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宏佑
摘 要:文章對目前眾多教育培訓機構紛紛推出的在中小學校開展“洗腦式”集體痛哭的感恩教育提出質疑,并呼喚感恩教育需理性。同時提出,開展感恩教育需明確感恩的主體與受體,立足學科教學滲透,打造良好的宣傳氛圍,建立學校、家庭、社區(qū)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
關鍵詞:感恩教育;感恩主體;感恩受體;教育模式
前段時間,山西省朔州市實驗小學的全體學生聆聽了歐陽維建主持的“洗腦”式的感恩演講,演講者采用反問、追問甚至是拷問等技巧,配合直入人心的音樂,加上時而聲情并茂,時而聲嘶力竭的表演,使得臺下幾千名孩子涕泗橫流[1]。針對山西省朔州市實驗小學的這場感恩教育,鳳凰網為此進行了網上調查,得出如下圖所示的反饋意見。
從圖中可以看出,僅有14%的網民認同此舉,覺得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而25%的網民則對學校的以上做法表示質疑,說明不少人對這種煽情式的感恩演講持保留意見。那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感恩教育?
一、明確感恩的主體與受體
“感恩是對自然、社會、他人給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認可,并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和行為[2]?!备卸鞯闹黧w應該是受人恩惠的人,感恩的受體就是感恩的對象,如歐陽維建在山西省朔州市實驗小學的演講中一再強調要感恩父母。感恩父母是必須的,但如果僅僅停留在感恩父母的層級上,無疑是對感恩教育的矮化,就此培養(yǎng)出來的道德品質也是“私德”而非“公德”。所以,感恩的受體應該是一切給予我們恩惠的世間萬物,不僅限于父母、親人、師長等,它可以是小至一個班級,大至國家民族的集體,它也可以是草木蟲魚、陽光雨露。
二、以學科教學為主陣地進行感恩教育滲透
如何進行感恩教育的滲透,筆者認為要注意兩點:一方面,教師本人應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能示范于人。在行為上關心心理有障礙的學生,也要關注單親或處于叛逆期的學生,可以現身說法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恩故事,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另一方面,利用好教材。教材的編寫都注重人文性、科學性的培養(yǎng),所以每一學科的課本都會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以初中語文為例,課文《秋天的懷念》《我的母親》《背影》《金色花》《紅蓮》,等等,都是進行感恩教育的絕好篇目。其他學科如美術課,可以設計手工制作愛心明信片等。
三、集學校、家庭、社區(qū)于一體打造立體感恩教育模式
學校應制定感恩教育的中長期規(guī)劃,以一屆學生為教育主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行之有效的感恩主題教育,以此形成感恩教育的運行機制。學校除了上述所言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還可以通過拓展課程,為學生知恩圖報搭建平臺。同時,學校還可以著手于校史、校情來開展富有本校特色的感恩主題教育。
家庭環(huán)境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品質,首先要提升自己的素養(yǎng),能在孩子面前以身垂范,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其次,要營造好溫馨的家庭氛圍;最后,“勞動是最好的教育”,家長還可以引導孩子分擔一些家務,以培養(yǎng)他們的主人翁意識,讓他們體會責任的重要性,這些都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情感。
社區(qū)的感恩教育一直被人忽視。社區(qū)是擴大德育范圍的重要一環(huán),在推行感恩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區(q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義工隊的形式對本轄區(qū)的孤寡、殘障等弱勢群體進行慰問和幫扶;社區(qū)可以通過投票形式選舉本轄區(qū)的“最佳兒媳”“十大孝子”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熏陶。
感恩是一種情感,也是一種品德,情感需要培養(yǎng),品德需要沉淀,所以感恩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溫和漸進的品德教育,不可病急亂投醫(yī),儀式化、表演式的感恩教育必將誤入歧途、貽害無窮。我們呼喚理性的、和風細雨式的感恩教育,靜待花開而香遠益清,讓感恩更有情,讓教育更走心。
參考文獻:
[1]劉博超.我們需要怎樣的感恩教育[N].光明日報,2017-06-12.
[2]烏日拉.淺談大學生感恩意識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途徑[J].現代交際(學術版),201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