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蕙
[摘 要]隨著教師專業(yè)化的逐步發(fā)展,教師的教學反思已經(jīng)越來越受到教育研究人員及教育實踐人員的重視。但是,目前教師的反思缺乏有效的依托,出現(xiàn)反思內(nèi)容過于泛化的現(xiàn)象,影響了反思的實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錯題反思自身的知識結(jié)構(gòu)、教學設計和教與學的關(guān)系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更提高自己的業(yè)務能力。
[關(guān)鍵詞]作業(yè)錯題;有效反思;知識結(jié)構(gòu);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31-00015-03
美國學者波斯納曾十分簡潔地歸納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成長=經(jīng)驗+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只有不斷地反思, 教師的教育智慧才會隨著歲月而不斷增長。然而,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的反思出現(xiàn)了不少問題。一是缺乏認識,造成反思懈??;二是缺乏反思的技能,不能利用多種途徑獲取反思信息,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三是缺少反思的氛圍,不能始終如一地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反思。
學生作業(yè)的布置與批改是教師日常教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既是檢驗學生學習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是反饋教師教學設計、組織以及效果的有效途徑。通過學生的作業(yè)情況,教師可以及時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從自己對學科知識、教學設計、教學行為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提升教學效率。
一、根據(jù)學生錯題反思自身的知識結(jié)構(gòu)
漢字難寫難記,是語文教學界的共識。因此,學生作業(yè)中錯誤最多的是錯別字。不少的學生經(jīng)常把“步”字的下半部分多加一點寫成“少”字,“祭”字的左上部分少一點寫成“夕”字,“釣魚”寫成“鉤魚”等。各種情況,不一而足。學生寫錯別字有以下幾種情況:形體相近寫錯,同音混淆寫錯,筆畫增減寫錯,改變結(jié)構(gòu)寫錯。
針對學生作業(yè)中出現(xiàn)的錯別字,我及時反思并采取相應措施。漢字是由音、形、義三個基本因素構(gòu)成的復合體。識字不僅要分別識記音、形、義三個因素的本身,同時還要建立音、形、義三者之間密切的統(tǒng)一聯(lián)系,最后達到會讀、會講、會寫、會用的目標。因此,在識字教學中,單純地對難寫易錯筆畫的提醒和機械地抄寫鞏固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對生字的音、形、義掌握不牢,不懂漢字之理,在識記的過程中較盲目和隨意,焉能不錯?于是,我嘗試在識字教學運用漢字學的字理知識來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識字和記字的習慣,避免錯別字的產(chǎn)生。
要想在教學中熟練運用字理知識來教學,就要豐厚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加強自己的漢字學修養(yǎng)。為此,我閱讀了大量關(guān)于字理教學的書,如,《文字學基礎(chǔ)與字理識字》《字理教學手冊》《字理識字教學法》等。在準備每一節(jié)識字課之前,我都仔細查閱《漢字源流字典》,細細咀嚼每一個漢字的源起及涵義。在教學中,我結(jié)合學生的學情對生字進行深入淺出的字理析解。如,教學“初”字時,為了讓學生加深認識,我告訴學生:“古時候人們在做衣服時,第一要做的是將衣料用剪刀裁開,然后縫紉。因此,‘初的字理就是用剪刀裁剪衣料,這是做衣服的第一步。在漢字中,表示用衣料做成的東西的字都是‘衤字旁,如被、袖、襯、衫、補等?!蓖ㄟ^分析,學生掌握了這類字的特點。這樣,從文字學的角度去做些淺顯的解釋,效果不錯。又如,辨析形近字“即”和“既”時,我先在黑板上“畫”出了“即”和“既”字在古代的寫法,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即”的左邊是一種用來盛食物的容器,里面盛滿了食物;右邊是一個跪坐著的、面向食物的人。因此,“即”字最初表示的就是一個人準備吃食物的樣子,表示“準備吃”的意思,所以“即”被引申為“還沒有開始進行”的意思,可以組詞“即將”?!凹取弊值淖筮呉彩且粋€盛食物的容器,右邊也是一個跪坐著的人,但是這個人與食物背對,不再看擺在面前的食物。這表示“既”字最初表示的是一個人已經(jīng)吃飽了,就要離開食物的樣子。因此,“既”和“既”組成的詞大都含有“已經(jīng)發(fā)生過、進行完”的意思,可以組詞“既往”。
實踐證明,有了對漢字源流的分析理解,學生對漢字的來龍去脈認識得更為深刻,這大大地提高了他們對漢字的辨析能力,有效地遏制了錯別字的出現(xiàn)。
二、根據(jù)學生錯題反思教師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是影響教育教學效果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教學實踐中,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教學設計能力不斷提高的有效途徑。但怎樣的反思才能真正起到促進作用呢?只有基于學生學情的反思才是真正有效的反思。下面以《桃花心木》的教學為例談談選樣進行反思。
教學片段一:《桃花心木》寫法探究
師:聽了種樹人的話,作者受到了什么啟發(fā)?
生1: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jīng)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生2:在不確定中,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yǎng)分轉(zhuǎn)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得到的啟發(fā)給你怎樣的感受?
