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燕??
摘要:以人際交往主題為例,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方法創(chuàng)新進行初探,提出用游戲導入主題,用案例引出理論,用數(shù)據(jù)說明原理,用活動體驗變化,用實踐檢驗成效五步驟法教學新形式。實踐教學證明,此五步驟教學法易于傳授知識,且具有一定的成效,對進一步探索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方法創(chuàng)新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人際交往
《廣東省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中提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指面向所有在校大學生所開設的,為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增強心理素質,學習心理調適、應對挫折和環(huán)境壓力的能力而設置的教育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形式和方法應該符合大學生身心發(fā)育的規(guī)律和特點,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做到形式多樣有趣,使講授與討論、觀看影視資料和各種行為訓練、角色扮演、游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起來,要將知識學習與學生操行考核結合起來。
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是什么→為什么→要做什么;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老師講,學生聽。傳統(tǒng)教學的成效:收效甚微。從我院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和探索中發(fā)現(xiàn),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發(fā)展由選修課到必修課,課時量增加,教學要求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對心理學理論探討缺乏積極性,理解能力有也別于本科院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也低于其他專業(yè)學科。因此這些因素綜合考量就對該課程的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既要避免單純的理論講授,又要避免單純的游戲活動。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中學習掌握能力技巧,又學會思考,既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又激發(fā)興趣和主動性是我們一直思考和探討的課題,結合我院學生具體情況和特點,對該課的人際交往主題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大量的探討、改革和創(chuàng)新。提出了以下的心理教育課程形式創(chuàng)新改革:用游戲導入主題,用案例引出理論,用數(shù)據(jù)說明原理,用活動體驗變化,用實踐檢驗成效。
一、 標題新穎,贏取第一印象分
心理學首因效應,指當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相接觸時會留下深刻印象,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后的認知產(chǎn)生的影響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xù)的時間也長,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對于事物整個印象產(chǎn)生的作用更強。心理健康教育課不同于專業(yè)課,趣味性更強。心理主題的標題是否新穎,是否能夠留給學生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這至關重要,關乎到學生是否對本次主題心理課產(chǎn)生興趣與期待。例如,人際交往主題心理課,倘若就以“大學生人際交往”為標題,只會讓學生覺得平庸無奇,自然也就不能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反之,若以“談情說愛”為主標題,打開PPT課件的瞬時就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學生頓時發(fā)出齊聲驚嘆:“哇”,心中也充滿好奇。這一份好奇足以讓學生對接下來的主題課程充滿期待。一個新穎有趣的心理課程標題能夠為本場心理主題課程贏取良好第一印象。
二、 小游戲導入,活躍課堂氣氛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都是上課鈴一響,老師就拎起課本,打開課件,劈里啪啦講個不停,臺下的學生也漸漸進入催眠階段。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設計的課前熱身小游戲可以舒緩學生的緊張情緒,打破死氣沉沉的局面,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快樂學習和受益。例如,人際交往主題心理課,如果開篇就闡述人際交往的概念與意義,只會讓學生覺得心理課如同毛概課一般索然無味。反之,若課前以“大風吹”的小游戲引入,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游戲中來,則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
三、 經(jīng)典案例分享,調研數(shù)據(jù)說話,通曉心理知識
高職院校日常心理咨詢工作中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案例,將同學們經(jīng)常遇到的典型案例進行重新整合和改編,把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綜合成一個個典型的案例,用類似環(huán)境下發(fā)生的許多高度擬真性的案例作為教學引入,容易吸引學生的眼球。同時案例教學是一種理論聯(lián)系實際,比較與實際生活相貼合的新穎的教學方法。通過創(chuàng)設相似情景,設置矛盾和沖突點,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每個案例后面會提出幾個有待思考和討論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大多數(shù)同學通常都會遇到的問題,具有代表性,這樣可以更好地集中集體的智慧和資源互相啟發(fā),取長補短。
