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內容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進一步強調在國家戰(zhàn)略和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對于高等教育,社會發(fā)展,民族穩(wěn)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須重視并加強。其中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維護民族團結,促進和諧穩(wěn)定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雖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但是對于今天我們探索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少數民族大學生 生活教育理論 探索 路徑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特點
少數民族大學生多來自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教育水平相對低下的地區(qū),且每一種民族因其地域特色,歷史發(fā)展,宗教信仰,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風俗,性格,習慣[1]。他們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在外出求學階段跟容易與地域相近,風俗相同,習慣相似的同民族同學,老鄉(xiāng)形成小團體,難融入大的環(huán)境;他們既有對自己民族的自豪,也有對外界事物的向往與追逐,既因為地處偏遠,經濟落后的家鄉(xiāng)環(huán)境,激勵他們自立自強,努力進取,也因為這一原因學業(yè)基礎較差,學習吃力,成績不理想;他們接受的高等教育主流文化和在高校的集體生活,與自己本民族的固有文化,傳統(tǒng)風俗產生碰撞,使他們感到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發(fā)生沖突,難以協(xié)調;他們會有一些較為明顯的不同性格特征。比如蒙古族同學性格豪爽,朝鮮族同學謙恭,維吾爾族同學熱情等[2]。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
在當前的社會多元價值的沖擊和應試教育背景下,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諸多困境。首先教育主體不明,少數民族大學生和漢族大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往往被忽略,教育針對性不強。師生之間是家長制關系,學生依賴老師的被動學習是主流。第二教育目標單一,學校教育為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就業(yè)服務,學生沒有自主分配學習時間的能力和選擇學習內容的自由,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興趣。第三教育內容空泛,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與社會脫節(jié)的教條化,形式化,以至于在追求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并重,彰顯個性的今天很多大學生一談到思想政治教育,馬上浮現的是枯燥乏味的理論課堂,帶著一種疏遠感和逆反情緒。而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更是無法從認知、情感到思想內化和實踐外化相統(tǒng)一。最后教育方法陳舊,普遍采取傳統(tǒng)的自上而下權威式灌輸方式,這種單向、強迫枯燥陳舊的方式往往引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反感,課堂教育中學生注意力不被吸引,用其他事情代替,課外活動,實踐環(huán)節(jié)流于形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缺乏情感互動和溝通[3],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行為養(yǎng)成也沒有統(tǒng)一。
三.生活教育理論的現實意義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現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學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業(yè),期望能培養(yǎng)真正意義上優(yōu)秀全面的人才,同時將教育與國家命運,時事活動緊密結合,奔赴在教育救國的前線。生活教育理論的涵義主要是:“生活即教育”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生活能夠決定教育,教育也能改造生活,生活和教育共始終。教育來源于生活,以生活為中心,從生活出發(fā),在生活中進行教育,同時教育反作用于生活,改進生活,使生活不斷的向上向前進步?!吧鐣磳W校”教育不局限于學校,應該包含整個社會,是學校,家庭,社會的集合,學習成果要在社會中進行實踐,是真正有用的東西?!敖虒W做合一”教育不能脫離實際,教和學的目的都是為了做。陶先生的教育觀是“實踐第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4]。
2.生活教育理論的現實意義
盡管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為教育救國產生的,但是它豐富的內涵確有經久不息的生命活力和時代張力,在教育學上給后代的教育家們不斷帶來啟示。
首先,以生活為中心,強調素質教育。不單以書面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標準,脫離死讀書,讀死書的模式,以學生為主體,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其次,以行動為目的,強調實踐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書本上的知識貫穿到實際中去,教學做合一,知識靈活運用于實踐,實踐進一步檢驗所學的知識。使教育具有針對性,實效性。最后,以開放為特征,強調全面教育。教育的范圍不局限于學校,拓展到整個社會。與時代接軌,關注當下時事熱點問題。社會問題也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問題,培養(yǎng)學生全局觀念,大局意識,自我的發(fā)展與社會的發(fā)展一致,接觸社會,認識社會,激發(fā)靈感[5]。
四.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徑探索
1.以學生為主體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體現人文關懷,以學生為主體,貫徹落實習總書記講話所提到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讓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看到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特殊性,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針對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性,調動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尊重學生,走進學生內心,建立平等的交流關系,正確對待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信仰,風俗習慣,文化傳統(tǒng),在西方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多元思潮的沖擊下,引導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2.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為目標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培養(yǎng)是國家科教興國,智力扶貧,西部大開發(fā),一帶一路等重要戰(zhàn)略的關鍵步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基本道德規(guī)范為基礎,培養(yǎng)理論基礎扎實,專業(yè)技能過硬,政治立場堅定的全面發(fā)展人才為目標。
