需要學生思考才能得到結論。
例如,在講授“通過激素的調節(jié)”一節(jié)時,巧設障礙性層層遞進問題:(1)一個健康人(男女有異)的正常體溫是多少?(2)為何人的正常體溫要保持在37℃左右?(3)如何才能保持在37℃左右?(4)人體是怎樣產(chǎn)熱(能量)的?(5)當你吃飯后或跑步后有什么體溫上有何變化?(6)“熱”會把人燒死嗎?為什么?(7)人體如何調節(jié)體溫的?這種遞進式的障礙設問,能引導學生思維的不斷深入,有利于突破重點和難點。
當然,設障必須把握一定的尺度,不可一味追求“疑”的深度與廣度。高明的設疑,并不在于問題本身的艱深晦澀,而在于問題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與可操作性,睿智的設疑,是教師思想藝術的結晶,要求教師根據(jù)學情設計一個學生通過一定程度的思考,“踮起腳尖”即可觸及果實——答案,而不是只能仰望、不可觸摸滿天星光。否則,會讓學生感覺云里霧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進而滋長受挫情緒。
5.新舊知識無縫銜接,溫故知新
教材的各個章節(jié)知識點前后順序的安排,本身就是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及難進行編排的,前后章節(jié)是有機的整體,并非獨立成章。必須尊重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學生學習過程是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主動探索,積極交流,從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教學時,可在新舊知識銜接中,設計一系列疑問,既鞏固舊知識,也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新章節(jié)的知識,讓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做到無縫銜接。
結語
疑是思維的起點,善于設疑,才能讓學生的認知和思想出現(xiàn)沖突與碰撞,擦亮思維的火花,刺激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當學生慢慢地揭開“疑”的神秘面紗時,也就是他們剝絲抽繭,學會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的時候。只要教師加以引導,相信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會像星火一樣,燎原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