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嵐
摘 要:中外高職合作辦學是學校辦學模式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有效途徑,是職業(yè)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策略。目前國內對于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概念和具體實施辦法尚沒有統(tǒng)一界定,各高職院校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問題。本文介紹了筆者學校中埃高職合作辦學過程中的有關文化習俗等問題,并以此探討了中埃合作辦學模式下課程教學過程中關于埃及文化習俗方面的注意事項及策略。
關鍵詞:埃及文化習俗 中埃合作辦學模式 職業(yè)教育國際化 高職院校
中外合作辦學被視為職業(yè)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對創(chuàng)新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有著重要意義,目前已成為我國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職業(yè)教育領域的中外合作辦學也成為一大熱點,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也加入了合作辦學的行列。
中外合作辦學通常是指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的教育機構,目前所稱的中外合作辦學一般是指國家鼓勵的在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領域開展的中外合作辦學。中外合作辦學對高職院校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國家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推進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推動區(qū)域教育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加強合作、共同行動,既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又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人才支撐,中國與沿線國家一道,擴大人文交流,加強人才培養(yǎng)。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北京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積極開展教育國際化建設工作,先后與多所外國院校進行了合作辦學。例如,與英國斯托克學院和威根·雷學院開展了BTEC合作辦學,收到了較好效果。2015年,與埃及MEK慈善基金會進行教育合作,培養(yǎng)埃及留學生。2016年,又與埃及MEK基金會及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通力合作,簽署了合作協(xié)議。目前,已經有機電一體化技術、電子信息工程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專業(yè)的埃及留學生先后進入筆者學校學習。中埃合作辦學模式下,要順利完成預期培養(yǎng)目標,教師除在培養(yǎng)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探索新思路外,還要考慮到埃及特殊的文化習俗,這在教學過程中和日常學生管理過程中都要注意。
一、埃及留學生特點
進入筆者學校學習的埃及留學生,由埃及MEK慈善基金會選派,學生綜合素質較好。埃及的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由于歷史原因,英語在埃及也被廣泛使用,因此,學生有英語基礎,但是,沒有任何漢語基礎。因此,埃及留學生在筆者學校學習一年的漢語之后,需要參加并通過HSK(漢語水平考試)四級考試。第二年進入專業(yè)課程學習,全部專業(yè)課程用漢語教學,并且采用漢語教材,這對于初入中國的埃及留學生來說,學習的壓力也是很大的。
埃及留學生主要民族是阿拉伯人,語言是阿拉伯語,有許多自己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絕大多數埃及留學生初次來到中國,之前對中國了解不多,新的生活環(huán)境及文化習俗與埃及國內差異很大。因此面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文化習俗等,能否很快適應中國校園生活,對于埃及留學生來說,是全新的挑戰(zhàn)。
二、埃及文化習俗
埃及是阿拉伯第一人口大國,埃及的國教是伊斯蘭教,全國有92%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對埃及人來說,宗教不僅僅是信仰,而且是與日常生活、風俗習慣等社會活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孩子從中小學開始就學習宗教教育的課程,離開了宗教,他們的生活無從說起。埃及每星期五是“主麻日聚禮”,做集體禮拜。埃及嚴格遵守伊斯蘭教的教規(guī),每年進行一個月的齋月,齋月里所有穆斯林白天均禁食任何食物。埃及伊斯蘭教徒不僅僅是虔誠信仰“五行”(自白、禮拜、絕食、布施、參拜麥加圣地),還得力行,這才算完成信徒分內的事。也就是說,“五行”已經和日常生活融為一體。因此了解他們這種宗教習俗之后,才不至于在無意中傷害埃及留學生的“五行”。伊斯蘭教徒有個絕不可少的習慣,即一天之內祈禱數次。
除了宗教之外,生活習俗上也有很多禁忌。埃及人在正式用餐時,忌諱交談,否則被認為是對神的褻瀆。埃及人忌吃豬、狗肉,也忌談豬、狗,不吃蝦蟹等海鮮食品及奇怪的魚。埃及人不喜歡藍色和黃色。通常在埃及人面前盡量不要打哈欠或打噴嚏,如果實在控制不住,應轉臉捂嘴,并說聲“對不起”。埃及婦女有禁忌,按伊斯蘭教義,埃及婦女要戴頭巾,不能穿短、薄、透、露的服裝。埃及人在某些場合還會用擁抱禮或親吻禮,例如,吻面禮,用于親友之間,尤其是女性之間。如果是老朋友,特別是久別重逢,則擁抱行貼面禮,即用右手扶住對方的左肩,左手摟抱對方腰部,先左后右,各貼一次或多次,而且還會不斷問候“你好吧?”“你怎么樣?”“你近來可好?”“你身體怎樣?”等等。埃及人正直、爽朗、寬容、好客,他們往往很熱情和幽默。
三、中埃合作辦學中的策略
