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云蕓+范明珍
【摘 要】本文針對常規(guī)的護理模式日益難以滿足患者對臨床護理的服務需求、社會及臨床急需大量既具備較強的臨床應變能力又具有良好身心素質的多元文化護理型人才狀況,提出利用多元文化護理模式培養(yǎng)中職護生的能力,通過更新傳統(tǒng)教學模式、制定合理的教學課程體系、加強與實習醫(yī)院之間的互助協(xié)作等措施,提高中職護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使其成為國家社會所需要的多元文化護理型人才。
【關鍵詞】中職護生 多元文化護理 護士 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0B-0033-03
多元文化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20 世紀美國護理學家提出常規(guī)護理模式、針對性護理等均屬于多元文化護理的范疇。近年來,多元文化護理成為眾多國家臨床護理研究熱點之一。我國臨床將多元文化定義為較大程度滿足具有不同世界觀、價值觀、生活習慣、文化背景等患者對臨床護理的需求,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的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近年來,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我國各大醫(yī)療單位接收來自世界不同民族、國家和地區(qū)患者的數(shù)量也在不斷增加,急需提高護士對多元文化護理的認知度,并使其成為多元文化護理型人才,以便更好地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患者對臨床護理的需求,達到縮短患者的病程、提高我國臨床護理水平的目的。
一、加強對多元文化護理的認知度
據(jù)臨床數(shù)據(jù)調查結果顯示,三級甲等醫(yī)院護士對多元文化護理的認知度較高,約為 75%,其他等級醫(yī)院護士的認知度還不到 60%,因此,還要加強護生與臨床護理人員及相關護理管理人員對多元文化護理的重視,使其具備多元文化護理的能力,以確保護士在臨床與患者交流的過程中,不侵犯患者的宗教信仰、飲食文化等。因此,針對護士的多元文化護理能力的培養(yǎng),首先要建立護士對多元文化護理的認識,其次要加強護士對患者風俗文化、飲食習慣等行為知識的掌握,為患者提供較高質量的多元文化型護理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
二、多元文化護理能力的基礎培養(yǎng)
(一)多元化、全方位學習,提高護生整體素質。中職護生培養(yǎng)目標是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具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求實創(chuàng)新的意識、扎實的護理基礎理論知識、熟練的護理操作技能,并且能在各級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和保健機構獨立從事護理工作的多元化護理型人才。護理工作服務性極強,24 小時連軸性且服務對象多樣化。臨床日常工作中,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突發(fā)事件,因此,需要臨床護士具有較好的身體心素質和臨床應變能力。在中職課程基礎上應當加強護理禮儀、護理心理學、人際溝通等課程學習,培養(yǎng)其在護理實踐中的人際溝通能力,使之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強化專業(yè)技能培訓,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急危重癥的監(jiān)護方法、急救措施以及常用搶救技術等,具備一定的急救能力和搶救意識。
(二)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提高教學效率。護理學習內(nèi)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術操作的學習。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理論基礎、熟練的操作技能,并具有較強的溝通、思考能力等綜合能力。主要教學方法如下。
1.講授式教學。講授法是教學方法中最為經(jīng)典和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大部分教材中的基本理論知識大都以講授法為主。教師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認知能力,護生可以直接、明了地掌握學習護理有關的基本理論知識。例如,講授各門學科的知識中,理論性較強,抽象的知識,教師采用講授式教學可以使護生更直觀、更容易接受與理解。
