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龍兵
【摘 要】 借助課堂開始之前的預習,教師可用科學的教育方式完成知識的引導和教育,促使學生在預習中對知識形成基本的理解,精煉出難點和重點,從而在后續(xù)課堂教學中更加有針對性地解惑。
【關鍵詞】 小學數(shù)學;預習習慣;培養(yǎng)
一、設計針對性預習
布置預習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加了解下一節(jié)課所教學的知識內容,所以預習與教學目標應當結合起來,促使學生了解預習的核心和重點。按照實際的需求,布置作業(yè)的過程中需要將新課程當中的重點、難點等設計起來,并針對性地突出預習的有效性。
例如,在“認識三角形”這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便可以布置一些趣味性、實踐性的預習作業(yè),例如采取“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三角形”、“通過對教材的理解,總結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哪些特點,與四邊形的區(qū)別在哪”……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對這一些預習任務的完成,實現(xiàn)對三角形的理解,同時在后續(xù)課堂學習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有明顯提升。另外,在預習之后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及時檢查學生的預習成果,并及時進行反饋,掌握學生在預習時掌握了怎樣的知識,并對存在不清晰的地方進行針對性講解,這也是提高預習針對性、課堂教學針對性的有效方法。
二、設計層次性預習
在教學中,因為學生在知識認知能力、成長的經歷以及以往的知識學習成果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再加上學生本身對于數(shù)學學習的態(tài)度也并不相同,所以學生的學習效果、成果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區(qū)別。在教學中教師需要認識到這一些差異,了解學生之間的不同,并在課堂教學、預習設計等方面充分考慮、體現(xiàn)這一些差異,例如可以將所有的學生劃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并根據不同層次設計不同的預習任務。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與層次性。預習必然是面對所有學生且從淺至深的,起初題目難度應當比較簡單,同時隨著預習的進展難度會不斷地提高,只有在學生自主思考和學習之后才可以理解。對此,預習的設計不僅需要包含基礎性的題目,同時也需要包含一些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題目。
例如,在“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一內容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布置一些具體的預習任務,例如:1、閱讀教材內容,通過反復閱讀做好相應標記,尤其是標記出無法理解的內容;2、根據課本當中的要求,尋找出關于平行四邊形以及梯形的相應內容,同時應用平行四邊形紙與梯形紙借助對比、折疊、測量等方式看是否有什么發(fā)現(xiàn),并記下來。這樣的預習作業(yè)要求明顯,同時可以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促使學生在預習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并在獲得成果時形成一定的自豪感、榮譽感,長期之后學生對于數(shù)學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也會隨之提升。
三、設計拓展性預習
小學數(shù)學閱讀教育的主要途徑在于課堂,但是閱讀教學不能僅僅體現(xiàn)在課堂中,反而課余時間的閱讀練習更加重要,是學生形成良好數(shù)學溝通能力的關鍵。在閱讀教學之余,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可以自主的鞏固所學內容,同時不斷地練習。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技能,促使學生可以從淺至深的方式對閱讀內容形成理解。為了更好的保障拓展性學習效果,教師需要在課堂前進行適當?shù)囊龑?,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參考文獻】
[1] 李澤國,姜虹娟. 學生學習習慣培養(yǎng)的方法[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