例如,如何解釋人際交往中的“反黃金原則”——別人必須像我希望的那樣對待我。從字面上很難解釋其定義,但是通過案例“小文的應該知道”分享便可以對此定義有更深刻的理解與認識。案例分享:小文總覺得舍友不關心她,對她不好。某晚小文胃痛,坐在床上哭,嚇醒了其他舍友。第二天,舍友找班主任反映情況,班主任找到小文了解情況,問小文,為什么胃痛時不叫醒舍友幫自己拿藥或者送自己去醫(yī)院。小文說:“不用叫,她們應該知道我會胃痛。”老師又問,為什么她們應該知道呢?小文說:“我昨晚沒有吃飯,她們應該知道?!崩蠋熢賳?,她們怎么會知道你沒有吃晚飯呢?小文說:“我昨晚坐在書桌前,肚子咕咕叫,她們應該知道聽到……”小文一連串的應該知道可以說是將“反黃金原則”運用得淋漓盡致。實踐證明,通過此案例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論層面的知識,同時也可以就此案例討論宿舍中應該如何溝通、如何相處。
調研是實踐工作的重要模塊,一次良好的調研可以掌握到較全面、較具體的現(xiàn)實數(shù)據(jù)。借用這些調研數(shù)據(jù)說話,可以去了解當前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可以通曉心理理論,讓深奧的理論轉化為簡單明了的數(shù)字。例如:在講“談情說愛”——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可以借用調研數(shù)據(jù),采用圖表說明當前我院大學生戀愛動機、男女生擇偶觀的問題、大學生戀愛消費觀等。通過圖表數(shù)據(jù),大學生戀愛動機圖表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到當前大學生有多少人是因為愛而產(chǎn)生愛情、有多少人是因為寂寞消磨時間而開始戀愛、有多少人是因為受同學影響而選擇戀愛、有多少人是因為滿足生理需求而選擇戀愛等等;大學生男女生擇偶觀對比圖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到當前大學生的擇偶觀念以及男女間的擇偶標準差異。采用調研數(shù)據(jù)說話,一個簡單的圖表不單可以直觀地反映當前大學生心理動態(tài)觀念,還可以吸引學生眼球,激起學生學習了解的興趣。endprint
四、 團體活動體驗,感知心理力量
在授課實踐中發(fā)現(xiàn):以往以傳授為主的教學方法重在心理知識的給予,難以調動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的興趣和熱情,不能引起學生共鳴,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學生在未來生活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研究表明:參與程度高、內心體驗深刻的教育形式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獲得真正的實效。團體訓練活動是一種主要的且十分有效的游戲活動方式,是一種富于啟發(fā)的、能激活課堂的教學模式。因此我們將團體訓練活動引入課堂教學。期間教師緊密結合不同授課內容精心設計針對性強,能引發(fā)學生深層思考的游戲類團體訓練活動,合理組織學生在團體活動中體驗、感受、反思,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課堂表現(xiàn)氣氛活躍,學生學習興趣濃厚。作為活動的組織者,教師重視學生的自我感受和情感體驗,讓學生在群體互動中獲得支持和幫助,進而積累廣泛的生活經(jīng)驗,促使他們進行自我探索,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講“談情說愛”——大學生人際交往主題中,引用“撕紙”團體小活動,讓學生親自去體驗人際交往中的溝通。感受單向溝通與雙向溝通、主動溝通與被動溝通的差別,進而去理解人際交往過程中溝通差異、思維差異帶來的誤差。
五、 實踐報告書寫,檢驗學習成效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課時少,學生的重視程度也不如其他專業(yè)課程。為了鞏固心理課堂所學的知識,將課堂知識轉化為指導生活實際力量。一般在課程結束時,都會布置相關的作業(yè)。作業(yè)的形式多樣化,可能是一次團體合作任務,可能是一份成長報告,也可能是一份實踐報告。例如:“談情說愛”——大學生人際交往主題中,布置一份課堂作業(yè)——征求十個好朋友的意見,從朋友眼中了解自己的優(yōu)缺點,然后形成一份我的人際交往分析報告書。通過這么一份實踐報告,讓學生真正去了解自己的人際交往情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自我分析反思,最后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成長。
六、 結語
實踐教學證明,以人際交往為主題的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方法改革創(chuàng)新初探,易于傳授與接受知識,且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受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形式創(chuàng)新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實踐探索過程中,會受到很多的阻力。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形式創(chuàng)新應隨著社會現(xiàn)實需要和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變化而變化,根據(jù)實際情況而靈活變通,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構建出一套與時俱的、可行的、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李悅.創(chuàng)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課程教育研究,2013年6月,P4-5.
[2]肖竺,彭艷.式析示范性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模式創(chuàng)新.金卡工程·經(jīng)濟與法,2010年11期,P299-300.
[3]李俠.創(chuàng)新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方法的探索與實踐.中國市場,2010年第26期,P156-1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