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平
摘 要:學生化學實驗技能培養(yǎng)的嘗試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通過課堂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可以使學生獲得生動的感性知識,從而更好地理解、鞏固所學化學知識,形成化學概念,促進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初中化學;興趣教學;激發(fā)方法
初中化學是學生系統(tǒng)學習化學知識的啟蒙和基礎階段,如何很好地引領學生步入化學殿堂?如何讓學生始終保持強烈的求知欲望?如何讓學生更高效率地掌握初中化學知識?這些無疑都是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的核心問題。然而這些問題的關鍵在哪里?毫無疑問,在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本文根據(jù)實際教學經驗,淺談初中化學教學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
一、以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化學對于初三學生來講是一門新學科。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較強,對變幻莫測的化學實驗現(xiàn)象往往有濃厚的興趣。教師首先要認真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興趣盎然的觀察能活躍學生的思想,形成積極思考的氛圍,從而使學生學到化學知識。講催化劑概念、氧氣、氫氣、酸堿鹽性質時,演示實驗尤為重要。如在講氧氣的鑒別時,我沒有先講鑒別方法,而是用一個帶火星的木條,分別插進兩個集氣瓶中,讓學生由觀察到的現(xiàn)象得出鑒別氧氣的方法。再如在講實驗室制氫氣是用鋅而不是用鎂或鐵的原因時,我增加了這樣一個演示實驗:分別用鋅、鎂、鐵三種金屬與稀硫酸反應,讓學生觀察現(xiàn)象有何不同,再由學生得出為何不用鎂、鐵而用鋅的原因,這也為以后學習金屬活動性順序表打下了基礎。其次是指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學生實驗。學生自己實驗時興趣較高,為了避免學生動手的盲目性,教師要因勢利導,把單純的興趣轉化成對學習知識的樂趣,成為學習的動力。教師還要注意及時糾正學生不正確的操作方法,指導他們分析實驗現(xiàn)象,書寫實驗報告。在演示實驗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通過自己熟練規(guī)范的操作過程,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更要有的放矢地教會學生觀察什么、怎樣觀察、怎樣記錄觀察結果,避免學生觀察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引導學生按照“反應前—反應中—反應后”的順序有步驟有計劃地觀察,然后對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邏輯分析和判斷,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增加自主實驗內容。把課堂上的一些演示實驗讓學生動手時,學生的興趣濃厚,實驗結束時,往往意猶未盡,必要時教師可順著學生的熱情,補充一些自主實驗,給學生一些參與的機會,這樣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實驗能力,而且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二、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
我們知道化學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我們所生存的世界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轟轟烈烈卻悄無聲息的化學反應。不管是周圍的世界還是人體自身的變化,只是我們無法知覺,但是卻時刻存在。初中學生第一次接觸化學學科,對其陌生、好奇而又熟悉。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利用他們的已知,將其帶入未知,牽引著孩子走向神秘變幻的化學世界。如在講解“氧氣”一章的內容時,學生雖然知道氧氣就在我們身邊的空氣中,和我們生命無法分割。但是如何制造氧氣,以及我們生活中在進行著怎樣和氧氣有關的化學反應。老師可以提出一個常見的問題:食物變餿。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氧氣和食物直接發(fā)生了化學反應。一旦將學生帶到日常生活,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常有的和氧氣有關的生活常識,氧化的問題和人工制造氧氣的用途,或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化學現(xiàn)象等等,這些就會不但讓學生學習了知識,更使他們對生活的另一個層面實質有了“化學意識”。在生活中學習,了解生活。不但學生可以帶著興趣學,也會愿意去了解。初中孩子的年齡段一般是11~15歲之間,正是求知欲好奇心強烈的時候,抓住他們這個特點,進行啟發(fā)和生活相結合的課堂教育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給學生多動手的機會
教師應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動手參與、動腦思考的課堂氣氛,盡可能地將一些演示實驗變?yōu)閷W生的小組實驗。還可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提出改進實驗的思路和方法,變被動為主動,充分調整、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對化學課的興趣。
例如,給初三學生講鐵的性質,做鐵釘生銹這個演示實驗時,可先讓學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實驗前10天準備三支干凈的醫(yī)用針劑小藥瓶。按裝滿水、少量水、干燥三個不同條件各放入鐵釘一枚。讓學生每天觀察一次并做好記錄。等到講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帶來“成果”。教師講解與學生討論結合;直到得出正確結論,效果就比較好。又如堿金屬鈉的性質演示實驗,若教師用刀切去鈉外皮給同學們展示銀白色時,只有前排同學能看清楚,而后排的就不容易看清,也沒有可能拿大塊的金屬鈉去切割演示。所以我將這個演示實驗同鈉受熱、鈉與水反應等三個演示實驗相合并,讓前后桌4人一組進行學生實驗。實驗中老師講學生操作,做一個實驗,填寫一個實驗的筆記和結論。三個實驗做完了,三個結論也整理好了。這種措施,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促進了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學生不但理解得既快又深刻,而且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避免了教師一人講解或演示,學生被動聽看的局面。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豐富多彩的化學課外活動,對于學習緊張的初三學生來講,是極具誘惑力的,這樣既能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余輕松一下,又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鞏固許多化學知識。化學課外活動的內容及方式很多,大體上包括“化學游戲晚會”、“化學知識講座”、“化學知識競賽”、“化學園地”、“化學展覽會”等等,可以每學期或每學年舉行一兩次。如“化學知識講座”可以講講“空氣與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防護”、“溫室效應的原因”、“酸雨的形成”、“當代軍事與化學”、“化學與日常生活的關系”等,幫助學生認識學習化學的重要性。
總之,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豐富、生動的現(xiàn)實生活中尋找學習主題,精心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了解化學知識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系,使學生逐步認識和感受化學知識對我們日常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影響;激發(fā)學生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從而激發(fā)他們對化學學科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王晶,鄭長龍主編.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楊劍春.初中化學教學建議[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55-16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