生1:我的感受是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不確定的因素,要經(jīng)得起考驗,只有獨立自主,才能有所作為。
生2:我們要像桃花心木那樣,從小訓練自己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不依賴,只有獨立自主,才能贏得勝利。
師:由此說來,我們?nèi)撕吞一ㄐ哪臼且粯拥?,也不能有依賴的心理,要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作者這種用樹來說人的寫法叫做“借物喻人”。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的事物,它們身上所具備的品格也能用來形容人,我們可以嘗試著運用。
學生作業(yè)反饋,如圖一、圖二。
【反思】通過評改學生的作業(yè),我發(fā)現(xiàn)竟然有大部分學生回答不正確。2%的學生因不理解題目要求答錯;有75%的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借物喻人”的表達特點,只寫出了事物自身的特點,沒能明確地寫出“借了什么物”喻了“什么人”。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大面積的錯誤,教師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在教授寫法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只注重從文字蘊含的道理和啟示方面去引導學生感悟,并沒有對“借物喻人”這種寫法的概念做清楚的講述。因此,在練筆時,學生沒能把事物的特點和人的品格聯(lián)系起來,就算有聯(lián)系,也沒能講清楚。endprint
當我們把教學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再進行教學時,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片段二:《桃花心木》寫法探究
……
師:由此說來,我們?nèi)撕吞一ㄐ哪臼且粯拥模膊荒苡幸蕾嚨男睦?,要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作者這種用樹來說人的寫法叫做“借物喻人”。同學們想一想:作者借桃花心木比喻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什么樣的人。
生:作者借桃花心木比喻那些能夠獨立堅強,勇于面對困難的人。
(教師相機板書)
桃花心木 人
——
自己汲水生長 獨立自主,勇于克服困難
師:大家想一想,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白楊》《落花生》,作者是不是也是用了這樣的寫法來寫,作者分別用什么樣的事物,比喻怎樣的人,為什么。
生1:《白楊》中的白楊,扎根戈壁,頑強生長。作者用它來比喻邊疆的建設者,他們不怕困難,扎根邊疆,建設邊疆。
生2:《落花生》中爸爸認為花生雖然沒有漂亮的外表,深深地埋在土里,可是卻很有用。作者用花生來比喻那些外表普通卻對人有用、有貢獻的人,默默奉獻的人。
師: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有品格的事物呢?大家想想蠟燭、蜜蜂。
生1: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生2:蜜蜂每天都辛勤地采蜜,自己卻吃不到。
師:是啊,所以詩人羅隱才會寫下“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的詩句。這樣的品格像生活中的哪種人呢?
生:蜜蜂的品格像生活中那些默默奉獻的勞動者。比如,環(huán)衛(wèi)工人,他們每天清晨就開始打掃,給我們帶來潔凈的環(huán)境。
師:對,借物喻人的寫法,我們首先要確定事物身上的品格,然后再聯(lián)系生活,看看哪些人的身上也有這種品格,這樣才能把事物和人聯(lián)系起來,做到“借物喻人”。
(重新講授后的作業(yè))
從以上A案和B案的教學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了學生作業(yè)就是教師課堂教學的一面鏡子。它既是檢驗學生學習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是反饋教師教學設計、組織以及效果的有效途徑。通過學生的錯題這一有力的憑借,教師能對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行為、教學組織形式等方面進行思考并改進,從而達到提升自己業(yè)務水平的目的。
三、根據(jù)學生錯題反思教與學的關(guān)系
建構(gòu)主義學習觀指出,學習不是學生對教師所授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以其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為基礎(chǔ)的主動建構(gòu)。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必然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會出現(xiàn)一定的錯誤和反復。為此,對學生學習過程中所發(fā)生的錯誤,教師應當采取理解、寬容、悅納的態(tài)度,努力發(fā)現(xiàn)其中的合理成分和積極因素。糾正學生的錯誤不可能單獨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復的練習來完成,應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思,特別是內(nèi)在的觀念沖突作為必要的前提。人的成長過程是一個不斷嘗試、經(jīng)歷失誤,并在錯誤中探索出成功道路的過程,正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教學中,教師不要一發(fā)現(xiàn)學生的作業(yè)出錯,就抓狂,去批評學生。我們應該理性地面對學生的錯誤。也許正確只是一種簡單的模仿,而錯誤卻不僅僅是學生的一種經(jīng)歷,更是一種珍貴的資源。教師要對學生的錯題進行辯證的分析,并有效利用,挖掘錯題的潛在價值,使教學平添一些精彩。
教學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建立自己的錯題本,引導學生對錯題的根源進行挖掘、分析、歸類、訂正,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觀念,讓原本的被動接受逐漸地成為自主學習,使錯題資源價值最大化。在錯題本的建立和使用過程中,教師除了重視知識本身的鞏固與應用外,還應當重視學生的心理變化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在指導學生糾錯過程中,教師要努力讓學生逐步感悟并糾正自己的錯誤認知,獲得學有所成的積極體驗,即由發(fā)現(xiàn)錯題最初的沉重和沮喪過渡到問題解決后的輕松與自信。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會高漲,自然會在進一步的學習中主動探究、積極思考。這樣,使學生學會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一旦學生在課堂上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就要逐漸退到幕后,成為學生學習的服務者,使教學關(guān)系發(fā)生根本的改變。
(責編 韋 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