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忠仁
【摘要】本文闡述了新課程小學語文有效課堂提問技巧,主要從課堂提問要有目的性,課堂提問要有趣味性,課堂提問要有針對性,課堂提問要有啟發(fā)性,課堂提問要有鼓勵性,課堂提問要有多樣性,課堂提問要有等待性,課堂提問要有整體性等方面尋求適合課堂提問的技巧,從而達到有效課堂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 ; 有效課堂 ; 激發(fā)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215-01
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以精心設計的提問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促使他們參與學習,幫助他們理解和應用知識。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呢?要想上好一堂課,教師必須要多掌握并運用一些提問技巧。
一、無疑設疑,激發(fā)興趣
朱熹說:“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者皆無疑,至此方為長進。”這句話很有道理?!绊毥逃幸伞保褪峭ㄟ^巧妙的激疑提問,使學生心中產生質疑,引起積極的思考。愛因斯坦也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闭Z文教師如果善于挖掘課文中可質疑的材料,于無疑處生疑,引導學生在正確理解全文的基礎上多問幾個為什么,對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銳性很有幫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以中心問題為重點進行探究。比如新課標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九課《窮人》中,通過設疑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西蒙臨死前那種心境,這個“抓”不僅寫出了這位母親撕心裂肺的牽掛,更體現了一份偉大的母愛,對文章主題有了更深的認識。
二、新穎別致,饒有趣味
課堂提問時要注意內容的新穎別致,使學生聽后產生濃厚的興趣,繼而積極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對于那些學生熟知的內容,要注意變換角度,使學生聽后有新鮮感。例如,在教學新課標三年級語文上冊語文園地一《我的課余生活》時,我出示了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學生購物圖讓學生觀察,然后我提出了以下問題:“你猜他們要干什么去?”“你會買東西嗎?”“買東西時你會對售貨員說什么?售貨員又會說什么?”這一連串問題的提出,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的求知欲達到了亢奮狀態(tài),也為后面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因素。
三、抓住矛盾,適時追問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者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識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例如,在教學新課標六年級語文上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的“笑談碰壁”時,我問:“‘四周黑洞洞的,魯迅到處都‘碰壁了,但在談到這件事時,他竟然還笑,我們可以看到一位怎樣的魯迅?”這時,學生大多沉默,極力思考。我就趁勢啟發(fā)并幫助學生理解魯迅有著不怕挫折、不懼迫害的頑強斗爭精神和革命的樂觀主義態(tài)度,更加了解魯迅先生的優(yōu)秀品質,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四、重視情感,因材施“問”
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我們知道“言為心聲”,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要感染學生,造成一種情感的傳遞,在課堂中制造一種情感的氛圍,以此來感化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鉆研,善于發(fā)現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例如一個典故,你可以就此講一個故事。學生都喜歡故事,這樣就可以很好地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詞有意思得多。對于文學常識,最好用自己的語言來講授,不要用記憶性的思維來回憶,溶進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講故事一樣講解,這樣就有意思得多。通過教師的引導,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得輕松、愉快。課堂提問一般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這就要求教師多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問題,如要求回答“是不是”或“對不對”的判別型、回答“是什么”或“怎么樣”的描述型、回答“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異同”的比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見”的創(chuàng)造型。其中第一種主要針對差生,第二、三種主要針對中等生,第四、五種主要針對優(yōu)等生。只有這樣,才能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壓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都能積極思考,參與教學過程,從而各有所獲,使他們都能形成“我能學好,我會學得更好”的良好心理狀態(tài),增強學習信心。
五、適時適度,難易適量
適時,是指課堂提問要把握火候時機,所提問題要能使學生形成“憤”、“悱”的情境,產生欲罷不休的心理。首先,從教師的教學視角去把握。要在知識的重、難點和關鍵處提問,提綱挈領、主旨突出;要在知識的聯(lián)貫處提問,形成網絡、融會貫通。其次,從學生學習的視角把握。當學生的思考處于“狹谷”,不能走向“開闊”時,要迷途點津;當學生遇到疑難厭倦困頓時,重點提問,排除障礙;當學生上課時走神、精神不集中時,提問警告,使其“懸崖勒馬”。
適度,是指課堂提問要有度得體。第一,要有層次坡度。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教師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由簡到繁的原則,這樣就使成績差的學生也能得到回答問題的機會,嘗到解決問題的樂趣。然后逐步增加難度、擴大坡度,使差生跟著優(yōu)等生一起“跳一跳摘桃子”,避免把大多數學生當成局外人的做法。第二,要講究分寸。提問不能太膚淺、太深奧、太空泛、太呆板。
適量,即根據教時、教材內容,設計提問抓住重點關鍵、提問數量,不能形成“滿堂問”。
總之,精巧而有吸引力的提問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如何根據教材、教法的不同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問題,做好課堂提問,從而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需要好好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柳文連.淺談初中英語課堂提問[J].教與學,2017,4.
[2]高明英.淺談課堂提問技巧[J].新課程,2017,2.
[3]嵇明清.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技巧之我見[J].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2013(1):65-65.
[4]崔紅葉.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問的技巧之我見[J].新疆教育,2013:175-175.
[5]紀宏南.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提問之我見[J].軟件:電子版,2014(4):221-221.endprint