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麗川
摘 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帶動了科技的進步,科技的進步又讓人們意識到教育教學的重要性,因此,現(xiàn)在很多的國家開始重視教育教學方面的發(fā)展和進步。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國,人口眾多成了中國的標志,想讓中國更好、更快地發(fā)展,就必須要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質(zhì),讓中國成為全世界的典范。因此,對于孩子的思想教育,非常的重要,接下來,就如何提高小學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實效性,闡述了提高小學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意義與作用、在小學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針對這些問題應該要采取的措施。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程;意義;作用;問題;措施
想要提升中國的綜合國力,就要提升中國人的思想政治覺悟,對于孩子來說,他們可以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充分,因此,一定要對小學生的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
一、提高小學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意義與作用
有利于培養(yǎng)小學生愛國的情懷,讓他們更好地為了國家的建設而努力。作為一個中國人,思想政治覺悟一定要高,對小學生進行更加嚴格的思想政治課程教學,就有利于培養(yǎng)小學生愛國的情懷,讓小學生可以更好地為了國家的建設而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質(zhì),讓自己可以做一個合格的中國人,為中國的形象代言。
二、在小學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師資力量薄弱,導致了小學生沒有更好的引導
在小學的時期,小學生的主要任務還不是學習,他們更多的是玩耍,因此,學校不會為小學生招聘更多的優(yōu)秀的老師,老師的主要的作用就是帶領學生玩耍,而不是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
在這種情況下,導致了師資力量的薄弱,讓小學生沒有更多的學習的機會,就導致了小學生沒有老師正確的引導,使小學生學習不到更多的知識和能力,他們的思想政治覺悟也難以有所提升。
(二)學校的不重視,導致了小學生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思想政治覺悟方面的錯誤
在小學的時期,小學生還是家長手中的寶貝,他們的心愿還是讓小學生更好地玩耍,不需要去學習更多的知識和能力,因為他們認為小學生可以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更好地學習這些知識。
這種情況下,就導致了家長對小學生的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不重視,導致了學校對小學生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不重視,導致了小學生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思想政治覺悟方面的錯誤,比如他們都想要一件玩具,因為都會竭盡全力地想要去得到它,不會想到要給其他人,沒有思想覺悟,使他們不會為他人著想。
三、針對在小學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應該采取的措施
在小學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雖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但是學校和老師也要想盡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讓小學生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自己的思想政治覺悟,更好地進步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培養(yǎng)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最重要的辦法
在小學時期,小學生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他們對于自己所學習到的知識和看到的東西,都會充滿了好奇心,因此,一定要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讓他們激發(fā)自己的能力,這樣他們就可以在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更好地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一是要讓老師經(jīng)常提問。在小學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老師的作用非常大,老師一定要經(jīng)常在課堂上對小學生進行提問,讓他們對思想政治課程上學習到的知識有自己的理解,有能力去分析這些問題,這樣,學生就可以對思想政治產(chǎn)生一定的興趣,就可以更好地學習,思想政治覺悟會有一定的進步。
(二)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增加一定的互動
互動性的教學模式非常重要,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尤為重要,當然,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一定要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進行合理的互動,老師可以給學生分組,讓學生與學生進行合理的討論,這樣就可以增加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增加了,學生之間的思想政治覺悟就會有很大的提升了。
(三)抓好兩頭,積極轉化和輔導后進生
對于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經(jīng)過一個長期的過程的,因此,一定要抓好兩頭。對于積極的學生,要對他們進行表揚,讓他們知道,他們這樣做是非常正確的。對于那些學困生,一定要更多地輔助他們,因為提升他們的思想政治覺悟更加重要。對于提高小學思想政治覺悟的教學來說,老師的作用非常的重要,學生想要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覺悟,就需要老師的輔助和幫助。
總之,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讓他們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覺悟,為了國家以后的發(fā)展而努力,是小學教育不變的宗旨。只有不斷提高小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才能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孜娜提古力·阿克帕爾.增強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實效性的對策研究[J].學苑教育,2014(14):18-19.
[2]耿秀青,段麗麗.思想政治課教師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J].新課程學習(小學),2009(4):72.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