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鳳玉??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語言對于小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yǎng)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可以體現(xiàn)出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風格等。本篇論文對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進行探究,首先介紹了小學語文學習的重要性,然后從多個方面闡述了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具備的特點。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語言;探討
一、 引言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之下,對于小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越來越受到重視,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教師需要具備很高的專業(yè)素質(zhì)。語文老師的教學語言是評價一個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參考因素,對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本文對小學教師語文教學語言的特點做了詳細的探討。
二、 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重要性
目前小學生語文課本的內(nèi)容非常廣泛,其中的知識也非常多,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豐富的語文知識以及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現(xiàn)在的小學語文課本中包含了很多類型的課文,比如散文、詩歌、古詩等,都是一些教育孩子做人道理的知識,很多課文沒有老師的幫助,很難使得學生理解其內(nèi)涵。教師在教學生的過程中不僅要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表達出來,還要掌握語言的優(yōu)美、生動、情感等特點。這樣才可以使得學生容易理解課文中的意思,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所以,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不僅要具備非常豐富的學識,還要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這種能力不僅能夠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同時也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體會文章內(nèi)涵、運用語文中的語言,在教學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三、 小學語文教學應具備的特點
(一) 具有規(guī)范性
老師是學生的榜樣,老師的肩膀上承擔著教育學生、為學生傳授知識的責任。老師的一言一行在一定程度上都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所以老師一定要注意自己在平時教學中的規(guī)范性,比如老師的言辭。老師的言辭不但會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同時也體現(xiàn)一個老師的素質(zhì)。所以小學語文老師一定要做到語言規(guī)范,規(guī)范的語言有利于小學生語言的養(yǎng)成。小學生都處在一個學習的階段,對任何新鮮的事模仿能力很強,他們沒有自主分辨能力,對于接觸到的事物不論正確與否統(tǒng)統(tǒng)都學。因此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的語言便會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老師的語言好與壞直接對學生的素質(zhì)產(chǎn)生影響。小學的語文老師必須要具備專業(yè)的普通話資格證同時也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以及在發(fā)音方面一定要規(guī)范、標準。例如,有的老師年紀比較大,講課的過程中摻雜著很濃的地方方言,久而久之就會使得學生的發(fā)音也不標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的老師講課的過程中言辭非常隨意,所以每一句話的內(nèi)容中語法都不正確,或者詞語運用不當,語句邏輯有問題等等。學生就會潛移默化的受到老師的影響,從而對他們的語言表達帶來不好的影響。
(二) 具有科學性
教師的責任就是教書育人,即是教給學生知識,并且培養(yǎng)學生做人的道理。這其中所說的知識并不是封建落后的知識,而是科學的知識。教師在給學生講授課文的時候,要注意課文的語言特色以及思想感情。教師需要掌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抓住語言的特點,在教學語言中滲入文章的情感。比如在北師大版《落花生》這一篇文章中,如果單從“落花生”三個字上來理解,“落”是一個動詞,也可以理解為種子?!盎ㄉ笔且粋€名詞,合起來就是種花生之意。但是事實“落花生”本身是一個花生的種類名,所以老師如果只按字面意思理解的話,就很容易教給學生錯誤知識。
(三) 具有可接受性
學生處在一個學習的階段,對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但是學生畢竟沒有太多的學習經(jīng)驗,所以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盡量用一些學生容易理解的方法,尤其在教學語言這方面,如果老師在講課過程中經(jīng)常用到一些很生僻的詞匯,學生就不容易理解,因此老師應該在講課當中多用一些簡單的詞匯,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以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輕松。比如《唯一的聽眾》一課,老師可先播放《月光奏鳴曲》:“同學們,剛才你們聽的這首小提琴曲美嗎?大家聽得多認真、多投入呀!你們,就是這首曲子的——聽眾(板書)可是,曲子好聽琴難拉。有一位小提琴的愛好者,剛開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當作是鋸桌腿的聲音,他感到十分沮喪和灰心,但是后來,他成功了,這都是得益于他的那位——唯一的聽眾?!闭n文《遲到》,老師可以先問學生:“今天,同學們來得很早,沒有一個遲到的,誰曾經(jīng)有過遲到的經(jīng)歷?(分清主觀與客觀原因)今天,我們也來讀一篇與‘遲到有關的文章?!睆膶W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與學生生活相聯(lián)系,調(diào)動學生的已有生活體驗,為引導學生理解下文做了鋪墊,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四) 生動性
生動性即是指教學的語言要顯得有活力、具體、帶有感情色彩。教學質(zhì)量標準中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因為生動的語言既能符合小學生的形象思維,也能夠吸引小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果教師不善于使用生動的語言進行講課,學生就會對這門課程產(chǎn)生厭學的情緒。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非常深奧的作品,教師通過使用生動的語言可以把學生的思維帶入到文章的境界中,學生在體會教師生動的語言過程中思想就會進入到課文的境界中,能給學生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五) 趣味性
學生都喜歡幽默、趣味的語言,教師在講課當中通過使用有趣味的語言可以豐富課堂的學習氛圍,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能夠在一個輕松、愉快、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從而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與此同時詼諧幽默的語言有利于學生與教師的感情培養(yǎng),學生往往會因為老師幽默的語言喜歡這個老師的課程,同時趣味性的教學語言可以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四、 總結(jié)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發(fā)揮著很重要的作用,教學語言不僅能顯示出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以及教學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學會對語文課程的理解。豐富的教學語言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更好地起到培養(yǎng)學生語文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曾軍華.關于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探究[J].亞太教育,2016(05):201.
[2] 尚楓林.淺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藝術[J].經(jīng)貿(mào)實踐,2015(11):236.
[3] 楊國華.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分析[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6,2(18):129.
作者簡介:鄭鳳玉,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qū)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福煉校區(q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