2.PBL 式(問題導向式)教學。PBL 教學法中,學生作為主體,教師結合臨床,深入分析相關病例,主動提出問題,將護生分組討論,查找資料,探索并尋找解決方法。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護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高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以及知識運用的能力,使其深入地理解“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開展病例討論時,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組 4-6 人,對病例和問題進行組內(nèi)討論,教師在此過程中起引導作用。例如,在講述高血壓章節(jié)時,選擇病例:男性,60 歲,以右側肢體癱瘓、失語1小時為主訴入院,既往有頭痛、頭暈、胸悶、心悸、氣促、視物模糊數(shù)十年病史。查體:血 壓180/120 mmHg,右側肢體癱瘓,右眼偏盲,失語。提出問題:(1)該病例主要診斷及診斷依據(jù)?(2)該病例病變?nèi)绾伟l(fā)展形成?(3)對病人進行臨床護理時的注意事項?學生經(jīng)組內(nèi)討論初步得出答案。教師再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系統(tǒng)講授,講授中提及高血壓病因、病理變化及臨床病理聯(lián)系時,均涉及病例中的一些病史和表現(xiàn),教師重復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利用所講授的知識進行分析,學生作為主體對問題的答案進行補充。最后由教師對課堂內(nèi)容進行總結、梳理。通過臨床病例的引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目的更加明確,因而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并且印象深刻。教師參與學生學習和辯論,師生平等交流,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具體案例分析式教學。在學習過程中,為提高護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尋找一些現(xiàn)實的臨床具體案例,以班為單位,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分配一個具體臨床相關案例,要求護生通過預習教材,查閱相關資料,并通過組內(nèi)進行分析討論,得出結論,派組內(nèi)代表講解本組成果,學生與老師一起分析點評。該方法也可讓護生應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做出合理判斷,使理論與臨床緊密結合,提高學生的邏輯思考與知識的運用能力。
4.角色扮演和情景式教學。角色扮演和情景教學法通過分組模擬臨床情景,給出具體要模擬的場景,例如模擬接診孕婦,每組可分配有醫(yī)生、護士、患者與家屬等不同角色,嚴格按照醫(yī)院的接診流程聯(lián)系,對孕婦首先進行護理評估以及全身檢查,根據(jù)評估結果指定相應的護理措施。這樣,既可鍛煉學生的實景操作與臨床應變能力,培養(yǎng)護生的責任心和積極性,同時也可培養(yǎng)中職護生的職業(yè)禮儀素養(yǎng)。
5.集體討論式教學。在教育教學中遇到難點時,可以開展小組集體討論,使護生在討論過程中激發(fā)思考、集思廣益,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意識以及思維表達能力,為其進入臨床護理打下基礎。例如給學生一個典型病例,再提出問題:“請按護理程序對該患者進行護理?!苯處煈鶕?jù)問題的多少、難易程度,事先確定每個討論組的人數(shù),可以是 20 人左右的小組,也可以是 7-8 人的小組,或是兩兩結對進行。其次,確定開始討論的方法。開始討論的方法有多種,如請學生提出需要討論的問題,請學生提出她們認為最難回答的問題,設計正方反方問題等,如果一種方法不理想可換其他方法。再次,討論過程中教師應隨時注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避免其興趣減退。最后,教師應合理安排時間,留出時間進行總結,使學生對討論的問題有個完整、清晰的印象。endprint
6.網(wǎng)絡信息式教學。身處信息化時代,應用信息化技術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充分調動護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對于中職生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教師要正確引導,運用信息化技術資源進行教學,使枯燥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提高護生的學習能力。
學校提供網(wǎng)絡教學資源,滿足護生學習需要。學校應建有自己的校園網(wǎng),方便教師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還可與醫(yī)學類高校建立網(wǎng)絡教學合作協(xié)議,滿足廣大師生工作學習的需要。建立網(wǎng)絡鏈接,為護生提供大量的學術、科研資料,及時了解臨床最新進展,加強護生自學能力的鍛煉,使之時刻與臨床實踐接軌。學校網(wǎng)站提供大量的交流平臺,如學習心得、問題解答等,便于師生及時調整各自的工作學習方案,提高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的效率。
(三)實現(xiàn)以臨床護理工作為導向的“理論實踐一體化”。護生學習課程可聘請臨床經(jīng)驗豐富的專家授課,并合理適當?shù)匕才裴t(yī)院見習,實現(xiàn)臨床教學。鍛煉臨床動手能力、思維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團隊協(xié)作意識,使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縮小理論與臨床實踐的差距。
