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 要:《陽關雪》是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是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余秋雨的文字是有鋼筋鐵骨的,他的生花妙筆,能將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向往的故鄉(xiāng)。如何引導孩子們品讀到余秋雨散文的獨特韻味呢?我的想法是文化散文還得用文化的方式來教才能保其真味。
關鍵詞:文本解讀;有效教學;《陽關雪》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20-071-1
余秋雨的文字是有鋼筋鐵骨的,他的文章雄渾激蕩,壯闊弘廣,廖遠蒼茫。當我們漸漸習慣了被溫馨美好的心靈雞湯式的文字所安撫時,我們更需要這樣鋼筋鐵骨的文字打通我們的血脈,激發(fā)潛藏在身體內(nèi)的那種對時代社會的使命感,對民族文化的自豪認同感和對價值人生苦苦探尋的神圣感,就從《陽關雪》開始吧。
一、精心設問“激疑”,開啟體驗反思
教師應該具備對文本獨特解讀的能力,除了要有自己的獨特解讀外,教師還需盡量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解讀,預想學生的解讀會達到什么程度,會遇到什么障礙。
每次遇到新鮮而又難啃的文章時,我喜歡“三讀”文章,第一遍讀“硬讀”,就是不看教參自己讀,讀到哪兒想到什么,共鳴或者懷疑,都批注在旁邊;第二遍讀“蟒讀”,就是“滿世界”找與這篇課文有關的資料,紙質(zhì)的、網(wǎng)絡的,浮光掠影地讀,一目十行地讀,讀到會心的地方,就把別人的好東西摘錄下來,據(jù)為己有;第三遍讀,我起了個名叫“否讀”,就是把自己假想成自己的學生,根據(jù)他們平時的閱讀基礎設想我自己在剛才兩讀中得到的東西,哪些是應該講的,值得說的,哪些是不需要講的,不必要說的。這一讀主要的任務是刪,刪去那些雖然高深但不適宜的東西。
如何引導孩子們品讀到余秋雨散文的獨特韻味呢?我的想法是文化散文還得用文化的方式來教才能保其真味。
我首先讓他們說說讀過《陽關雪》后的感受有哪些,有的說“有歷史的滄桑感,有歷史的厚重感”,有的說“語言很華美,學問很深”,有的說“不好懂,不太容易讀得透”……,我接著引導,這么難懂的文章,得想辦法讀懂,大家談談怎么把它讀懂讀透?有的說應該要查閱一些資料,了解文章中寫到的文化的背景,有的說應該多讀,特別是在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可以把疑問寫在旁邊,有的說這篇文章寫邊塞陽關古戰(zhàn)場,很多句子里藏著關于這些的詩句,應該找出這些詩句批注在旁邊,幫助理解課文中句子的含義……我表揚了他們對文化散文閱讀方法的見解,同時也建議他們閱讀游記散文時可以先整體把握了解作者的行蹤,然后再細讀品悟。我們共同設計閱讀方法:圈點勾畫(理行蹤)——吟哦諷誦(品美文)——涵詠品味(悟主旨)。
二、激活學生“前見”,促進情感融合
任何一個學生,在其閱讀一篇課文之前,都己處于一種“先知先覺”的狀態(tài)之中。因此,教師必須激活學生的“前見”,幫助學生尋找與文本的聯(lián)系點、契合點,使學生與文本發(fā)生深度的融合,使學生的解讀富有個性、富有創(chuàng)造性,使解讀走進學生的生活和心靈。
有了閱讀方法后,我們一起梳理了“縣城——沙漠——古戰(zhàn)場——陽關”的游覽順序,并重點品賞沙漠、古戰(zhàn)場和陽關三幅畫面的描寫。我用“沙漠白雪茫茫”概括第一幅畫的內(nèi)容,學生概括其它兩幅畫面:“荒原煙塵飄散”、“荒原寒風獵獵”“荒原雪跡斑斑”“陽關冰海凍浪”“陽關荒草凄涼”“陽關風雪凄迷”,足見孩子們的想象力和語言的表現(xiàn)力,他們表現(xiàn)出的才情讓我折服!
按照學生們的想法,我請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畫面中來讀,讀出你喜歡的味道,說說你喜歡的理由。他們對文章開頭“余氏散文”獨有的“繞口令式”的文筆很是青睞,幾位同學都選擇了這幾句讀:“有了這樣的天,地才叫地;有了這樣的地,天才叫天?!薄霸谶@樣的天地里行走,巨人也變成了侏儒;在這樣的天地里行走,侏儒也變成了巨人?!弊x著讀著,“念天地之悠悠,讀愴然而涕下”的感覺出來了,讀著讀著“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感覺出來了,讀著讀著,“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感覺出來了。
接著,我們便開始了“以詩解文”:讀著“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發(fā),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xiāng)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于朔風中的軍旗。隨著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想起了“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想起了“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想起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想起了“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想起了“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想起了“沙場秋點兵”,想起了“紅旗半卷出轅門”,想起了“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那么多的詩句一下子從文章里傾瀉而出,從記憶的閘門里奔涌而出,那口文化的泉眼活了。我投影出我讀到這里想到的詩句并且讀給他們聽——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p>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p>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p>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p>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p>
——高適《燕歌行》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jīng)》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中人。
——陳陶《隴西行》
那鼓蕩在詩句中的男兒熱血、報國豪情,那縱橫馳騁、金戈鐵馬的沙場征戰(zhàn),一瞬間都在眼前閃現(xiàn)。課堂上的這一環(huán)節(jié),我確信,我和學生們的情感正在發(fā)生共鳴,感受到對英雄的禮贊以及對他們的敬慕和同情,感受到強烈的歷史感和民族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青春與深邃結緣,讓精神和體魄強健而又充滿活力,在躊躇滿志的青春年華里,通過自身的努力不斷追尋知識的滿足和精神的充盈直至自身的健全,并且在這樣的過程中擁有永遠強健的體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