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龍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小學數學教學改變了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實施了以生為本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尤為重視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學生數學閱讀能力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礎,能有效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及動力,為今后的數學發(fā)展奠定扎實的基礎。本文筆者以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為研究中心,對其現狀及存在的弊端進行了分析,也提出了具體的課堂指導策略,以期能推動教與學更好的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閱讀能力;現狀;弊端;課堂指導策略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我國的教育事業(yè)在全面的發(fā)展,也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但從實際的教學現狀來看,較多的老師還是未真正實施新教育模式,延續(xù)的還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只是表面上迎合著新課標,這樣的教學既沒有實質意義,又無法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是不適宜的。因此,老師必須及時更新教學觀念,通過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逐漸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同時從根源上去改善阻礙學生閱讀能力發(fā)展的因素,給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為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一、 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現狀分析
以往的數學教學中,較多老師總是將重難點知識灌輸給學生,卻忽視了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并沒有獨立閱讀課本的意識,片面的認為閱讀課本是老師的任務,學生在學習中始終處于被動的局面,錯誤的認為只要認真聽課即可,不需要思考太多。這種錯誤思想的存在,導致了老師在課堂中講的津津有味,將自己認為有益的知識全都硬塞給學生,但由于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則很難透徹的理解數學知識。通常來講,老師數學課本講完了,學生仍舊處于懵懂的狀態(tài),究其原因則是因為學生并不具備閱讀能力,這樣會出現教與學質量大幅度下降。
二、 小學生閱讀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一) 老師對閱讀能力認識度不足
部分數學老師教學時間較久,教育思想也日益根深蒂固,所以一直堅信傳統(tǒng)教學是最好的模式,對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認識度不足。仍舊堅信無論在任何時期的教學,老師都必須是課堂的主導,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只要認真聽與學即可,這樣才能考出高成績,教學的出發(fā)點還是以考試為中心。因此,老師的教學思想如果不能及時更新,那么對于數學教學的發(fā)展會起到極大的阻礙作用。
(二) 學生閱讀能力薄弱
由于應試教育的實施,導致當前較多學生受老師教學的影響,其學習思想也停留在應試教育模式中,始終堅信只要掌握老師所教知識,則能順利通過考試,取得較好的成績,導致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從不主動思考,解題思路都是隨著老師的思路走,這樣的教學模式極大的扼殺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導致大多數學生都嚴重缺乏獨立閱讀的意識及能力,經常會出現學生看不懂題意盲目解題的習慣,最終出現學習興趣降低,學生成績及能力下降的現象。
三、 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一) 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語言及交流能力
提高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是提高學生數學交流能力的基礎。但是,僅靠老師的講課,學生很難豐富及完善自身的數學語言系統(tǒng)。因此,想要實現小學生數學語言及數學交流能力的提高,則需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樣學生在不斷的閱讀中才能掌握數學語言,規(guī)范并提高自己的數學語言,鍛煉數學語言的理解及表達能力,進一步建立良好的數學語言系統(tǒng),提高數學交流能力。
(二) 有利于發(fā)揮數學課本的作用
小學數學課本,是由多位教編委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生理及教學原理和數學學科的特點等諸多因素而精心編制的,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但從當前的教學實際來看,師生都沒有利用好數學課本,老師課中采取的是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先講解知識,然后讓學生進行習題練習。并沒有將閱讀環(huán)節(jié)融入到教學中,這正是導致學生數學綜合素養(yǎng)較低的原因。對此,在新時期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應將數學課本當做學生重要的學習材料,重視對數學課本的閱讀,循序漸進的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三) 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
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成效如何,關鍵在于學生是否掌握了閱讀方式。數學研究表明,局限小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原因就是學生間的閱讀差異較大,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盧仲衡先生的“自學輔導教學法”、上海育才中學的“讀讀、議議、講講、練練”教學法以及“青浦數學教改實驗”等國內一些較為成功的教學改革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在新時期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必須讓每個學生都掌握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
四、 培養(yǎng)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課堂指導策略分析
(一) 教學前的閱讀指導
1. 課前預習閱讀
預習是學生能否學好當節(jié)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有效的課前預習能提高學生獲取新知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將新課中不懂的問題找出來,之后再有針對性的聽課,能有效提高學習的效果。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必然需要閱讀,為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老師可以給學生預設閱讀的范圍及要求。
2. 課堂提示性閱讀
第一,小學生的新知學習,不僅要有充足的知識準備,還要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在新課學習前,老師可以適當的安排閱讀環(huán)節(jié),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對新知的好奇及探究欲望,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產生新知學習的強烈欲望,滿足學生自我掌握知識的需求。
第二,為突破而讀。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解答數學題時,常會由于認知水平有限或者思維方向錯誤,而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如果此時老師能引導學生,則能幫助學生走出思維困境,全面的理解知識,發(fā)散數學思維,尋找到最適合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收到良好的數學學習效果。
第三,為解疑而讀。即在聽課、分析、解題中出現疑惑時進行的閱讀。此種閱讀通常都是學生自發(fā)產生的閱讀意識,所以老師要想方設法保持學生的好奇心與質疑精神,鼓勵學生勇敢的質疑。在耐心聽學生的質疑時,要以學生的疑惑為中心,引導學生尋找閱讀材料中的關鍵所在,從而實現解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