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華
【摘要】本文論述在道德與法治課上,教師應開發(fā)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guī)范,具體可通過巧妙滲透、體驗式教學和養(yǎng)成教育等途徑打造魔力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滲透 體驗 養(yǎng)成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9A-0099-02
道德與法治課程體現(xiàn)了我國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治國理念,道德與法治既具有相對獨立性,又具有高度一致性,道德與法治是相輔相成的,教師要努力用道德教育滋養(yǎng)法治教育,也要用法治教育支撐道德教育。
如何使學生喜歡道德與法治課呢?筆者以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九課《這些是大家的》一課為例,談談如何打造魔力課堂。
一、魔力在滲透之中
教師對低年級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如果過早地揭示概念,把知識原理全部灌輸給學生,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效果。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設計有意思的游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部編版二年級《這些是大家的》一課的教學關鍵要讓學生明白屬于大家的、能給大家提供方便的物品叫公物。為了讓學生深入而輕松地了解公物的概念,筆者首先設計了一個“這是誰的”的游戲,當筆者拿出某個學生的物品時,讓該學生大聲說:“這是我的?!碑敼P者拿出教室里的物品時,大家一起說:“這是我們的。”然后筆者用課件展示一個個物品,學生依次大聲回答。游戲環(huán)節(jié)結束后,筆者進行總結:“這是大家的,這也是大家的,這還是大家的,我們就說‘這些是大家的,像這些大家都能使用的,能給大家提供方便的物品,我們就叫它公物?!敝链?,筆者就借助學生感興趣的一個游戲完成了介紹概念的教學目標。
接著筆者又設計了一個“找公物,說作用”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把多張圖片中屬于“公物”的圖片找出來,然后讓學生說說這個公物的作用。小組完成后,筆者要求全班交流,在交流過程中讓學生再次鞏固對公物概念的認識,強化屬于大家的、能給大家提供方便的物品才叫公物的概念。然后筆者又請學生仔細觀察,看看教室里的公物分別叫什么,再讓學生想一想,校園里都有哪些公物……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思維,從身邊熟悉的事物開始,逐步擴展到校園的范圍。
道德與法治課程內(nèi)容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因此,對公物的了解并不是到此為止。最后筆者通過播放一段介紹學校消防安全的視頻,讓學生找一找視頻中出現(xiàn)的公物,筆者適時補充介紹各種公物的作用,并提醒學生:“消防器材也是學校的公物,小朋友是不能碰的!”通過這樣的活動,讓二年級學生對公物的了解又提高了一個層次。
二、魔力在體驗之時
有意識的體驗性教育更能讓道德與法治教育根植于心,開展具有兒童情趣和時代氣息的實踐活動,能在班上形成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享受到魔力課堂帶來的精彩。
為了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使用公物時,采用不同的行為會造成截然不同的后果,筆者設計了一個“連一連”的活動,把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使用后的公物拍成照片,然后出示三張臉:笑臉、委屈臉和哭臉,接著學生動手進行連線,并猜想這些公物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表情。在猜想中,學生一次次感受到采取不同的行為,導致公物完好無損、稍有破損或是完全壞了無法再使用的三種不同結果。
犯錯并不可怕,貴在知錯就改。為了引導學生反思現(xiàn)實生活中對公物使用不當?shù)男袨?,筆者設計了一個“時光穿梭”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在輕緩的音樂中閉上眼睛,回憶自己對待學校公物不當?shù)男袨?。接著,筆者又設置學生和公物模擬對話的情境,學生在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故事中,剖析自己的錯誤,呼喊出愛護公物的承諾。
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指導學生明辨是非,學會健康、安全、有意義地生活。因此,為了指導學生掌握在生活中愛護公物的方法,筆者專門設計了一個名為“對對對 錯錯錯”的辨析游戲,要求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說出愛護公物的方法,并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了一首兒歌,命名為《愛護公物歌》。歌詞如下。
生活用品要干凈,
清潔用品整齊放,
學習用品愛惜用,
安全用品不可碰,
愛護公物我能行!
教師在歌聲中指導學生愛護公物,此類體驗活動遠離了空洞的說教,教學效果非常好。
三、魔力在養(yǎng)成之際
有魔力的課堂可以持久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養(yǎng)成教育將影響學生的一生。小學階段是養(yǎng)成教育的關鍵階段,將為人生的發(fā)展與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養(yǎng)成教育既包括正確的行為指導,也包括良好習慣的訓練,還包括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也包括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yǎng)。養(yǎng)成教育離不開學生的生活,包括已有的生活、當下的現(xiàn)實生活以及未來的生活。
縱觀《這些是大家的》一課,筆者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第一,了解公物,根據(jù)已有經(jīng)驗找到學校中的公物,并拓展了解一些之前不熟悉卻非常重要的公物。第二,通過各種活動,依靠生活經(jīng)驗了解公物的作用,感受公物給大家?guī)淼谋憷5谌?,懂得愛護公物的重要性,掌握愛護公物的方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養(yǎng)成愛護公物的好習慣。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特征之一就是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課堂這一塊主陣地的教學內(nèi)容都是來源于學生生活實際,并為指導學生生活服務的,因此上述教學目標的設定體現(xiàn)了生活性,深度接軌了學生生活。
另外,筆者在組織教學時,充分考慮到一年級學生思想比較稚嫩、生活認知比較單薄的實際,在呈現(xiàn)教學內(nèi)容時竭盡全力進行優(yōu)化。
第一,筆者能夠利用上課教室,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學習情境,把上課教室當作認識公物的道具,讓學生觀察教室里的公物有哪些。如此,學生對“公物”的概念有了形象、感性的認知:電風扇是公物、講臺是公物、掃把是公物、飲水機是公物……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形成學習認知。
第二,讓學生回憶之前對待公物不合理的行為,學生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筆者通過采訪、換位、共情等方式,引發(fā)學生自覺辨析是非,從中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之處,產(chǎn)生改變過往、重新愛護公物的思考,形成學習成長力。
第三,筆者把學生生活中不愛護公物和愛護公物的行為拍成照片定格下來,打亂后讓學生辨析,并說說理由,在此過程中指導學生正確愛護公物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后達成愛護公物的共識,促使學生形成學習共識。
為了把養(yǎng)成教育落到實處,督促學生愛護公物,筆者在上課結束之前,頒發(fā)了“愛護公物小衛(wèi)士”的獎章,并和學生一起張貼在教室里,時時刻刻提醒學生愛護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