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萍萍
【摘要】本文通過文獻法、調查分析法總結、分析了小學古詩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并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提出了自己的對策,希望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能夠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小學古詩教學的問題
(一)低、中、高三個年級段古詩教學的差異性不明顯
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及與一線教師的交談,筆者發(fā)現(xiàn)大部分教師雖然認為低、中、高三個年段的古詩教學策略有差異且差異顯著,但在一線教學實踐中的大部分教師仍然忽略了這個問題。
從新課標的要求來看,對于學生古詩學習的要求是逐漸提高 的;從所選古詩的內容來看,低年段的古詩教材往往是由一些接近學生生活、能夠引起學生閱讀興趣、激發(fā)學生聯(lián)想以及陶冶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培養(yǎng)學生美德篇章的篇目匯編而成的。由于其淺顯易懂,往往是一些童謠、兒歌、童謠,教學重點則因多利用多媒體抑或課本上的插圖、課堂上的誦讀,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的興趣及愛好。中年段的古詩大多以概括反映自然景物和社會生活為題材,多是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重在借景抒情。在理解字面意思上,難度也并不大,重在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情感。而高年段較前兩個學段的古詩來說,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情感,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有所要求,說理詩占有一定的比重。再加上兒童的認知發(fā)展存在著一定的規(guī)律性和階段性,這些都決定著三個年級階段古詩教學的差異性。
然而,小學古詩教學中存在著“每首詩的教學總是按部就班地從作者時代背景到逐字逐句、再到主題、寫作特色一口氣講下來”的包辦式教學模式。這種包辦式的教學盡管收到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對于低中年級學生而言,它缺乏趣味性,不利于激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對于高年級學生而言,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yǎng)他們獨立欣賞、理解古詩的能力。
(二)在教學中重詩意理解,忽略了對詩歌意境的感受
教師在古詩教學中往往拘泥于對古詩字詞句的理解,側重于解決教案上所設計的問題,而對于古詩文字中優(yōu)美詞句以及蘊含其中的情感因素卻未能有效地挖掘。
由于古詩在表現(xiàn)形式、遣詞造句等方面與現(xiàn)在的語言習慣差距甚大。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所以,教師往往包辦代替,把教參中的解釋和自己的理解一股腦兒地搬給學生,以之取代了學生“嘗試理解”的個性化閱讀。而“嘗試理解”過程的遺失,不僅使學生喪失了探究古詩的興趣,也使學生失去對古詩意境的體會。
(三)古詩教學的檢查側重于古詩的背誦,忽略古詩的誦讀
新課標的學段目標中強調誦讀優(yōu)秀詩文、背誦優(yōu)秀詩文,小學生的習題及試卷上注重考查學生的背誦情況,于是檢查古詩的背誦成為古詩教學的重頭大戲。檢查學生背誦古詩的情況固然不錯,但是如果將課堂上的大量時間用于檢查背誦,抑或本課的最終評價方式界定為對古詩的背誦、默寫情況,這完全有悖于新課改的精神,也大大消減了古詩教學的價值。
二、小學古詩教學問題的對策研究
(一)抓住小學古詩教學的特點,注重教學目標的設定
小學古詩教學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小學古詩教學更加講求對古詩的誦讀,通過反復誦讀,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并展開一定的聯(lián)想和想象,從而自然而然地進入古詩的意境,感受古詩的意境美。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好小學古詩教學的特點呢?筆者認為 首先要加強對新課程閱讀教學的學習,把握好各年段古詩教學的要求,從而根據各年段的要求以及學生學習的特點制定出更加“注重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例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象,一個“掛”字化靜為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狀態(tài);“疑”字寫出了當時作者的“懷疑”、作者的想象,本首詩可以抓住這兩個字以及課本中精美的插圖,帶領學生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二)強化教學過程中的體驗與感悟
如何在教學中更加注重“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設計課程目標的落實呢?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1)以還原詩歌創(chuàng)造背景的方式來塑造情境;(2)用聲情并茂的誦讀,帶領學生進入情境;(3)抓住關鍵詞句,揣摩古詩的意境;(4)注重古詩的誦讀 ,以讀促學;(5)利用書中的插圖、多媒體資源帶領學生感受古詩的意境等方法,讓學生充分體驗和感悟。
(三)提高教師的古詩閱讀素養(yǎng)
為什么會出現(xiàn)以上古詩教學的問題呢?教師對此有不可回避的責任。筆者認為,教師存在如上問題可能是基于以下幾點原因:(1)對新課程閱讀教學的要求解讀有誤,盡管對古詩教學的要求是放在閱讀的學段目標來說的,但是兩者之間有很大區(qū)別,不是等同的,在具體教學中,不能先翻譯成白話文,再用記敘文等文體的教學方法來教;(2)尊重權威,相信教參上的解釋往往是不會出錯的,于是在教學中以教參為絕對標準;(3)尋求最簡單、“高效”的教學方法,即直接將眾所認可的見解講給他們聽,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正確答案的記憶,在教學中還比較省事;(4)個人因素的存在,由于教師一旦踏上了講臺,就要承受各方面的壓力,生存的壓力、工作的壓力使不少教師在就職后很少再有時間去充實自己的知識,教師掌握的古詩大都是自己上學時學習的以及小學課本中必學的,所累積起來的古詩文素養(yǎng)還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教師自己尚不能擁有較高的文學素養(yǎng),又何以能講活富有意境的古詩呢?
對于小學教師缺乏古詩閱讀修養(yǎng)的這一問題,筆者認為社會、學校應加強對教師的崗后培訓,注重提高教師的古詩閱讀素養(yǎng),充實教師的文學知識;多開展關于古詩教學的科研活動,提高古詩教學的質量;加強對新課標的學習,關注學生學習的特點,以制定出有效的教學策略。
三、總結
本文通過文獻法、調查分析法總結、分析了小學古詩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并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提出了自己的對策,希望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能夠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思考。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