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把課堂教學轉變?yōu)榕R床情景式教學,課堂中角色互換,以學生為主導。例如:各種臨床護理技術的學習,護生分別扮演護士、患者的角色,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護生切身體會到病人心理活動,理解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在教學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學生為主題,利用學校的現(xiàn)有資源,運用情景模擬法、示教練習法,分組練習競賽等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相結合。同時,在此過程中還可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自學能力,團隊精神以及職業(yè)素養(yǎng)。
(四)多元化考核模式。據(jù)調查研究,護生普遍認為全方位、多元化的考評體系對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有巨大幫助。考核不應僅僅局限于理論試卷答題考核制,應發(fā)展多形式、多方位考核制,例如課程結束后的操作技能考核、以比賽為依托的理論實踐一體化考核等??己说倪^程即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過程,使護生將能力培養(yǎng)與情感體驗、自主學習與協(xié)作學習、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護生學會進行自我監(jiān)控、自我強化、自我指導,自行評價學習結果,從而充分調動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三、加強培訓,深化多元化護理理念
第一,多元文化護理要對患者的世界觀和思維方式進行分析,患者的日常的行為活動大都受其思維方式的支配。第二,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對護理的需求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即文化背景可對患者的心理具有重要作用。第三,不同國家、地區(qū)的習俗、習慣等均存在明顯差異,護生在進行多元文化護理培訓學習時,應注重學習不同國家地區(qū)的文化習俗、飲食習慣等,了解不同區(qū)域患者的社會特征,避免護士與患者交流的過程中觸犯患者的隱私或禁忌,引發(fā)不必要的護患糾紛。第四,對護生進行護理培訓時,就臨床護理安全性方面的問題,其內(nèi)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使護生自身對多元文化護理的影響,二是護生要明確多元文化護理與護理管理安全之間的關系,避免在臨床護理患者的過程中發(fā)生不安全護理事件。第五,實際參觀考察培訓,通過參觀考察,理論結合實際,可加強護士對培訓內(nèi)容的理解和吸收。定期聘請多元文化護理方面的專家來院開展講座,有針對性地講解預防和解決措施,促使護生學習并掌握更多的臨床護理技能,提高護生的應急能力和心理素質。學校還應定期組織研討交流,鼓勵護生深入學習了解多元文化護理的應用技巧,同時可采取情景劇、角色扮演等模式進行交流研討。
綜上,護理是一種服務性的職業(yè),嚴謹耐心的工作作風、主動熱情的服務態(tài)度、端莊的儀表形象、良好的涵養(yǎng)、高度的責任感和同情心以及扎實的理論基礎與嫻熟的操作技能等是護士職業(yè)道德的表現(xiàn),不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而且能帶給病人溫暖和親和力。當下,人們對醫(yī)療服務的要求不僅僅局限于生理方面,還需要社會、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我國臨床應加強對護生多元文化護理技能的學習與培訓,多組織一些多元文化護理的研討交流、講座等,提高我國多元文化護理水平,使其服務于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讓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王向榮,喬桂圓,賀惠娟,等.武漢市青年護理人員對多元文化護理知識的認知與需求調查[J].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17)
[2]林 琳,徐桂華.口腔醫(yī)院護士對口腔??谱o理的認知和培訓需求調查[J].護理研究,2015(29)
[3]祁 玲,王學良.寧夏地區(qū)三級醫(yī)院護士多元文化護理認知狀況調查[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5(33)
[4]周 倩,李繼平.護士對護理安全相關知識認知程度及培訓需求的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2(15)
[5]葉紅芳,陳湘玉.能級進階模式的護士培訓需求分析模型[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
[6]郭愛梅,廖春梅,孫麗媛.角色扮演、情景教學在護理學基礎實驗課中的應用[J].大理學院學報,2004(3)
[7]黃 威.護士多元文化護理培訓的探索與實踐[J].當代醫(yī)學,2013(19)
【基金項目】桂林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一般課題(C類)(2016C-08)。
(責編 江月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