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騰華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薄读x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我們指明了方向,要求教師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機,以密切聯(lián)系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探究,在生活中領悟、發(fā)展,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意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收獲健康的人格,為今后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一、品德課堂教學,生活是源泉
根據(jù)《課程標準》,品德課堂一定要立足生活、貼近生活,因為學生的實際生活、直觀經驗、真實的感知體驗等,都是課堂教學取之不盡的源泉。筆者在教學中對此進行了充分實踐。
例如教學《秋天在哪里》這課時,筆者把學生帶到野外去尋找秋天,讓學生在全身心投入中,真切了解到秋天“不僅美麗,而且是個碩果累累的季節(jié)”。在玩樂中,學生感受到大自然帶給我們的歡樂,感受到四季給予我們的饋贈,體會到戶外的美,自然而然地生發(fā)了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又如《我和太陽做游戲》這篇課文,寫的是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于是在揭示課題后,筆者就帶著學生讀兒歌《影子是我的好朋友》,自然地導入主題——我和太陽做游戲,然后帶學生到操場上玩“影子”的游戲。最后筆者還帶學生回到班上“制造”彩虹,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學生都積極參與,他們探究大自然奧秘的好奇心也自始至終都保持著。
而對于《我們的大地媽媽》這節(jié)課,課一開始,筆者先出示美麗的大自然風光課件,讓學生了解“大地媽媽”為人類所做的貢獻,激發(fā)學生熱愛“大地媽媽”的感情。接著再出示污染、破壞環(huán)境和浪費資源的視頻,并讓學生談一談在生活中看到的污染情況。學生們紛紛發(fā)言,有的說:“小河水都發(fā)臭了,水面飄著垃圾,人們都是捂著鼻子走過去?!庇械恼f:“有的人隨處吐痰,隨手亂扔垃圾。”有的說:“汽車多了,空氣差了?!薄@時老師把問題拋給學生:“大家的生活品質被環(huán)境污染嚴重影響了,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改善呢?”學生們紛紛發(fā)言,有的說:“我們要多種些綠色植物?!庇械恼f:“大家不應該亂扔垃圾。”在學生的發(fā)言中,課結束了,大家同時也明白了美好的環(huán)境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從說到做,從感性到理性,培養(yǎng)了學生愛護環(huán)境、保護家園的意識。
教師、家長每天最惦記的一件事,就是學生上學放學路上的安全。于是在教學《遵守交通規(guī)則》一課時,筆者在課前先讓學生了解一些信號燈的常識。課上,筆者播放了一個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動畫,再引導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里的交通情況、交通事例,討論該怎樣過馬路。然后小結成兒歌:一停二看三通過,先左后右安全行。筆者還讓學生模擬表演過十字路口、過馬路的場景,讓學生領悟到交通規(guī)則的必要性,從而產生主動遵守的意愿。學生通過討論、表演等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學到了如何遵守交通規(guī)則,明白了應該怎樣遵守,更增強了自我保護意識。
關于家庭生活,更是品德課堂結合實際進行教學的重點。比如教學《干點家務活》時,筆者提問:“哪些同學在家?guī)椭职?、媽媽做過洗碗、掃地等家務活?”在同學們的回答和分享中,在教師的相機評價中,學生體會到長輩的辛苦,這時就可以適時地要求學生回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筆者還引導學生看折衣服的動畫,再請學生上臺展示,然后在班上進行折衣服比賽,看誰折得又快又好。從課題的引入,到展示、比賽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滲透愛勞動的意識,從而潛移默化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再比如《我和我的家》的教學中,由于現(xiàn)在很多家庭的親戚關系變得簡單,不少學生對親戚關系不太清楚,于是筆者先整理出父親一脈的親戚稱呼,再整理出母親一脈親戚的稱呼,并用幻燈出示,讓學生形象直觀地了解親戚之間的稱呼。然后師問生答,將教師的角色從“權威”向“同伴”轉化,從“講師”向“導師”轉化,也使學生從被動服從轉向主動參與,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推動品德的內化,方式很重要
在引入生活的活水源泉之余,筆者還使用了角色扮演、組織辯論等方式,促進品德課堂教學。在教學《花草樹木點頭笑》一課時,筆者組織了“森林舞會”活動,讓學生分別戴上花、草、樹、木的頭飾上講臺介紹花草樹木的作用;繼而再出示一些破壞花草樹木行為的視頻,讓學生角色互換說說感受。通過角色扮演這一活動,學生融入了情感,建立了生態(tài)意識,領悟到人與植物的關系是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在這堂課的最后,筆者還請學生為學校里的花草樹木做一件事,從說到做,使學生的品德得到內化。
而對于《我會自己整理》一課,筆者則采用課堂辯論的教學模式。課剛開始,筆者就出示一段視頻:李莉玩完玩具后,沒有收拾好,而是說:“我累了,讓媽媽整理?!笨赐旰?,筆者拋出問題:“李莉是該自己整理,還是該讓媽媽整理呢?”學生低頭沉思,筆者抓住這個教育的契機,沒有指名讓學生回答,而是讓學生自主選擇座位,同意“自己整理”的同學坐左邊,同意“讓媽媽整理”的同學坐右邊,然后兩組學生互相辯論。在辯論中,學生知道了媽媽很辛苦,自己的事情要學會自己做。在達成共識后,再讓一些有經驗的學生說說整理的技巧,達到了知行合一的目的。
三、促進品德的形成,體驗很關鍵
在教《我會好好吃》這課時,筆者把教室布置成“自助餐廳”的情境,先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午餐,再讓學生搜一搜有關蔬菜、水果、肉類等各類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在搜索的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飲食選擇上存在的缺陷,接著筆者再讓他們對自己的菜譜進行修改。通過實踐體驗,學生學會了合理搭配一日三餐,養(yǎng)成了良好的習慣,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而教《看我多精神》這課時,課伊始,筆者就讓學生先觀看莊嚴的國旗護衛(wèi)隊升國旗視頻,說感受。然后讓學生讀有關坐、立、行的兒歌,按兒歌的要求做動作,同桌當鏡子互相評價。這樣,學生就在生生互動中掌握了規(guī)范標準的坐、立、行姿勢。在課外還要多監(jiān)督、檢查、評價,保證學生的活動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使學生的認識體驗更深刻,活動效果更實在。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告訴我,我會忘記;給我看,我會記?。蛔屛覅⑴c,我才會明白?!彼?,品德與生活的教學一定要聯(lián)系生活,從生活出發(fā),讓學生積極參與,從中獲得真實感受,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最終收獲健康人格。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侯縣祥謙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 黃曉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