3.以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相結合為內容
這里包含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理論教育,回歸經典馬列著作,認真研讀思政發(fā)展,仔細分析偉人的哲學思想,讓思政理論能夠合理運用到生活中去,指導生活,成為少數民族大學生解決問題,認識世界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其次,文化歷史教育,我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少數民族文化更是多姿多彩,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善于利于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條件展示我國的地大物博,教育大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利用少數民族傳統(tǒng)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加大中華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歷史教育,讓少數民族大學生認識到少數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是中華文化發(fā)展融合的結果,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意識,自覺維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進步,利用民族風俗習慣,加強大學生的道德觀,法治觀教育,使之成為勤勞善良,自立自強的人;最后,現實科學教育,主要有中國近代史、互聯網信息技術、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等教育。中國近代史可以看做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史,了解了中國近代史才能看到當今中國的崛起以及所面臨的問題,看到國內外的復雜形勢和改革的必要,從而認識到自己的前途命運與祖國發(fā)展緊密相連,自覺把個人理想融入到國家和民族事業(yè)中去,主動掌握先進的技術手段,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扛起自己的責任擔當和歷史使命。endprint
4. 以多樣化手段為方法
教育方法要融入生活,從生活中汲取精華,尋求教育手段的多樣性.
A.課堂教育,課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傳道授業(yè)與立德樹人統(tǒng)一,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統(tǒng)一。既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是中國的大學在育人方面的特色與優(yōu)勢,應該進一步加強和強化;打造“中國系列”品牌課程,將高校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專業(yè)課也進行德育教育,通識課也進行思政教育。
B.課外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陣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中南大學黨委書記曾說,誰占領了網絡宣傳陣地,誰就掌握了意識形態(tài)的主動權,借助網絡大數據,可以把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自媒體技術,增加思政教育的時代性吸引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同時開發(fā)網絡資源,擴大思政教育的范圍和影響力;加強同輩教育,利用榜樣的力量,樹立優(yōu)秀身邊典型,讓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得見,摸得著,達得到,激勵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覺規(guī)范行為,積極上進,努力進??;發(fā)揮宿舍功能,宿舍是大學生在校期間所待時間最久的場所,宿舍的教育功能往往被忽略,在相對穩(wěn)定的宿舍環(huán)境中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引導大學生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習慣,更有利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yǎng)人際交往能力;構建和諧校園文化,開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節(jié),結合少數民族特色和節(jié)日,打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品牌活動,營造和諧校園氛圍。
C.社會實踐,少數民族大學生渴望了解世界,了解社會,了解身邊發(fā)生的一切事物。思政政治教育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置身于大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中,滿足個體發(fā)展需要。搭建學生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的平臺,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走進基層,回歸家鄉(xiāng),訓練實踐動手能力,辨別思考能力,在“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背景下,加強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建立正確的就業(yè)擇業(yè)觀念。樹立少數民族大學生認識到建設美麗家鄉(xiāng),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和任務。
參考文獻
1.黃羽新.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6.
2.劉冬.當代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特點與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3.李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
4.申林靜.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5.王志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03):43-45.[2017-10-11].DOI:10.16320/j.cnki.sdqnzzxyxb.2005.03.015
項目名稱: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與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編號:SMZY201601).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