我國除部分省市的高職院校外,有中埃合作項目的高職院校并不多,辦得有特色的高職院校更是寥寥無幾。筆者學校與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的高職合作教育是一種全新的中外辦學模式,尚處于探索實踐的初級階段,國內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參考,只能不斷探索合適的方法,不斷積累相關經驗。并且,由于埃及是阿拉伯國家,有特殊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問題,在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時必然會遇到種種矛盾和問題,在合作辦學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尊重埃及留學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
只有了解了埃及留學生的宗教和生活習俗,教師才不至于在無意中傷害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埃及留學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埃及留學生每周五在學?;蛘呷デ逭嫠伦龆Y拜,教師給予支持和理解。遇到齋月,生活上要給予關心。女留學生遇到教過的女老師會行擁抱貼面禮,教師應該熱情回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衣著、用語等方面,盡量避免一些身體碰觸,談話時多贊美埃及古老文明,避免談論中東政治問題,在日常接觸中也要考慮到埃及學生的禁忌。
2.合作辦學中的中國文化教育
在中埃合作辦學中,將中國文化教育列入合作辦學的教育計劃中非常必要,中埃合作辦學包括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溝通和交流。雖然中國和埃及都屬于文明古國,但是兩國文化差異相當大。因此,構建開放、包容的校園文化,尤其加強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兩國文化活動,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學生的潛移默化作用,有效發(fā)揮我國傳統(tǒng)文化在教育中的引導作用,創(chuàng)建中埃文化和諧發(fā)展的國際化辦學環(huán)境。在構建校園文化環(huán)境中以我國文化為主,以埃及文化為輔。在中埃合作辦學教育過程中充分重視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合作辦學的人才質量,學校也可以通過組織中埃文化交流活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溝通和理解能力。endprint
3.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
埃及留學生課堂積極踴躍,學習氣氛好,思維活躍,求知欲強,積極思考,由于學生學習成績差別大,搭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構建自主、合作、學習型課堂,寬松的課堂教學,能顯著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形式多樣,必將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角色轉換,由教為主變?yōu)閷W為主,由個體學習為主變?yōu)楹献鲗W習為主。
4.開展豐富多彩的中埃學生交流活動
為使埃及留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學校的校園文化,更好地進行學習和生活,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中埃學生之間的課外交流活動。例如,各種學生社團活動和文體活動,定期進行中埃學生足球友誼賽、中國傳統(tǒng)歌舞表演、武術表演、樂器演奏等。在中國重要的節(jié)日之際,舉行中埃學生文藝聯(lián)歡會,不僅讓埃及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也讓埃及留學生練習了漢語交流,提高了口語能力,又充分了解了中國學生。
5.加強中方合作教師隊伍建設
由于中埃雙方在教學形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這對中方教師無論是在英語還是專業(yè)知識等方面都有較高要求。為了更好地適應合作辦學的要求,要加強師資培訓,拓展教師視野,中方任課教師主要選派青年教師擔任,主要是考慮到他們的知識結構、創(chuàng)新思維、英語等方面能力比較強。
四、小結
埃及是“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加深中埃教育合作對于推動“一帶一路”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開展中埃合作辦學是一項開創(chuàng)性的教育事業(yè),是筆者學校教育國際化發(fā)展的重要載體。目前,中埃合作辦學仍處于探索階段,在此辦學模式下,埃及文化習俗概念的引入十分必要,教師應從專業(yè)知識的培養(yǎng)和文化知識的傳播兩方面入手,做到課堂內、外都始終貫穿此理念,并為中埃合作辦學提供新思路,這樣才能順利完成合作辦學預期培養(yǎng)目標。中埃合作辦學的教學行為關系到教學質量,無論采取何種形式,教學質量應該始終是合作辦學中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在今后的工作中,還要進一步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開拓中埃合作辦學的新局面,提高辦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孟中媛.關于中外合作辦學發(fā)展策略的思考[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8(7).
[2]張雪雷.中外合作辦學院校學生管理探析[D].長春:吉林大學,2009.
[3]殷江,胡娟.中外合作辦學文化沖突與跨文化管理[J].課程教育研究,2013(5).
[4]張艷蓮.合作辦學中的中國文化教育[J].教育管理,2015(01).
[5]張國梁,朱泓.高等教育國際化與人才培養(yǎng)的若干思考[J].遼寧教育研究,2002(2).
(作者單位:北京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