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震鵬
摘 要:在中學語文教學研究中關于文本閱讀的策略研究一直是重點,在多種文本體裁的教學中小說體裁文本教學最不盡如人意,而中學語文教材及試題則又是以文學鑒賞作為重要組成部分,這就使得教師在這一問題上所投入的精力要多于其他類型教學,以此來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結(jié)合小說內(nèi)部的人物性格、環(huán)境描寫、小說思想主旨等方面為學生進行文本情景探究,幫助學生學好小說,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小說閱讀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要合理地組織教學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情境;小說教學
在古往今來的文學發(fā)展過程中,小說一直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這是由于小說文學本身所具有的“情節(jié)簡單易懂”“人物性格豐滿”“劇情此起彼伏”等因素為廣大讀者所喜愛,也正是因為這些因素,小說的發(fā)展是較為迅猛的,不論層級與地域,人們都可以依據(jù)自身生活經(jīng)驗對小說文學進行基本的解答與探究,嘗試去賞析小說文學的精神內(nèi)涵。而在中學語文教學領域,這卻是不行的,對于中學語文教學而言不論題材與形式,小說都要放置在一定的框架與內(nèi)涵下進行賞析與解讀,這就為學生去理解這些內(nèi)容造成了困擾。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對小說情境解析框架進行了解與掌握,從而推進學生閱讀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一、引導學生整理小說情節(jié)線索
在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小說作品都是極為經(jīng)典之佳作,這些作品是各小說文學風格的標桿。這也意味著這些小說的場景、線索、人物乃至情節(jié)都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作為一位小說讀者可能會因為小說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人物內(nèi)心的糾葛發(fā)展而傾心不已,但作為學生而言,這種特性無疑增加了學生進行小說閱讀賞析的難度。因此,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閱讀學習體系,引導學生從小說情節(jié)線索入手進行整理,從而降低學生小說閱讀學習成本,幫助學生邁出體系化探究的第一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這一內(nèi)容的教學時,要幫助學生從小說內(nèi)部事件、人物中尋找小說情節(jié)線索,對于中學小說文學探究而言,學生把握好情節(jié)走向就意味著學生的探究大方向是正確的。例如,在教學《水滸傳》中的《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這篇課文時,我先就標題為學生進行了情節(jié)探究,學生對魯智深這一人物是較為了解的,但在進行這一課文學習之前學生對此人的印象仍舊停留在“水滸英雄”這一印象上,主觀情感影響大,缺乏客觀認識。我就基于此對學生進行了教學,使學生了解到魯智深不僅是“水滸英雄”,更是一位農(nóng)民起義者,發(fā)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是歷史的賦予、是當時時代的必然選擇,而作者只是通過小說化的語言進行了合理表達。通過這一教學方式幫助學生了解小說探究框架,以提升學生小說探究的效率。
二、鼓勵學生品析人物基本特征
人物是小說作品中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不論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小說教學,還是學生自主進行小說文本探究都離不開對人物形象的探究。對于一本小說而言,其線索的發(fā)展、情節(jié)的推動都離不開一個豐滿人物的推動,而對于讀者而言這豐滿的人物則是其閱讀的主要動力。因此,教師應當在小學閱讀情境教學中對小說人物形象進行探究教學,以促進學生領會小說的思想主題。一般地,對比分析方式與換位體驗方式是較為常用的人物分析教學方式。以對比分析法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此方法進行運用的價值在于將兩個不同作品中的主人公放置在一個標準下進行比較,使學生了解不同主人公所面對的不同歷史背景,去理解不同人物的不同選擇。例如,在教學魯迅先生的《孔乙己》這篇作品時,我就引入了同為魯迅先生作品的《阿Q正傳》作為對比閱讀,在這一過程中我借助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作為評價標準對孔乙己進行分析,這不僅使學生感受到了“精神勝利法”的內(nèi)涵特質(zhì),還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孔乙己這一人物的選擇。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對小說情境閱讀分析建立整體意識,推進學生賞析質(zhì)量的發(fā)展。
三、深入挖掘小說思想主旨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小說情境教學時,小說自身的思想主旨是繞不開的,對于一篇小說而言,其所有的素材都是為了主旨服務的。而小說的主旨卻又常常是內(nèi)隱的,這就使得小說的主旨賞析是較為艱深的重點內(nèi)容。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由小說三要素入手,進行深度梳理分析、高度精簡整理,從而高度概括文章主題,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小說思想內(nèi)涵的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自我進行小說主旨整理,這將有助于學生對相關內(nèi)容進行掌握,這也是鑒賞小說情境的必要過程。
總之,中學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小說閱讀教學時應當以學生自我發(fā)展為中心,作為文學體裁的一種,其閱讀情境的解析探究是要依靠學生自我發(fā)展來掌握實現(xiàn)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小說文本分析作為教學基礎,不斷進行教學引導,使學生深入地去探究相關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引導與幫助,培養(yǎng)學生小說情境探究能力,以此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楊仕威.體驗與分析:小說閱讀的基本路徑:由《半張紙》教學課例引發(fā)的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大參考旬刊),2013(7):49-52.
[2]徐廣之.中學小說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主體能動性的有效策略[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旬刊),2016(12):45-46.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